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代山水画的意境
2019-07-23王传坤
摘 要:山水画是中国人思想中最为深沉厚重的沉淀,从历代经典的山水画作品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中国画的意境之美。从经典的宋代山水画作品中,我们可以体味到独特的意境之美。意境是指艺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诗意空间,运用高超的笔墨技巧,画家能够超越描绘客观物象的局限,给欣赏者提供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使作品中有限的空间蕴含无限的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
关键词:山水画;意境;宋代;审美;笔墨
1 山水画的笔墨与意境的联系
画家通过临摹、学习,获得了充分的技巧和能力以后,创作中能超越描绘客观物象的局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国画的独特工具,如毛笔、绢帛等。这个过程亦包含了画家的综合修养。剖析山石结构、多种皴法、经营位置、笔法墨法等艺术元素。
笔墨不仅是绘画创作的重要手段,其更重要的功能是传达创作主体的艺术情感,笔墨在中国画创作中的主导地位,后经历代画家的反复锤炼,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成为今人难以逾越的高峰。但越是成熟的东西越需要变革,越存在发展创新的可能性,笔墨的进化亦是如此。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不断地充实新的内容,才能赋予笔墨以新的意义。荆浩隐居太行洪谷,范宽亲历终南深处,董源卧游潇湘奇峰,黄公望领略富春佳景,以及王履履太华,石涛、渐江遍览黄山等,皆是以造化为师、山川为训,不为前人所束缚,而创自家笔墨以开新风,令后世景仰。山水画创作能够感染人的地方很多,这其中当以笔墨为核心、以境界为灵魂。而境界的追求则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丰厚的积累才能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换。品悟境界则是靠敏锐的感觉,它是笔墨、学养高层次的灵感显现。因此,追求高境界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及。
2 宋人山水的意境
山水画的创作具备了两重意义:首先是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另一个是创作主体自我的主观精神的表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意境美。宋代山水,一方面是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更丰富了,在重彩中讲究笔墨技法,提高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如现存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青绿山水的代表作,赵伯驹、赵伯啸兄弟继承了青绿巧整一路风格,形成了南宋青绿山水的复兴局面;另一方面是水墨山水的大发展,开创了北宋山水画的新局面,开了写意山水画的先河,有代表性的画家是范宽、李唐、郭熙、米芾父子等,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阐释了中国山水画创造的核心意境问题,使中国山水画理论更加系统化。
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山水画已经从幼稚阶段跨进了“讲实景重写生”的时期﹐画家们开始注重实境的描绘,并提出了“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论,并且明确旨在“畅神”“怡情”的美學思想。及至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提出了“立意”﹐五代荆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并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宋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尤其是苏轼在绘画上力倡“诗画一体”的艺术主张,使传统绘画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托物言志的主张促进了意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3 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笔墨与境界既是创作的两个方面,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笔墨的提高靠苦练与悟性,而境界则全靠学养与人格。笔墨之妙有迹可循,境界之高高不可攀。但境界又不是虚幻的,它是由皴擦点染的具体笔墨升华而成,笔墨的精妙、超逸与否直接影响着境界的高下。因此,超越古人仅仅停留在笔墨方面就未免显得简单化了,它首先需要与古人有精神上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精神上的超越。
山水画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像构成意境的,为了克服造型艺术由于瞬间性和静态感带来的局限,画家往往通过富有启示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意境的最终达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精炼为有限;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首先是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通过笔墨、经营位置等艺术语言来完成;另一个是创作主体自我主观精神的表现,在此过程中,笔墨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由笔墨完成画家的审美理想。
4 结语
创作与欣赏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传统山水画所追求的理想之美,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中,是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一体的,由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形式,画家对宇宙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体验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阮荣春,顾平,杭春晓.中国美术史[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3]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简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王传坤(1980—),男,辽宁大连人,硕士,美术专业,教师,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