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认知体验的居住小区儿童游乐场地营造方法研究
2019-07-24黄梁顺
黄梁顺
居住小区环境对于城市空间而言是相对独立的围合空间,这就要求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全龄化人群的活动需求及审美要求。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居住小区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综合考虑环境的安全性、学习性、娱乐性、互动性、趣味性、探索性等。然而目前小区环境能够给儿童创造的活动场所都比较单一,娱乐设施往往成为了主体,忽略了儿童多维度的认知体验需求。本文试图从儿童认知体验的角度,探索适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居住小区儿童游乐场地建设方法。
一、儿童认知理论概念
1.让·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理念
认知发展理论是瑞士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所提出的,让·皮亚杰被公认为是20世纪认知心理学以及儿童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学家。他认为通过对儿童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的研究,可以揭示认识发生的内在规律。他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儿童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总处于同化与顺应、平衡与失衡的机制当中。
2.同化与顺应机制
皮亚杰认为:“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即接纳与整合,主体用已有认知去认识外部事物。还认为,“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即主体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例如:小朋友已经认知“足球”这一图式,如果在户外环境中发现篮球,他们就会用已知的方式去踢球,当看见别人都用手投球之后,意识到不是所有球类都是足球,此时他会逐步改变已有认知去接受新事物。去踢篮球是对已知知识结构的同化,但是当这一外部刺激无法适应外界变化时,儿童便会改变以前的认知结构,从而顺应新的认知对象或环境。儿童的认知就是在同化与顺应的交互变化过程中不断得以发展。
3.平衡与失衡机制
平衡是个体发展的动力,当个体运用已有认知结构能解决当前问题时,即出于平衡状态。失衡则是指个体运用已有认知结构不能解决当前问题时,从而平衡状态被打破,导致失衡。在失衡后,个体必须接受新知识,通过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积极主动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系统,从而达到新的平衡。
二、国内居住小区儿童活动场地现状研究
1.空间局限
针对我国城市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基本国情,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空间受到一定条件的约束,我国目前小区的绿地率基本控制在25%~35%这个比例范畴,为保证在有限的绿化空间中实现全龄化的户外活动场地需求,儿童活动场地往往被压缩成一块小场地,其中不乏存在和其它功能场所结合在一起使用的情况,比如老年健身机械活动场地、运动球场等(图1)。
图1
2.设施单一
居住小区儿童活动场地提供给儿童游乐的设施千篇一律,为了节省施工成本及降低现场施工难度,大多数居住小区内部的儿童活动场地只是简单地摆放一些成品滑滑梯(图1),这种工厂集约化生产的成品儿童游乐设施,除了颜色、造型以及材料质感上有所不同,功能上几乎一样,很难激发儿童户外活动积极性以及提高儿童认知能力。
3.缺乏多年龄层次的考虑
儿童的认知结构随着年龄的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认知体验需求,例如:0~2岁儿童主要对简单的图案及色彩有一定的认知,2~7岁儿童能够集体游戏,7~12岁儿童需要更富有挑战的游乐设施等。我们目前的居住小区儿童活动场地仅仅只能满足某一阶段儿童的认知需求,无法满足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同认知阶段的体验需求。
三、构建儿童认知体验场所的方法
1.景观场景构建
摆脱儿童活动场地这一限定功能区的概念,以激发儿童认知为主线,开发一系列的多维度儿童活动场所。首先,空间维度上要有一定的起伏变化,即:塑造竖向空间的丰富性,为儿童户外活动提供更多可能性,例如:微地形游乐区,连续起伏的地形能够给儿童丰富的空间体验感受,通过坡地和洼地,提高儿童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大人也可以参与其中,和小孩一起感受奇幻的地形变化(图2)。其次,时间维度的变化,自然是儿童成长的老师,充分利用自然元素与人工环境相结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营造充满野趣的自然场景,让儿童能够细微地观察到大自然的各种变化。例如:种植区合理搭配色叶植物及观赏类花果植物,反映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之间的变幻与更替,让儿童在自然环境中认知到不同植物的习性与特点,并感知四季变化。最后,儿童景观场所的情节构建,儿童景观场所设计中引入情节概念,有利于儿童游乐环境的生动性、创造性。例如:迪士尼乐园中的一些奇幻主题乐园,将童话故事与儿童活动场地相结合,打造强烈感官刺激的游乐体验感受,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认知与想象力。
图2
2.突破游乐设施的局限
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游乐设施设置,儿童游乐设施不应该只局限于工厂流水线生产的木马、秋千、滑滑梯等。应该以开拓儿童的想象力、组织儿童之间的互动、促进儿童不断学习新事物为目的。从不同的感官角度去尝试更具游戏性的游乐设施,例如声音、灯光的辅助,能够从听觉和视觉上带动儿童积极的参与,又或者嗅觉、触觉的刺激,引导儿童进入到某种角色等;与此同时,“留白”也很重要,适当预留场地给儿童自主创作的天地,例如户外画板,儿童可以自发组织,构思不同的画面(图3)。随意变换的拼贴墙,根据儿童自己的想象,拼出不同的图案等。
图3
3.儿童参与决策
引入“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2002年5月召开的联合国儿童问题特别会议形成文件《一个适合儿童的世界》,明确要求各会员国承诺发展有利于儿童居住的社区和城市。将儿童或者儿童监护人纳入到居住小区环境的设计研讨环节是有必要的,充分尊重场地活动主体人群的需求,才能形成切实可行的方案。通过咨询并记录不同年龄层级儿童或儿童监护人的诉求,分级考虑各年龄阶段儿童的户外游玩需求,从时间发展的角度满足儿童成长过程中对外界环境认知能力进步的要求。
四、结语
近年来,居住小区室外环境虽然有很大程度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儿童活动场地这一功能区的发展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在一些高档小区内,配备了一些高质量、高品质的儿童游乐设施,但并未在儿童认知发展的领域取得突破。本文试图从如何更好地激发儿童认知能力的角度去思考居住小区儿童活动场地的营造,以期为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提供一个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户外游乐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