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双柏县李芳村彝族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与装饰艺术探析
2019-07-23王宇杰孙坤伦吕胜凯
王宇杰 孙坤伦 吕胜凯
摘 要:为了探析云南楚雄双柏县李芳村民居建筑风格、装饰艺术以及民族风俗等,我们对居民聚居地与历史文献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李芳村彝族的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生活习俗、社会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加大了新农村、特色小镇建设与改造,在改造与建设中运用了彝族装饰风格与建筑形式,使我们开始对当地传统民居建筑、装饰风格进行研究、探索、保护。
关键词:楚雄彝族;建筑形式;装饰风格;李芳村
1 李芳村的生態与人文背景
李芳村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白竹山西坡谷地,背靠青山;西面为李芳村“锣笙湖”水库。村内古树参天,多为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土主庙周围及大锣笙传习广场周围,以樟树、火把树为主,还分布有渣子树、核桃树等。地形陡峭、高山遍布、立体气候明显,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盛行西南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达18℃,土壤多为红土、黄棕土,土地肥沃。
“三笙”文化中“大锣笙”的发源地就在李芳村,所以“三笙文化”到现在已经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的一个民族、文化、历史标识。“笙”在双柏为舞蹈之意。双柏的“笙”种类很多,在众多的“笙”中,尤以驱邪出祟、祈福求祥的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为代表,故称“三笙”。
2 楚雄彝族传统民居建筑常见类型
云南地区彝族分布广泛,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多变,多种民族文化在此交融,形成了楚雄彝族民居多样化的形式特征。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中部,滇中高原北部横断山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拔落差大。彝族居住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村寨聚落形式为主,主要是在平坝河谷地区以聚居为主,这是彝寨典型的聚落特点;另一种是散居形式为主,多在山势险峻的山地或者进河谷地区,这样远可高望水源、耕地与牧场,主要有“瓦房”“土掌房”“一颗印”“茅草房”等。这些体现了彝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建筑形式。
3 李芳村传统民居的建筑类型与特征
在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的文化和当地的本土文化对李芳村彝族传统民居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造成了楚雄彝族传统民居建筑在不同地域发展中产生了许多不同种类的建筑形式。
“瓦片房”是李芳村最主要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瓦片房”也称“匹也”。以修筑瓦片房为主,主要区别是修筑规模大小,装饰繁易程度有所不同。瓦屋主要建筑材料源自自然木、土、石等。建筑墙体为土筑墙,再用泥土和牛粪不断加固,用泥土是为了抵御山区冬季寒冷的气候和强烈的山风,而牛粪是为了避免阳光照射和高原夏季炎热的气候导致墙体开裂。结构为木柱支撑房屋,屋顶横架木头穿过房顶作为支撑房梁。屋顶则采用双斜面结构,形成“人字”形结构,有利于雨水的排泄,保持屋顶及室内干燥,避免潮湿和雨水渗入墙体与屋内。人们常在屋顶放置木头与石块防止大风吹走瓦片。
传统村落聚居形式都以土主庙为中心布局方式。而传统的民居空间则是以堂屋为核心,主要有堂屋、厨房、卧室、储藏室、天井、庭院、养殖等。通常民居主要为两层三开间,一层功能有堂屋,以家庭聚会、会客、饮茶、招待亲朋、家庭活动等为主,次间为主卧;主屋二层储藏杂物、粮食等其他物品;在屋前会有院子,院子在传统民居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是家务、休闲、晾晒、夏乘凉冬取暖的地方。主屋一侧则会单建一个厨房与院子相通,院落大门不会正对堂屋,而会在起院落偏左位置。彝族人民生在自然,也与自然和谐共生。
4 李芳村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与纹样
4.1 李芳村彝族传统民居建筑常见的装饰色彩
楚雄地区彝族拥有丰富的人文环境和复杂的地理环境,山峰、峡谷、野兽、绿植、农耕等也使得在长期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生产中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色彩文化。聪明勤劳的彝族人民也对黑色、红色、黄色三种色有独特的定义:黑色代表山脉、大地,带给他们丰收的希望;红色代表永不熄灭的火种,为他们驱走邪恶和疾病;黄色代表收获与阳光,为他们带来温暖与丰收的喜悦。在李芳村,这三种色彩也代表了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后来融入了白色、青色。夯土外墙为黄色;石块相砌的墙基与瓦屋顶为青色;柱子为红色;在装饰与色彩的搭配中巧妙运用了黑、红、黄三种颜色;白色用在室内显得宁静、明亮。
4.2 李芳村彝族传统民居建筑常见装饰图案
李芳村豹子纹、老虎纹、火焰纹、锯齿纹、牛头纹、羊角纹等都是传统的彝族纹饰。纹样的重点在院子围合上,其中就包括梁柱、门窗、围栏等。房梁的纹样装饰集中在横梁中间,柱子纹样集中在底部的周围。
5 结语
我国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族建筑等都是宝贵的传统文化,也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灵感源泉。随着国家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新农村、特色小镇、民族村落旅游在不断地发展。彝族传统民居建筑在我国民族建筑中独树一帜,也迎来了传承和发展的机遇。我们在传承与保护传统民居建筑时,更要尊重彝族人民的本土文化和习俗。把装饰的图案与色彩、风格与形式具象化、符号化,充分运用到彝族民居的改造与设计中去。将现代化的便捷与传统民居的风格相结合,赋予彝族传统民居建筑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董斌.论云南楚雄地区彝族传统民居改造设计[D].云南艺术学院,2017.
[2] 蒋高宸.云南民族住屋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3] 关瑞明,聂兰生.传统民居类设计的未来展望[J].建筑学报,2003(12):47-49.
[4] 张玉芳.独特的彝族建筑文化[D].同济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