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艺术符号提升蚌埠城市视觉形象研究
2019-07-23陶一凡
摘 要: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将蚌埠民俗艺术运用于提升城市视觉形象。从设计学的角度对蚌埠视觉城市建设进行研究,在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中巧妙添加民俗艺术符号,进而使城市文化内涵得以广泛传播,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关键词:民俗艺术;蚌埠;城市建设;视觉形象
0 概述
第一,文化自信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由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文化自信的树立,重要的是提高文化软实力,首先的切入点就应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应用。
第二,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只有对传统文化有着相同的民族认同感,才能聚力传承、保护。在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我们身体力行。大学期间,每学期都有非遗进校园活动,每一次演出都是人满为患,学生和老师都格外喜爱。让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的脑海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以致根深蒂固,进而从了解文化的起源到感受文化带来的氛围。这样让年轻人去学习、交流、传播,再带领更多的人去保护,如此便是极好的。
1 民俗艺术符号的类别
1.1 民俗艺术的概念
民俗艺术是民间各种技艺的结合,是可供人们当作文化欣赏的非实用性的。主要包括戏剧和民间音乐,还有舞蹈以及口头传播的文艺,以及像雕塑、刺绣和多种类型的绘画。
1.2 民俗艺术类别
“宏观层面上,民俗艺术符号也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具体到民俗艺术的三个作品类型来看,口承类民俗艺术岷县属于语言符号,而且主要是口语化的有声语言符号,如民间神话、传说、歌谣等,这一类艺术形式主要表现为字、词、句所构成的意义的表达;造型类民俗艺术和表演类民俗艺术则以非语言符号为主,如作为实物的年画、剪纸、木雕、面塑和作为动作及声音的民间舞蹈、民间小戏(内含语言符号)、民间音乐等。”[1]
根据笔者的理解,民俗是依附于生活的衍生品,艺术是人类为了增添生活乐趣而创造出来的东西。因此,民俗艺术就有以下几个类别:
第一,戏曲。它最先是劳作时放松消遣唱的小调,慢慢地变成了描写劳作的曲子,也是一些生活、历史故事的叙述。
第二,舞蹈。从古至今舞种丰富,将音乐与肢体动态结合,展示出了一种人体的线条感,是美的视觉体验。
第三,绘画。笔与纸的触碰,就有了生机勃勃的展现,或写实或抽象,或黑白或七彩,无一不是文化的写照、艺术的表现、情感的表达。
第四,神话。把客观发生的事与主观意识联合起来,是人类早期的头脑艺术创作,也是探索自然社会和历史的产物。
第五,雕塑。雕刻的是情态,塑造的是内涵,二者的碰撞激荡起了魅力的水花。
1.3 民俗艺术的作用
民俗艺术的作用是注重文化传承与艺术审美。把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与信仰反映出来,通过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活动,运用艺术符号进行情感的表达和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民俗艺术的功能。
将民俗艺术的颜色、造型等转化为符号的形式应用,通过材质、布局等来体现民俗艺术的特征。色彩是传递情感的重要手段,造型是展现态度的重要形式,多方面的结合,呈现别样的视觉效果,组合自由、把握节奏、通过形式美法则进行创意的描绘。
2 蚌埠城市视觉形象现状
“城市形象不同于企业形象,它反映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的居住活动、社会文化、宗教艺术、经济因素、自然环境等互相作用的综合体。”[2]所以,一个城市的视觉形象包含很多方面的因素,从现状的角度出发,在整体塑造上需要营造好的城市文化氛围。
2.1 蚌埠市的城市文化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建于淮河岸边,由于历史记载此为采珠之地,又被誉为“珠城”。
第一,泗州戏。蚌埠拥有很多的城市文化,泗州戏作为地方的代表戏曲,也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国家也将它录入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花鼓灯。蚌埠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女性人物——涂山氏,她作为禹的妻子治理好了小家,却念夫心切化作望夫石。相传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敲锣跳舞而形成了花鼓灯。
第三,大禹。我们从小就读过,最早的治水人,禹三过家门而不入,13年来克服万千困难,成功治理了黄河水,体现了良好的中华民族精神。
2.2 蚌埠城市视觉形象的现状
符号是用于视觉传播的重要手段,蚌埠城市在用于树立城市理念、传达公共信息的东西少之又少。为了提高传播能力,应结合城市设计出一种特定的符号,并结合辅助文字、图形为城市的形象识别提高辨识度。
交通标志、公共基本标识、施工标志等,大众已经对这些常见的标识形成了认知并铭记于心,但是蚌埠没有特定的、代表城市的视觉符号。所以,要树立被大众接受的视觉符号首先要贴近生活,还要体现它的人性化与美观度。
2.3 民俗艺术元素在蚌埠城市视觉形象的应用
将优秀的民俗艺术深入研究后,结合已有的城市文化内涵,提炼出来的元素与符号融入城市中,以展示出美好的一面。
比如,蚌埠市4A级风景区张公山公园的大门前广场,以采珠女的形象和张开的河蚌树立在眼前,直观展现了城市的地域文化,完美体现了对称美和线条美。蚌埠也有应用较为成功的民俗艺术,是2018年在蚌埠举办安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时,将花鼓灯的元素融入吉祥物“蚌蚌”“珠珠”的形象设计中,其身上挂有珍珠以传达出蚌埠珠城的美誉,既体现了运动会积极向上的氛围,又让蚌埠的民俗文化在安徽省内得以传播宣传。
3 如何提升蚌埠城市形象
城市视觉形象是将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历史与建设理念等概念视觉化,主要包括雕塑、建筑、景观、标志、街头广告等。那么,怎样塑造城市视觉形象,主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传统文化艺术的再设计
直接挪用是在城市的景观设计中作为常见的表现手法。蚌埠本身就是具有文化历史的一座城市,有属于自己的传统,不要一味地模仿大城市的城市建设,它的形式过于简单,缺乏城市特征和设计美感,更不要让城市景观脱离本土文化,缺乏城市应有的内涵。
那么,传承和创新是什么样的关系?简单来说,创新是在传承基础上产生的,是思想得到了升华,进阶到呈现出一个时代的烙印。
3.2 结合现代的创作手法
民俗艺术与时俱进,继承与创新成为谈论得最多的话题。有灵魂的艺术才是好的艺术,让周围人感同身受,吸收现代的表现手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有助于丰富城市的艺术表现形式。
景观设计作品依托外在的形式和视觉元素,通过现代的制作工艺把艺术元素进行解构、重新打散组合,形成具有象征意义的新作品,使其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和当前的生态环境相适应,以达到内在精神文化价值的最大提升。[3]一座城市中最大的文化财富,莫过于历史的沉淀,所特有的民俗风貌、历史事件、传说故事、传奇名人等都能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那么,艺术也一样,依托历史,是文化的一个支流,流露的价值一定是自然的、美妙的。
3.3 统一有规划的视觉系统
民俗艺术符号应用于城市是視觉形态上的表现,怎样在城市中提高传播能力,让其影响深远、在人们心中潜移默化地生成,用设计展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目前,蚌埠市区内没有形成统一的视觉系统,公共的候车厅、座椅、交通标识以及城市广告的宣传招贴,整体色彩非常杂乱,毫无美感。如果结合城市特色形成自己的城市色彩,设计出代表自己城市的独特图案,在有规划、有品位地组合设计后将其特色融入城市建设中,形成统一的视觉系统。
4 结语
民俗艺术符号种类多样,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蚌埠也在不断建设完善中。这座城市的文化与底蕴不容小觑,一切都在蓄势待发,若将城市视觉形象的建设作为主要研究点,运用传统文化艺术的再建设与现代的创作手法相结合,以形成统一有规划的视觉系统,让蚌埠优秀的民俗艺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由小见大,这提升的不仅仅是整个城市的视觉形象,而是安徽省乃至全中国整体的视觉形象,并且为国家的文化艺术建设打开了一扇窗。
参考文献:
[1] 孙发成.民俗艺术符号及其现代传播[J].民族艺术研究,2011,24(02):92-96.
[2] 王晓玮.民俗元素在城市VI形象系统设计中的导入探索——以滁州为例[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7,32(05):83-87.
[3] 李明.地方民俗艺术元素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潍坊市为例[J].山东工会论坛,2014,20(04):128-131.
作者简介:陶一凡(1998—),女,安徽安庆人,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2016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