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区域的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及传承发展
2019-07-23陈里思
摘 要:在灿烂的中国文化中,中国建筑一直在传承地区文化、艺术技巧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无论是极具封建文化气息的紫禁城,还是充满艺术灵感的苏州园林,这些中国传统建筑无不显示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由于这种文化属性,我们应当在未来对中国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中国海南黎族传统建筑的文化特色,分析了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未来建筑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建筑,以更好地對中国海南黎族地域建筑文化进行保护及传承发展。
关键词:海南黎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中国的古建筑独树一帜,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建筑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更好地发展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需要我们充分吸收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做好海南黎族区域的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及传承发展。
1 保护海南黎族区域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必要性
对于建筑学来说,断代就代表着畸形发展,如同一株植物,自然生长出来的生物一定是带有地域性的。建筑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好赶上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现代主义建筑流行于二战后,其优点是简洁、便宜、功能强大,缺点是单一、缺乏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建筑除了塔、阁、楼等非平时居住的正常建筑,其他基本都横向铺张。在现代生活需求下,需要满足比传统多太多的功能,同样的面积需要实现更多的功能、容纳更多的人、创造更大的空间,只有引入西方建筑方式——纵向延伸。中国传统建筑的木质结构,耐久力和承载力远远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就算传统建筑中也有砖石结构,但跨度相对都比较小。而大面积的现代主义应该是可以批量生产的,简洁、有模数标准的结构相对更容易施工、更容易管理。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这些年,中国大多追求快速的经济收益,这就导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断代,导致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占据了现阶段中国建筑的主流。[1]
2 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面临的困境
2.1 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区位因素
我国的传统村落近百年来遭受过两次大的破坏。一次是“文革”,很多老建筑的木雕砖雕、老的祠堂和寺庙都破坏了;另一次就是近年来的发展,很多地方把老房子推倒建新房,把老的青石路、鹅卵石路改成水泥路。剩下来的有价值的历史村落有哪些呢?首先是当年搞运动不积极的、改革开放后发展缓慢的,也就是交通不够发达、离大城市距离较远的村落。
从经济发展来看,这样的区位条件是不利的。
2.2 传统村落的经济原因导致村落消亡
海南黎族区域最常见的农村产业就是种植业。有的村子传统上有特色产业,如制茶、石雕,但这些产业在现代生活中往往工业化了,传统手工业难以维系生活。这里又有一个矛盾的问题,有的村庄延续了传统产业,发展比较好,但村子里没有老建筑、没有老街巷。从区位和产业的分析中也能看出来,发展和保护在农村的自然状态中(即政府没有介入的时候)就是矛盾的,发展得好的村落保护不好,保护得好的村落经济不发达。而政府的介入只能改善表象,不能改变经济规律。现在古村落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偏远的山区,越来越多的原住民搬离村落,进入城市,留下少量的老人,这些村落的消亡不可避免,因为失去了人就失去了活力。另一种情况是地理位置较好、文化遗存较多的古村落,越来越受到热捧,休闲也好,小资也好,文化也好,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被商业化。[2]
3 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具体保护方式
3.1 用经济发展促进传统村落的建筑文化保护
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与政策相结合的基础上,按照工农业在成长进程中的特性和产业的详细成长程度来斟酌考虑,应合理确定乡村发展规划的规模。在乡村的经济发展的布局选择上,我们必须考虑辐射的近似范围,以及农村发展规划的现实基础。在开展乡村的经济发展建设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存在差异,新农村的具体建设情况应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调整,重点是中心功能设施的配套和良好功能的落实。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的发展应突出当地的区域乡村旅游文化,创造独特的旅游项目以吸引顾客。此外,拥有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村庄应重视本土的品牌优势,应该在政府的协助下,促进旅游产业链的保护性发展。此外,政府应对乡村的经济发展提供市场和政策支持,帮助村庄制定完善的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体系,实现海南黎族区域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的可持续发展。[3]
3.2 最小干预原则的传统村落保护模式
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没有太绝对的标准。修复时比较重要的是原真性、可识别性和最小干预。原真性是指尽量使用与原材料相同或相近的材料和工艺去修复;可识别性指的是要让人看得出哪里是修复过的部分;最小干预是指用最少的干预去修复,能保持原样的就不去干预。
简单来说,建筑地域文化就是古代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筑中体现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体成就。保护传统村落的建筑文化有利于传统村落建筑在中华大地上的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 郭丽.法治视域下传统村落保护机制研究——以甘孜州藏族传统村落保护为例[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9,28(1):54-56.
[2]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传统村落如何再生[J].小康·财智,2018(10):70-73.
[3] 郝之颖,杨开,张帆.攻关传统村落保护技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8(12):72-73.
作者简介:陈里思(1988—),男,海南万宁人,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