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赣南围子及其旅游价值
2019-07-24朱丽曼
摘 要:赣南围子是我国传统民居中带有强烈防御性的民居类型之一。同时,它也是分布于我国东南地区的客家人聚居的重要民居类型之一。赣州市95%以上的人是客家人,占全世界客家人的10%。现今仍有约600栋神奇的客家围子,被称为“东方的古罗马”。
关键词:赣南围子;结构特点;旅游价值
1 概述
在赣南,有一种成为村围的村落共同防御形式。有时当围子的两角相近时,人们使用一堵墙把两角连接起来,如此,村子的外围都是高墙围护,这样就形成了村围,使全村的防御能力大大增强。
村围的形式可以说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单一姓氏的,也有不少个性姓氏合筑的“十姓围”。村围的墙体虽然较厚,但不像城墙那样在上面可以走人,其防御功能主要在于拐角处耸立的若干个碉堡。
围子以龙南县最具代表性,也最为集中。像杨村、汶龙、武当等乡镇,往往一个较大的山谷村庄就有七八座围子。不过不像福建土楼那样形式简单,外形整齐。龙南县的围子中有青砖砌筑、尺寸高大的燕翼围,也有尺寸最小的里仁新围(俗称“猫柜围”)。
2 赣南围子的成因
为什么赣南人要建围子?这要从地理和历史的角度来观察。
第一,险恶的自然环境。赣南,也就是江西省的南部地区,现属于赣州地区所辖,位于赣江上游,地形如一“U”字,地势周高中低,平均海拔高度为500米,往北流的赣江以及其支流几乎贯穿全境各县。
第二,宗族间激烈的械斗。客家人受先祖士族阀门观的影响,加之本身形成的坎坷经历,形成了一种讲宗亲、重家族的传统。
3 赣南围屋的墙体材料及其建造特征
赣南围子外墙所用材料多种多样,依材料可以分为砖墙、石墙、土墙、三合土墙。此外,在墙体预色彩的风格上,土楼、围龙屋、赣南围子也各呈现不同特色。土楼墙体比较粗犷、坚硬;围龙屋墙面大多粉刷光洁,所以比较细致、清雅,而赣南围子的墙体则是在坚实中又带着素净、纯朴特色。
赣南围子在平面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方正。但是其建筑造型呈现出多种模式,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造型模式为:在其方正的主体建筑四角各建有一座突出的炮楼,但也有仅在两个对角各建一座炮楼,或者仅在一角建有炮楼等多种样式。
由实际的深入调查来看,赣南围子的主体一般高两至四层,而四角的炮楼则比主体更高一层。当然,与其他很多地区的传统民居一样,赣南围子也有它的典型形式、变异形式或者延伸形式。例如,主体并不是规矩的方形,也有圆形、椭圆形或者其他不规则的几何形;炮楼有四角均设者,也有只在两角设置者,等等。
赣南围子的平面除了轮廓的方正性之外,总体来说分为口字形和国字形两种。以祖堂为主的围屋内院建筑都是厅屋组合形式。除了少数一明二暗的小规模者,大多数是三堂两横中轴对称式。龙南县的新围即是这种国字形平面布局的一座大型围子,其围屋院内以上、中、下三厅为轴线主体,两侧各建有横屋数间,厅与横屋之后留有后院,前部更辟有禾坪、置照壁。照壁前方更建有戏台、设有小花园。再向前才是围子的大门。
从外围来看,赣南围子最显著的部分是坚实的墙体,在墙体之上则是小青瓦的屋顶,简洁、大方。这两个外观要素的特征都是比较朴素、简单的。其中,作为赣南围子的小青瓦的屋顶形式,一般多为硬山式,干脆利落。从内部来看,则是集家居生活、宗祠祭祀等为一体,这是完全不同于外观形象的内部图景,富有生活气息,并自有美景,是非常宁静舒服的一方生活小天地,并不输于一些外观精彩的地方民居。
4 赣南围子的旅游价值
第一,历史文化浓厚。从西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5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各地。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这些“北方来客”只好迁入尚未开发的山区或丘陵地带,并主要集结定居于闽、粤、赣三省边区。因此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
第二,功能丰富。客家围屋功能丰富,具有防御功能、环保功能、实用功能、文化功能等。客家围屋具有防风、采光、防潮、隔热、保温、防风、防兽、防火等各种功能,它最能表达客家人在险恶的地理环境中顽强抗争的生存激情,达到了实用性、科学性的完美结合。
第三,外观造型优美。客家围屋类型多样,在形式上分为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还有椭圆形状的等不同结构。就其同一类型中,又因其历史长短、建筑风格与规模、文化内涵等差异而各有特色。它们或是古朴,或是典雅,或是壮观,或是华丽,形式丰富多彩。
第四,内部装饰精致。客家民居围龙屋的装饰设计,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它反映了客家人的风俗、爱好、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5 结语
集生活、祭祀、防御于一体的赣南围子,对内表现出的是祈求平安、宁静的内向性与亲切感,对外是极强的防御性、抗拒性。如果将围子的大门一合,它就是一个具有自行调节一切功能的独立体,仿佛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一般。所以,围子是中国农耕社会,民众聚族而居,家族寻求自我保护的一种理想的住宅形式。
参考文献:
[1] 韩振飞.赣南客家围屋源流考——兼谈闽西土楼和粤东围龙屋[J].中华客家研丛,1996(1).
[2] 黃发有.客家漫步[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215.
[3] 王其均,谈一评.民间住宅[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74-76.
[4] 王其均.图解中国民居[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5] 万幼楠.《赣南客家围屋之发生、发展与消失》赣南客家民居[J].客家源,2000(4).
作者简介:朱丽曼(1992—),女,山东菏泽人,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