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舞学习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2019-07-24孙晓慧
孙晓慧,栗 玲
(天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甘肃天水 741001)
同伴交往是发展儿童社会性和帮助他们社会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教师应努力帮助孩子们提高与其他人的沟通技巧[1]。已有研究表明,儿童成年后的社会行为与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具有社会交往障碍的问题儿童在未来会有较高的青少年犯罪率[2]。所以,帮助孩子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成为了幼儿园日常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寻找有效的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训练方法也就相应成为各方研究者热心探求的热点话题的之一。
幼儿集体舞是指由许多幼儿参加的舞蹈形式,它有一定的队形变换,有欢快的音乐伴随,是强调幼儿彼此之间情感交流的一种集体性舞蹈。它的特点是:动作简单、队形变化丰富整齐、人人参与,使幼儿获得愿意交往、善于合作、遵守规则、大胆创造等品质,从而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3]。幼儿集体舞作为幼儿园开展艺术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在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综合考察幼儿同伴交往各个方面发展情况的实证研究,发现国内外专家学者,他们在研究幼儿同伴交往对策中重点是如何在家庭教育或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中进行良好交往行为的培养,关于幼儿舞蹈教育方面应注意的事项显得凤毛麟角。Harris(2000)指出,教师在幼儿的同伴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拥有权利,承担责任,他们控制着整个幼儿群体[4]。Lei chang研究发现: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影响课堂环境的创造,进而在儿童同伴交往中发挥一定的作用[5]。就研究方法来看,由于受条件限制,以往的研究大多都从理论上对幼儿同伴交往进行分析,多采用非参与的方式去观察和测量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使得研究结果容易脱离幼儿实际情况,造成可操作性不强的弊端[6]。本研究侧重从实践上进行研究,通过幼儿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引入同伴交往主题的集体舞,探讨幼儿舞蹈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4-5岁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并为幼儿舞蹈教师提供一些教育建议,丰富幼儿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开展幼儿同伴交往的活动策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儿童期是儿童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4-5岁最为特殊,它是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的敏感期。因此,本研究将4-5岁的中班幼儿作为实验的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了廊坊市安次区的一所著名的民办幼儿园,随机选择了一个中班,将一个班的24个幼儿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见表1)。
表1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测量对象基本情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查阅大量期刊杂志以及部分相关理论书籍,由此了解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前沿水平,为本论文的研究、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法
问卷法可以将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状况直观科学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本研究通过采用张元(2002)所制定的《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对实验组以及照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来探究集体舞的学习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的作用是否明显。
3.实验法
实验法在本研究中贯穿始终,是本研究的主要方法。在研究中,在实验组幼儿原有日常活动和课程中加入系统的集体舞学习活动;对照组幼儿则不变,按照原有的课程进行日常的教学。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测量进行对比,探索交往主题的集体舞是否有效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对于本次实验中,无关变量的控制进行一下说明:
(1)实验选择同一个班级幼儿进行实验,本班24人随机分为两组,选择的同一个班级可以避免幼儿之间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而随机分配被试可以帮我们去除无关因素的影响。
(2)主试的控制。参加前测、后测的被试和问卷填写者保持不变。
4.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采用SPSS19.0进行问卷的数据统计处理,来观测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变化情况。
(三)研究活动的流程
1.研究阶段设计
本教学实验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教学实践阶段和后期评价阶段。
2017年7月的第一周是第一阶段的筹备阶段。开始设计集体舞教学活动的细节,与此同时,为了解随机分配的两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现状,笔者通过使用量表对两组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分别进行测量。
第二阶段是教学实践阶段。从2017年7月到2018年1月,每周进行1次集体舞的学习,每次学习90分钟,共学习8个集体舞。通过在学习集体舞的过程中促进实验组幼儿同伴交往能为的发展。
在活动进行6个月时,进入第三阶段,于2018年1月底,在最后一个集体幼儿舞蹈结束后,研究人员将《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发给幼儿班的班主任,让教师根据现阶段儿童的实际情况填写此量表。通过对两组同班儿童的后测结果,对第二阶段的教育效果和教学实践进行测试,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总结并提出教育建议。
2.集体舞的选择
(1)遵循原则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该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能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教学。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征,本次实验所开展的集体舞主题的选择遵循了如下三个原则:主题交往化原则、动作生活化原则、动作层级化原则。
(2)集体舞的曲目选择
通过参考张元(2002)所制定的《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测量维度以及在《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指导下,选择了适合中班幼儿年龄的8个集体舞开展实验:《拉个圆圈走走》、《玩具熊》、《说句悄悄话》、《表情秀》、《快乐宝贝》、《十一点半》、《大家来照相》、《我可喜欢你》。其中《表情秀》、《拉个圆圈走走》的主要内容是体现幼儿能够和不同的朋友玩耍,这属于亲社会行为维度;《我可喜欢你》、《快乐宝贝》的集体舞表达了孩子们渴望融入同伴,被集体接纳,被朋友认同的需求,属于社交障碍维度;《说句悄悄话》、《玩具熊》主要通过肢体动作和歌词中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属于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维度;《十一点半》、《大家来照相》是主动交流,接纳别人,属于社交主动性维度。
3.研究实践过程
研究实践的阶段是从2017年7月—2018年1月,每周1次集体舞学习,每次学习90分钟,共学习8个集体舞。活动共计6个月,于2018年1月底结束。时间安排如表2。
表2 集体学习活动时间安排表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以量化的方式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进行终结性评价,采用两个组的幼儿在《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的前后测的对比数据来证实舞蹈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前测差比较
本研究中的实验对象共24人,分别是实验组的12名幼儿和对照组的12名幼儿,通过使用《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教师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对所有儿童进行测试,本次实验前测完成了24份量表,其中量表的有效率为100%。笔者对实验研究的24名幼儿原始分数进行了整理说明,具体结果见表3(M是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各维度的平均得分,SD是标准差,t是检验做出的检验值,p是代表其差异是滞具有显著性,表4-6相同)。
在此说明,本次测量结果计算取分采用反向计分,即产生的结果分数越高,证明其的社会交往能力越低,反之,产生的结果分数越低,证明其的社会交往能力越高。
表3 对照组与实验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前测均值差异比较(n=24)
(二)对照组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的测试前和测试后的差异比较
从2017年7月开始,在幼儿园原有课程不变的前提下,采用《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进行了预测试。在实验的控制下,保证对照组儿童的日常生活活动和课程不受干扰。到2018年1月底,对照组再次采用该量表进行测试。表4显示了前后之间的差异。
根据表4,我们可以看到,这6个月前后,对照组的幼儿在他们一日生活各种活动都不变的基础上,前后测中四个维度的能力发展情况虽有轻微变化但基本持平,p值分别为0.858,0.934,0.262和0.608,p值均全部大于 0.05,证明无明显差异。
表4 对照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前测和后测差异的比较(n=12)
表4显示,对照组的儿童因没有交往主题舞蹈的干预,其同伴交往能力的总体发展没有发生很大变化。
(三)实验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测试前后差异比较
实验组的幼儿在他们一日生活各种活动和课程都不变的基础上,加入交往主题的集体舞学习活动,通过训练6个月的干预后,表5显示了实验组的前测与后测的之间的差异。
表5 实验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前后测差异比较(n=12)
从独立样本的后测结果t检验可以看出,实验组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前测和后测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异,并且其测试后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测试前。(t=3.284,p=0.003)。语言与非言语交际能力的差异也有显着性,其后测高于测试前。(t=3.037,p=0.006)。社会障碍的发展有显著性差异,幼儿后测得分高于测试前。(t=2.342,p=0.029)。社交主动前后的对比也有显着性差异,幼儿后测得分高于测试前(t=2.219,p=0.037)。
从表5可以发现p值均小于0.05,所以,我们可以证明通过集体舞活动的干预,实验组幼儿在测试前与测试后,其人际交往能力有明显提高,四个维度均有显著的提升。
(四)实验组幼儿和对照组幼儿其同伴交往能力在测试后得分的差异比较
经过6个月的实验研究,为了证明集体舞是否对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有显著影响,班级老师再次使用张元的《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对两组活动后的儿童进行了测试。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后测得分的差异比较(n=24)
从表6中能够看到,通过六个月的实验干预后,两组幼儿在四个维度中的后测分数相比,都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其中亲社会行为的差异最为显著,实验组的增长幅度比对照组大(t=3.824,p=0.002)。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的维度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幼儿的亲社会化行为得分的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t=3.039,p=0.005)。社交障碍维度的两组的后测结果也同样具有显著的差异(t=2.432,p=0.029)。在社交主动性发展方面依然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幼儿能力的増长高于对照组幼儿能力的増长(t=2.129,p=0.030)。其中亲社会化行为和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的p值不仅小于0.05而且小于0.01,证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这两个维度中,有更加极其显著的差异。
(五)小结
由于在实验前测得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水平 t 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 > 0. 05) ,表明实验组幼儿和对照组幼儿在社会性发展程度上水平相当,而在实验后测得的结果显示,两组幼儿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两组幼儿社会性发展差异的产生可归结为是实验自变量——集体舞蹈学习的结果。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实验开始前,使用量表对两组幼儿进行测试,证实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幼儿在同伴交往能力的总分及四个维度的得分上均无差异性,p 值都保持在 0.7 左右。而在经过6个月的集体舞教学实验后,实验组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与对照组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有明显差异,且实验组幼儿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幼儿,其p 值小于0.05。因此,可以得出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可以通过集体舞学习活动的干预得到显著提高。因此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集体舞学习对提高4-5 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是有效的
幼儿集体舞学习作为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一种方式,对提高 4-5岁幼儿社会性同伴交往能力的效果是显著的。经过幼儿集体舞学习后,研究对象实验组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经统计学检验,与对照组幼儿测量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此期间,两组幼儿的幼儿园日常活动和家庭生活均无较大变动,因此我们可以确定通过集体舞的学习能够使4-5岁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得到提高。
2. 4-5岁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在不断提高,幼儿园阶段是其快速发展的时期
对照组的幼儿在没有进行集体舞实验干预的情况下,尽管前测和后测结果检验差异并不是特别明显,但总的来看其同伴交往能力仍呈上升趋势,因此我们要抓住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关键期,及时通过教育方式促进其能力的发展。
(二)建议
1.从理论上讲,对幼儿进行集体舞学习,完全符合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原理;从实践上看,合理进行幼儿集体舞方面的学习,对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上是有效的。而集体舞又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因此值得在幼儿园进行推广。在集体舞学习中,他们能够根据创设情景所赋予的角色,坚持和巩固角色意识,以及合作意识,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一个舞蹈作品,它能够有助于改善幼儿间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幼儿友谊的建立。
2.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4-5岁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设计情景幼儿集体舞的选取上应遵循上述的三个原则,分别是:主题交往化原则、动作生活化原则、动作层级化原则。从幼儿的经验出发,贴近幼儿生活实际,选择幼儿能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教学,鼓励所有儿童共同参与创编,真正使孩子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调动孩子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儿童都可以用语言或肢体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可以通过集体舞的学习促进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3.从实验结果总体来看,集体舞的学习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因此应该推广幼儿集体舞教育,增加幼儿同伴交往类集体舞的学习。幼儿园教师也应该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明白合作是一种值得提倡生活态度,为儿童在今后的学习中,能与他人相处良好,善于与他人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要重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必须抓住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采取适当的方法,尽早对幼儿进行教育,以促进儿童同伴交往能力能够得到好的发展。
4.高等师范类院校和专科幼师培训类学校都应开设幼儿舞蹈专业类课程,为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奠定更扎实的基础。并且开设学前教育的高校要对师范生的舞蹈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尽快打造出专业规范的舞蹈教室以适应新时代幼儿舞蹈教学的迫切需求。
这也许向我们提供了另一个审视德育和美育的新角度。在实际的教学中,人们常把对幼儿的德育和灌输联系在一起。其实不然,幼儿德育不等于教师家长的灌输,它同样也是一种艺术,需要美的形式。如若德育能以美的形式为先导,即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把抽象的理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使幼儿在感受这些和谐、富有节奏的形象时不知不觉地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同样,如若给美育的过程添加点“德育色彩”,则更有助于幼儿在美育过程中反思迁移所学的内容,从而对将来的学习产生更好的促进作用,让幼儿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