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校园小卖部
2019-07-23刘桂友孙燕香
刘桂友 孙燕香
【导 语】
“去小卖部吗?”“不去。”“我请你!”“那走!”……下课铃一响,相约小伙伴去学校小卖部买辣条、冰棍儿、唐僧肉、酸梅粉、无花果丝等零食“打牙祭”,是很多学子的“青春回忆”。 学校的小卖部是学生时代最初的“江湖”,是学子们以吃会友的地方。不过,校园小卖部就要“退学”了。日前,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要求中小学、幼儿园一般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此消息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
担心孩子买垃圾食品,家长一天只给两元钱
下午放学后,长沙某小学的小卖部内总会挤满学生,“上了一天课肚子比较饿”是他们前来购买辣条、热狗等零食的理由。来接孩子的陈女士说,自己最害怕的就是孩子买垃圾食品,特别是一两元钱一包的“三无”食品。“没有哪个小孩不喜欢吃零食。有段时间看到孩子脸上长了小白斑,仔细盘问才知道奶奶给了她100元零花钱,都被她用来买零食吃了。”吸取了这一教训的陈女士,果断地压缩了孩子的零花钱,每天只给两元。
一包半辣条下肚,健康小伙胃糜烂了
武汉一名23岁的小伙子刷短视频看到一款“网红辣条”,勾起了他学生时代在校园小卖部买辣条的回忆,一时心动,他在网上搜寻到同款,花15元钱一次性买了4袋,一袋125克。一天,吃完晚饭,他拆开辣条大快朵颐,一包半辣条下肚,他突然觉得“烧胃”。后来经医院诊断,小伙子的整个胃部满布大片状糜烂和出血病变,为急性胃黏膜病变,损伤程度较重。
学生:没了小卖部,校园生活的乐趣会少很多
七年级学生肖艳:我们学校的食堂内就有小卖部,售卖饮料、面包、饼干、文具之类的东西,除了买东西方便之外,这也是很多学生放松身心、升华友谊的美食基地。下课了,相约去小卖部买零食,分享食物,一路有说有笑,轻松惬意又升华了友谊,还会留下很多趣事,这也是枯燥校园生活的调味品。取消了小卖部,我们的校园生活会少了很多乐趣。
八年级学生思雨:取消小卖部无非是因为一些不健康的食品,但是我们已经是大孩子了,有辨别能力,知道什么好、什么坏;知道什么该买、什么不该买。况且,完全可以禁止小卖部售卖“三无”食品,组织相关人员严查与监督。毕竟除了售卖这些三无食品之外,小卖部卖的水、本、笔之类的用品,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很方便的。所以我觉得没必要将校园小卖部一棍子打死。
九年级学生刘阳:其实,就算没了校园小卖部,想买不健康食物的学生还是会去外面买,砍掉小卖部,治标不治本。而且还会砍掉很多我们学习生活中的乐趣,我并不认可这种做法。
家长:五脏俱全的小卖部里,有不可忽视的食品安全风险
四年级学生家长陈女士:孩子太小,不懂那些廉价辣条和各种水货糖果会给身体带来伤害。我平时接送孩子上下学,能保证他不在外面买,可在学校里面我们管控不到。这几天孩子老是咳嗽,听他同学说才知道他在学校吃辣条,孩子说班上很多同学下课都去买,自己经不住诱惑。所以,我认为取消校园小卖部很有必要。
八年级学生家长卞女士:学校设有小卖部,孩子们一般都会去买饮料和垃圾食品,这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很不利。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过多食用这些添加剂多、生产不规范、卫生不合格的食品,特别是一两元钱一包的“三無”食品,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孩子将它们藏在课桌里,上课时注意力难免会被食品分散,影响学习。我觉得新规的出台非常好。
学校:取消小卖部是必要之举
湖南某小学校长陈银芝:无论对学校还是学生,中小学、幼儿园不得设小超市、小卖部的规定有着诸多积极作用。首先是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能心无旁骛地学习。其次,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掉爱吃零食的坏毛病,有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另外,许多学校小卖部的食品并不安全,取缔小卖部避免了不必要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专家:不应一刀切,可弹性管理
陕西省社科院王晓勇:新规的出台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具有一定弹性,值得肯定。有些学校把小卖部过度商业化,将校内小卖部当成赚钱的工具,高价售卖低成本的“三无”食品,给学生身体健康带来很大隐患。但什么事情都不能一刀切。新规中明确规定如有需要,可依法取得许可,这就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的弹性。学校可以根据年龄段开设小卖部,适度售卖文具以及健康食品。即使没有校内小卖部,校外也会有很多,这是挡不住的。问题的关键是要严格管理食品安全源头,学校也要把关好小卖部准入门槛,同时老师和家长还要引导学生合理消费。
没了小卖部,舌尖更安全
舒 文
校园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食堂供应的饭菜,校内商店、小卖部的零食、饮料,都在人们的高度关注之列。校园食品安全,容不得丝毫懈怠和马虎,因为一出事就是大事,牵涉的可能不是一两个学生,而是一批人,还有他们的家庭。
如何保卫好学生“舌尖上的安全”?近年,各地学校、职能监管部门甚至家长,一直在努力探索,成效也能看得见。比如,学校食堂供应的饭菜,除了卫生更加讲究外,食材采购也有明细台账,可以追根溯源。但不可否认,一些地方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尤其是农村,出售各种食品、饮料的校园小卖部经营管理比较混乱。一般是学校提供场地,出租给他人经营,学校收取租金。店里卖什么,东西怎么来的,是承包者的事,学校基本不会过问。无疑,这是孩子们“舌尖安全”的隐患。孩子们在小卖部买来吃的,尽管吃得高兴,但吃坏了肚子或引发身体不适的现象,并不鲜见。
现在,新规出台了,明确规定中小学、幼儿园一般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确需设置的,应当依法取得许可,并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等“三高”食品。这是为校园食品安全筑起了又一道防火墙。孩子们的身体成长,在营养和健康上把好关,就要从食品供应源头抓起,并牢牢抓紧抓实。没了小卖部,可能会让一些学生感到失落,但相比于“舌尖上的安全”,又算得了什么呢!
(摘自2019年3月14日“环球网”)
关掉校内小卖部,满足学生需求要有后招
魏英杰
教育部近日发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规定中小学、幼儿园一般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确有需要设置的,应当依法取得许可,并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
从这条规定中,可以感受到主管部门对孩子们满满的关怀,担心孩子们营养过剩、过度肥胖。以往似乎也有类似规定,比如要求校园周边若干距离内不得经营食品摊,这主要是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二者相比较,从食品安全到兼顾营养健康,相关禁令有所升级。
这个规定在网上引起了热烈讨论,讨论的重点却并不是该不该禁止校内小卖部,而是满怀深情地回忆自己上学时排队上小卖部买零食的往事。这波回忆杀甚至还上了微博热搜。不过,从这些跟帖中看到的各种零食,反倒印证了禁设校内小卖部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那时候很多孩子最爱的零食是什么?辣味的辣条、五颜六色的泡泡糖、根本没有肉的“唐僧肉”,以及各种知名不知名品牌的薯片……这些零食都可以归入垃圾食品行列,不仅没营养,还加入各种食品添加剂。
应该说,现阶段,校内小卖部的确存在诸多问题,除了贩卖垃圾食品,也容易造成学生间的攀比心理,取消是必要之举。而且,在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上,家长和老师至少保持了高度一致,大都支持取消。
只不过,能否让孩子們就此告别垃圾食品,恐怕不是光靠一纸禁令就能解决的。以往禁止在学校周边设立食品摊,但学生也可以走远一点去买。校内禁止设置小卖部,对于学生来讲,也许只是增加了购买的时间成本而已。
所以,处理问题要多想一步,管理好学校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问题,除了禁止设置小卖部,还有什么可以做的?比如,学校食堂的饭菜能否更加健康美味,菜谱能否经常更换,用料是不是该更加讲究?学校饭菜不仅管饱而且可口,是不是有利于改变学生买零食的习惯?
当然不是说主管部门和学校不作为,部分地区和学校仍然不时被曝光出问题,说明还须加强监管。另外,不同地区因为经济条件、学校配套设施不完备,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问题的认知和措施也不一样。这也是在规定推行时需要具体考虑的问题。
因此,主管部门不能满足于出台规定和要求落实,还应从全局角度以及针对地区差异,为孩子们的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制定一个全方位的方案。在这方面,或可参考日本中小学校的“供食制度”。一句话,关掉校内小卖部可行,但在满足学生需求方面要有后招。
(摘自2019年3月13日《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