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文化形态间的关系探析
2019-07-24邱龙云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及强调的“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是对异质文化融合与冲突的挑战的回应。以时间轴划分,可将中华文化大致分为:一,代表中国古代文化的优秀传统文化;二,代表中国近代文化的革命文化;三,代表中国现代文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者都属于文化自信的内容范畴。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分析比较法等,试探析这三种文化形态间的联系和区别,更好地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源流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不同阶段的中华文化表现形式。一方面,它们有着“各自为政”的关系。正如学者李维武曾论述的:“中国近现代文化中的许多内容,是在中国前近代社会中不可能发生的。”[1]另一方面,它们有着“各自为辅”的关系。如学者邓斌论所说:“国家、社會、个人三个层面的优秀传统文化都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底蕴。”[2]对此,本文探究了三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正确地辨析它们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树立文化自信。
1 思考中国文化问题的立足点
对中国文化的探析,首先要解决立足点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对中国文化的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做出深刻且合理的解释。笔者研究了不同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首先,他们坚持从联系的角度出发。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做“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总结者和继承者。[3]其次,他们也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文化,不管哪种形式的中国文化,只要有利于时代进步的就是发展的文化。接着,他们坚持用矛盾的观点分析中国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虽必然会产生对立,但在对立中彼此间仍然存在同一性,而正由于此,才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2 界定三种文化形态的内涵
由于不同的文化形态反映了完全不同的社会状况,因而具有不同的内容、性质与影响。只有正确地分析这三种文化形态产生的历史背景、表现形式与时代价值,才能准确地揭示文化自信的范畴。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代文化,其范围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产生并保存下来且对时代产生积极影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极为漫长,形成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深刻的作用。其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从广义上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诸子百家思想、传统服饰、节日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形式的总和;而从狭义上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仅指发挥了积极作用的传统思想、精神观念等无形的文化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并未止步于孕育其产生的社会环境中,而是随着时代的更迭、现实世界的发展、人民的考验而逐步积累并迸发产生不可忽视的价值。对于古代社会来说,它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王朝的兴盛;就当代社会而言,逐渐地内化为中华民族精神。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多次在国内、国际场合发表有关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2 革命文化
亦称红色文化,属于近现代文化。其范围指的是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着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时期中形成的文化,是在不断选择、融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基础上形成的无产阶级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反对王权专制官僚政治的、民族的、理性的、人民的精神文化。[4]今天,我们之所以要与时俱进地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是因为红色文化内在蕴含的红色精神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引领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至今,这种红色文化不仅包括最初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也涉及后来的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甚至是如今的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文化仍然在发展中,传承红色革命文化基因,培育新的红色文化基因,是我们当代中国人民的使命与责任。
2.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近现代文化。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那样,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它不仅凝聚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则指导下的符合中国社会现实的精神文化,是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优秀文化。其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实践及理论成果。[5]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凝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加强其建设与发展,对打造民族坚实的精神支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地位,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国的小康社会与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 探析三种文化形态的关系
阐释三种文化形态的内涵后,继续探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加强对其内涵的延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属于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源自中国历史,中国历史未曾发生断裂,这意味着三种文化形态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正如“源”与“流”的关系。
3.1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
所谓源,即发端、开始的意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代文化,在时间上早于后两种文化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来源,而后两种文化形态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没有这个来源,其他任何形式的文化便失去了根基。
3.2 以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流
概括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后两种文化形态的源泉,而后它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的转化与发展。
(1)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间的关系。第一,继承性。革命文化产生于19世纪,是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此同时,它也是在中国具体实际中逐渐形成的。按照毛泽东的界定,这“中国具体实际”应包括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在内。[6]这就必然要求革命文化立足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如以杜亚泉、章士钊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提出的观点:强调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只有在传统文化中才能找到救世的良方。[7]虽然该观点缺乏对传统文化足够的反思和批判,但不可否认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仍然是革命文化应该继承并发展的部分。第二,转化性。革命文化是中国近代社会意识领域的重大变革,是一种新的文化。它的“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现在本位论上。譬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就有民本思想,从孟子的“民贵君轻”到后来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无疑都表现了对人民的尊敬和重视,这成了民主思想发展的源泉。于是,在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和将人民高度统一起来,在革命实践中,设立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肯定了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8]其次体现在客体论上。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重视的是精神道德层面的文化,体现在不断兴起的各家各派的著述学说中。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中“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提出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涌现出诸如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新的精神文化,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转化与发展的基础。本文以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例,阐释两者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在国家、社会、公民任一层面的价值目标,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料成分。[8]比如国家层面追求的和谐价值目标。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就是一种和谐型文化,儒家的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命题,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品质,而这又成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了延伸性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时代的发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8]我们坚持把那些带有民主性、能够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共生的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转化与发展,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
4 正确地处理三种文化形态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中国问题,必须立足于中国文化。在梳理好三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后,如何正确地看待和处理这种关系是值得深思的。一方面,我们应该坚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处理这一关系。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下的产物,因此不难理解中国近现代文化中的许多内容,是在中国前近代社会中不可能发生的。而正是由于这些新的文化因素的不断涌现,才适应了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对当下的新环境与新挑战,既要立足于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也要依托于适时的近现代文化的作用。我们不能单纯以经典文化来抵抗和消除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而应该不断创造出能够反映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优秀文化成果。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不是一句复古的口号,为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当代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改革和发展。[9]另一方面,我们应坚持从世界局势的角度处理这一关系。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不能脱离全球化语境思考社会人文现象。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渗透,大肆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使国民逐渐动摇了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开始盲目地接受西方所谓的“新文化”。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思考有利于更好地建设我国先进文化的对策,以更好地应对和融入全球化。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可以看作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不通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难以完成中国化,而如果中国传统文化固守传统,拒绝接受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进行研究和发掘,就不可能走向现代化。[10]
参考文献:
[1] 李维武.中国文化的古今变化及其联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5):115-121.
[2] 邓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16:1.
[3]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周宿峰.红色文化基本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4:6.
[5] 宁先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解析[J].理论前沿,2012(2):11-13.
[6] 杨瑞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题——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几点体会[J].理论探讨,2014(12):47-53+136.
[7] 趙静,丁晓强.革命文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J].江淮论坛,2018(2):68-75.
[8] 王则应.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伦理学研究,2015(1):6-10.
[9] 陈先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文化建设,2011(6):4-8.
[10] 仲崇东.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03:107.
作者简介:邱龙云(1996—),贵州瓮安人,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原理与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