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濂:中国的鲁滨孙

2019-07-24谢智玲

思维与智慧 2019年13期
关键词:木筏救生筏鱼线

●谢智玲

1918年,潘濂生于海南的一个贫困农村家庭 。为了生存,16岁时他奔赴了香港,在海轮上做学徒。二战爆发后,英国商船负责在海上运输战时物资,人手急缺,便从中国大量招募海员,潘濂就在英国的“贝洛蒙”号商船工作。

1942年11月23日,在大西洋上航行的“贝洛蒙”号,被德国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千钧一发之际,潘濂反应迅速,穿上了救生衣,随即跳入了海中。他刚进入水中,第二颗鱼雷又击中了商船,船身很快沉没,不见踪影。慌乱中,他两手紧紧抱住一块木板,挣扎着浮出海面。然而当他环顾四周时,却不知岸在何方。

他不知所措,抱着救命的木板,毫无目标地漂流,漂流了近两个小时。忽然,一条完好无损的木制救生筏出现在不远处并向他漂了过来,他立即朝救生筏游去,并爬了进去。休息了几分钟,他看见救生筏两旁的隔离间有金属箱,便打开查看。金属箱里有一些淡水和食物,还有手电筒和救援用的照明弹,这一发现令他惊喜不已。

热带海域,白天太阳高挂,潘濂时常大汗淋漓,淡水不知不觉就见底了。为了遮挡太阳的暴晒,他把木筏上的帆布拴在桅杆上,做出了一个简易的顶棚。这样不仅能遮阳,还可收集雨水。但淡水、食物毕竟有限,潘濂无论怎么安排,每天依然吃不饱、喝不足。

为了坚持到获救,他每天吃得少之又少。过完一天,就用绳子打一个结,结越来越多,食物却越来越少。打到第55个结的时候,食物和淡水都没有了。正当潘濂想放弃的时候,偶见鱼儿跃出水面,便又重新看到了生的希望。潘濂将手电筒里的弹簧做成鱼钩,接着把木筏上的缆绳拆开,搓成鱼线,把附着在木筏上的贝类的肉当鱼饵,开始钓鱼。

可是钓小鱼不是长久之计,要钓大鱼才能活命。他又徒手从木筏里拔出一颗钉子,然后用它将铁罐划开,日复一日地修磨,终于磨出一把简陋的刀。接着他又把钉子弄弯,把鱼线拴在上面,用小鱼当诱饵,终于成功钓上一尾大鱼来。这大鱼一次吃不完,潘濂就把它切成鱼片,晒成鱼干。

可是,上天像是要故意考验他一样,暴风雨不打招呼就汹涌而至,狂急的海水无情地吞没了他的鱼干,将他收集的淡水也弄没了。潘濂缺水无食,心灰意冷,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他本想一死了之,但就在他想放弃的时候,一只小海鸟落在木筏上,潘濂捉住了它,用海鸟的肉和血暂时补充了能量。就这样,他与暴风雨进行着艰苦不懈的反复斗争。但由于长时间在海上漂流,他开始变得精神恍惚并出现幻觉,苦涩的海水还让他皮肤多处出现脓疮、发炎,并使他生出各种关节痛等身体问题。他时常狠捏自己浮肿的肌肉,不让自己睡着,因为他怕自己一睡便长眠不醒。

潘濂就这样在海上漂流着。他也曾经遇到过商船并发射照明弹,可是商船没有发现他。还有一次,一架美国飞机发现了他,并向他空投了一个浮标以作求援之用。可惜,一场暴风雨摧毁了浮标,他与获救擦肩而过,可是他没有绝望。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潘濂的体力和精力也已达极限。此时,海水浅了,他深知自己快要到达陆地了。1943年4月5日,三个巴西渔民发现了他,此时距1942年11月23日已整整过去了133天。

获救之后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授予了他大英帝国勋章,以表扬他的“罕见勇气、刚毅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应变能力”。之后,他又应美国海军之邀,现场还原了他的海上求生之术,而这些都被编入了美国海军作战教材手册。

潘濂以独特的生存智慧和坚韧的精神,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人类挑战绝境的纪录,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人在困境中,永远也不要绝望,学会坚持下去,总会抵达成功的彼岸。

猜你喜欢

木筏救生筏鱼线
国内海洋渔业船舶气胀式救生筏使用研究分析和建议
气胀式救生筏存放要点和常见问题
顺流而下的木筏为啥比流水快
通天木筏
自充气救生筏
On Aesthetic Mechanism of Translation
船舶救生筏及降落装置配备缺陷分析
小木筏挑战太平洋(下)
小木筏挑战太平洋(上)
每日15分钟 1个月轻松练出“人鱼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