学堂乐歌在近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影响
2019-07-24朱亚男
摘 要:学堂乐歌通常指的是清末民初的校园歌曲,主要是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后,国人的思想开始觉醒,清政府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文化,将西方文化的思想引入学堂乐歌中提供了新的历史条件。学堂乐歌的产生也加速了国人思想意识的觉醒,它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启蒙运动,也是中国音乐教育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学堂乐歌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是历史文化产物,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政治认识和思想追求,宣扬爱国民主,提倡科学文化思想,注重音乐教育的发展,对音乐教育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它结合了当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学堂乐歌;音乐教育;影响
1 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
1.1 学堂乐歌的产生
在当时的特殊社会背景下,清政府要求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改革,其中“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改革为中国新型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随着学堂的逐渐兴起,乐歌也逐步发展起来。在维新变法开明的主张影响下,清政府要求实施新政,实行学制改革,加强教育体制的改革,引进先进的科学教育模式,将音乐作为美育向大众传播。“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将音乐选进必学课程中,由经元善创办的私塾中开设了‘琴科,随后所创办的私塾和学堂都设有音乐课。”[1]在诸如此类的模式下,以学堂乐歌为主的音乐教育方式开始被大众接受并得以广泛传播。
1.2 学堂乐歌的发展
从中国的近现代音乐发展史看,学堂乐歌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辛亥革命”前的近10年。第一阶段是逐步萌芽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宣扬爱国教育,产生了众多优秀的学堂乐歌代表作。
第二,“辛亥革命”后的近10年。第二阶段是全面发展和普及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有新共和国诞生的政治色彩,在题材创作上回避政治问题,较广泛地迎合了青少年的审美要求。
第三,“五四运动”后的30年。第三阶段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音乐教育的延续,所有学校都设有音乐课,曲调的内容和风格没有创新。
20世纪初在“庚子事变”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广泛传播音乐教育在启蒙思想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开设音乐课程,发展音乐教育,传播新思想。
2 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
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大多是根据现成格调填以新词而编创的,是西方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的融合,基本上是以西方和日本简谱或线谱记谱的。学堂乐歌的编写者大多留学国外,受先进的科学思想的影响,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存在西方文化的缩影。在借鉴和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的同时,学堂乐歌主张用西乐来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去除旧文化,打开“人”的思维,传播科学先进的文化。学堂乐歌的内容是从不同角度宣扬爱国精神、传播科学先进的教育思想、主张男女平等和推翻封建帝国主义思想等。以下面几首学堂乐歌为例。
第一,《何日醒》。这是用日本歌曲《樱井诀别》曲调,夏颂莱填写的歌词,全曲分为鸦片烟、圆明园、东海边、甲申、海军港、义和团、东三省这几章。在每章歌词中描述出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而每章都以“吾党何日醒”作为结束句,强烈地激发爱国之情和唤起国人的意识。
第二,《春游》。这是由李叔创作的三部合唱歌曲,歌词:“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作者采用韵味十足的诗句和自然流畅的曲调充分完美地表达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向往自然的意境。
第三,《勉女权》。这是由清朝秋瑾作词,歌词“愿奴隶根除,智识学问历练就。责任上肩头,国民女杰期无负”传达对封建礼教的蔑视,鼓励广大妇女解放思想,抛开封建思想,打破男女不平等制度,争取独立自主的人格。
3 学堂乐歌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3.1 学堂乐歌促进了音乐教材的建设和师资力量的培养
学堂乐歌的出现促进了音乐教育思想的变化和发展,教学模式的优化,培养了优秀的师资力量,促进了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声乐教育的萌芽,把歌唱事业引入人们的视野,推进了整个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相继开办了一些音乐教育机构,培养和锻炼了优秀的师资队伍。
3.2 学堂乐歌塑造了近代音乐教育的基本形态
学堂乐歌打破了旧私塾的教育形式,加入了音乐课的元素。伴随着学堂乐歌的成熟和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慢慢得以确定,唱歌逐步成为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打破了传统音乐教育的局限性,加强了音乐教育的系统化和专业化。
3.3 学堂乐歌推进了音乐教育的进程
学堂乐歌从产生到发展,从新事物到全国普及,它的出现影响和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发展,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崛起,展示了音乐文化的特色。乐歌注重教育和思想的结合,促进了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整个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都是不断向前的,虽然在发展创新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挫折和难题,但我们要在正确的道路指引下共同努力,让音乐教育文化在新的时代发光。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教育始终占有无法取代的地位,通过音乐的形式可以将文化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让音乐文化在人们心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舒新城.中国近代音乐史资料(中冊)[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2] 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3] 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 汪毓和.中国近代音乐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47.
作者简介:朱亚男(1993—),女,安徽人,延安大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