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原平炕围画的传承与发展
2019-07-23祖家伟
祖家伟
摘 要:山西原平炕围画作为一种集合了审美与实用的艺术形式,凝聚了地方的民俗风情,是晋北地区的一朵奇葩。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炕围画及其绘制者的转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关键词:炕围画;传承与转型
炕围画也叫“炕围子”“炕头画”,是一种民间装饰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主要分布在以“炕”为主要休息载体的北方,集中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其中山西的炕围画最为有名,2009年原平炕围画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 炕围画的起源与发展
炕围画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据《原平县志》记载,炕围画最早出现于北宋。
北宋经济的发展为炕围画的出现提供了适宜的社会环境,使得炕围画的受众群体增多。宋朝对文治的重视体现在炕围画中,则是以“二十四孝图”为主。此外,界画在这一时期发展相对迅速,界画中亭台楼阁的画法有助于对炕围画边道及画空的处理。“以豪记寸,以分记尺,以尺记丈,曾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规度,曾无小差。”[1]在炕围画的绘制中,这种界尺引线的方法流传至今。
明清炕围画发展迅速,版画的出现增加了炕围画题材,清代西洋画传入,透视技法在炕围画中通过颜色的深浅过渡表现出来。“文革”期间,炕围画的绘画内容有重大改变,在墙上画空位置直接书写毛主席语录。改革开放后,炕围画发展一度萧条。而今,随着现代建筑材料等多方面的改进,炕围画适用范围越来越小,这一古老装饰形式发展举步维艰。
2 炕围画的流变
炕围画的出现至今已有数个世纪,炕围画最初是贵族的标志,之后使用阶层逐渐平民化,至今,关注炕围画的仅剩一些研究者和已过花甲的民间老艺人。
2.1 炕围画本体的流变
灶台、炕是北方生活标志性的物件组合,炕围画最开始是为了防止墙皮脱落或蹭脏衣服和被褥,房主一般在离炕2.2~2.3尺的墙上刷上混合胶,经济发展后,炕围的高度也增加到了2.5~2.6尺,人们的审美追求提高,考虑到美观,开始绘画不同的图案,主要有梅兰竹菊“四君子”图、“岁寒三友”图、“二十四孝”图以及民众喜欢的花鸟鱼虫、亭台楼阁和戏剧人物,“文革”时期绘画内容包括工农兵、红灯记、沙家浜等,改革开放后,绘画内容又回归传统,也有少量的当代题材,炕围画的需求量有所减小。
建筑材料改进后,灶台、炕的组合形式也相应发生转变,炕围画的需求量减少,到现在,即使是在农村,年轻一代了解炕围画的人也寥寥无几。笔者在文殊村考查的时候,发现老村的炕围画保存得比较多,新村极少。庆幸的是,原平成立了一个“原平炕围画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将炕围画作为艺术作品、旅游纪念物保留。炕围画由过去的实用型向艺术型转型,由民间工艺向文化产业转化,成为新形势下炕围画的一条出路。
2.2 炕围画制作者的流变
炕围画最初的流行得力于北宋文人高超的技艺水平,但这些文人仅提升了绘画内容的水平,相应的,专门从事炕围画的画工提升了绘画技巧,丰富了绘画内容。笔者在考查过程中发现,在解放时期,炕围画的绘制者有一批木匠。木匠在做门、窗等时,承揽了炕围画的绘制。首先是因为对于工艺人而言,“艺多不压身”,更容易找到生活的经费来源;其次,对于房子的主人而言,请一个除了会木工外,还能绘制炕围画的木匠,节约成本。现在,在原平地区,能够绘制炕围画的人寥寥无几,远近闻名的是张村的弓家。据弓进寿先生讲,他父親也是炕围画绘制高手,他父亲弓效忠先是跟随他爷爷学习,后来跟随敬开师傅学习,他们兄弟三人,只有他传承了父亲的衣钵,他二哥是远近闻名的木匠。因为政策的引导,原平成立了“原平炕围画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因此,弓进寿先生也算是职业的炕围画绘制者。弓师傅先后收了几个徒弟,有弓海原、李江生,但因目前只守着炕围画绘制难以生存,他们都相继转行,或从事装潢,或从事木工,或彻底转行农商业。
3 炕围画的传承
民俗的传承方式主要有群体传承、家庭传承以及社会传承几种。据弓师傅介绍,即使炕围画成为非遗项目,地方成立了炕围画公司,来学习炕围画绘制的人也依旧很少。家庭传承是比较普遍的一种传承方式,标志就是以血缘为纽带,技术性较强,弓师傅他们学习炕围画就是家庭传承流传下来的。
原平炕围画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后两种,家庭传承和社会传承。弓家就是典型的家庭传承,据老人们说,张村在以前有很多户人家都擅长炕围画的绘制。因为炕围画是一种娱人的艺术形式,故而具有展览性,现在炕围画公司的发展就是借用了炕围画的观赏作用将炕围画以一定的比例缩小成艺术品,供人们观赏。
炕围画公司的成立是一种新时代的传承,在国家政策的帮助下,将已经淡出人们视线的炕围画由实用性转向艺术性,做成艺术展览品供人欣赏,这是一种新的传承方式。有些老艺人在转行后给庙里画画,庙里边角处的绘画和炕围画的边道等处的内容不谋而合,也有人转行装潢或刮漆。将这个技术从不同角度带到其他领域也算是多方向的发展传承。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保护工作的开展,炕围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情况下,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与传统渐行渐远。原平炕围画作为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统一的民俗文化载体,为研究地方历史、民俗风情提供了重要资料。炕围画本体的流变与绘制者身份、工作等的转变,未尝不是一种新的流传方式。
参考文献:
[1]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