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教学中日语附和语的重要性
2019-07-23祁洋盖鑫
祁洋 盖鑫
摘 要:附和语是日语交流的必备要素,当我们和日本人沟通交流时,如果不能够恰当地运用附和语,就会阻碍我们的沟通交流。在日语人才培养方面,日语教育界对日语教学中附和语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日语附和语的研究与在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要正确使用附和语,达到交流的目的,就必须对日本人附和语的语因、种类及使用时机,今后教学中相关的教材、教法等加以关注与重视,这对今后的日语教学有所助益。
关键词:日语附和语;教育类型意义
1 目的与意义
语言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在跨国文化越来越盛行的当今时代,语言交流必然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具体的沟通过程是在一定的时间、场合和社会背景下进行的。作为从事大学日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我们经常在日语基础教学阶段看到的教科书如《标准日本语》等,都是以会话形式为主的。“そうですね”“そうですか”“なるほど”“はい”“はあ”“ええ”“う~ん”“まあ”等有关附和应答的词出现,通常文字相对较短,这类词语和表达是实际交流情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们经常难以掌握其使用方法甚至出现各种误用,可以说有一种隔阂的感觉让我们不能理解,无法融入对话中,这就是附和语(相づち)应用问题。
日语中的附和应答,较之其他语言,无疑是非常多的,从某一方面来说,这也较为深刻地反映了日语以及日本文化的特点。笔者在多年日语教学中,多次反复向学生讲明,用日语交流时,尤其是和日本人交流时,要适时地做出附和予以回应,否则对话会难以顺利进行下去,但是能掌握这种日语会话习惯的学生寥寥无几,几乎没有效果。基于此种状况,笔者进行了有计划和针对性的中日附和应答比较研究,总结使用规律,比较异同,提出适合我国日语学习者的应答表现学习策略,同時探索行之有效的教授法,相信能够对我国日语学习者的日语水平提高及日语教学起到有效的参考作用。我们在高校教学中使用的大部分教科书现在都集中在理论语法的教学内容上,很少涉及听众如何回应说话者的相关内容。也就是说基础日语、日语会话与日语听力教学相对独立,互相关联融合进行教学的比较少,所以每一课程所教授的内容都比较孤立,因此在实际交流中就不能将理论语法与说、听融会贯通。对于使用场合、语气等,如果教师不注意教学过程,学生就不会与人交谈,也不会回答。日语恰恰是在谈话中重视彼此沟通的语言。会话交流的前提是说话者和听者同时存在,双方都是不可或缺的。为了使双方的语言行为顺利有效,发言者通常根据对听众相关反应的观察来选择会话内容和会话形式,听众的响应同样重要。如果可以真正、完全地体会、掌握日语附和应答在日语交流中的作用,就可以使发言者与听众之间的谈话氛围融洽、和谐,从而使谈话无障碍地顺利进行。这一点也从侧面表现出了日本“大和民族”中“和”的思想精髓。中日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往往在交流中会因为语句使用不恰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从而进一步使交流双方关系恶化,更严重的会产生纠纷。因此,作为多年从事大学日语教学的日语教师,应与从事基础日语、日语会话与日语听力的授课教师沟通配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如何能更行之有效地进行日语附和语的教授,然后通过课堂的实际运用与练习,真正让学生适应日语语言环境下与说话人的沟通和交流,这样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使学生在理论语法与实际情景下的交流水平都得到提高,对听力与会话教学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对学生听力与会话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助益,这样学生学到的才不是“哑巴”日语,而是真正的沟通交流工具。通过对“应答反应”的语言研究,在更深层次上探索日语和文化特征,对掌握正宗的日语有很大帮助。
2 日语附和语含义与对其的研究
在以往的附和语相关研究中,关于日语附和语的解释也是存在异同的。
国外研究:
Miyaji(1959)指出,在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语言交流过程中,对话的焦点不在于说话者,而在于听话者。他将听众的反应分为无声的反应等。转向是改变话题,休息是阻止对方说出来。在日常的日语会话中,回答的使用与句子的表现密切相关。
Komiya(1986)提出,附和表达是指听者只是表明他正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倾听和认识。
今石幸子(1993)解释的日语附和语含义中涵盖功能、方式、双方是否交替交流、说话者的说话方式等。
Menard(1993)认为,日语反应表现是发言者和听众推进对话的重要策略。
崛口纯子(1997)总结的日语附和语特点:一是应在说话者说话期间运用附和语;二是附和应答主要是听众进行;三是听众附和语的作用是向说话者表达“你说我倾听”和“我理解”“我明白”等信息,并推进谈话顺利进行;四是附和语的表现形式较为简短。
国内研究:
刘建华(1987)从中日比较研究的角度对电话谈话的响应频率进行了调查。
梁兴宇(2008)针对中日男女之间的称赞语应答方式进行了考察。
吕萍(2010)归纳为说话者在行使话语权与结束谈话之后,由听话人对对方所提供的信息中有同感的相关内容做出相应的反馈与简短表现。
陈亚苹(2014)分析了日语初级教科书中附和语的功能分布及存在的问题。
黄宝珍(2015)从语用学角度对日本式“相づち”进行了考察。指出其存在是日本人心灵深处依赖心理的体现,是日本人建立和维护和谐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的语用策略。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将附和语定义为:在发言者行使发言权时,听众没有维持对话,同时夺取了对方的话语权,而使用一种简短的应答表现方式。(包括点头、摇头、微笑、眼神等非语言表达方式)
3 日语附和语表现形式
附和语是通过某种信号来表现的,这种信息的表达既可以是语言形式,又可以是非语言形式,但无论哪一种方式,最后都可以给说话者提供反馈,使谈话继续。
3.1 语言形式表达附和语
听话者运用“はい”“うん”“はあ”“そうですね”“そうですか”“なるほど”等类似的语言表达,就是“相づち”。这些附和语的运用使听话人没有夺取对方的话语权,可以使对方的说话继续。①其主要功能是营造一个易于谈话的气氛,促使交流顺畅进行,同时弥补对方说话时停顿、维护交流过程的连续性。例:
第一,もし、この旅行社みたい(うん)それともそういうような旅行機関があったら、就職してもいいと思うんですが、一般の会社なんては(うん)いつか首になるだろう。
第二,激发对方传达信息的热情,催促对方继续谈论上一个话题,以便给自己带来更为详尽的信息:高校の時、お兄さんと海辺で流星を見ていたんだよ。(それで?)
第三,让谈话的氛围变得高涨:一昨年、北京に行ったけど、万里の長城がね、すごく立派だったよ。(えっ、そうなんですが)
第四,向对方传达共感,表示共鸣,使对方对他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树立起信心,增强自信:あら、どの方がよろしいかしら、それじゃ、これ、体に合いそうなので。(なるほど)
第五,向对方表示关心、体谅、理解和同情。听话人意在说明非常理解对方告诉自己某件事时的心情及感受,表明自己与对方有着同样的感受,为对方的成功等感到喜悦,对对方的不幸感到同情:二泊3日は40000円かな。(あ、すごい)
3.2 非语言形式的附和语
对话中的信息得到了回应,点头是在附和语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非语言形式,一般表明在交谈答话中表示“肯定”“允诺”等意义。
以上两种语言与非语言的附和应答表达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可以将它们根据情境结合运用,起到加强附和的效果。
4 日语附和语的作用
談话中的附和应答是常见的,通过谈话双方的共同努力,可以使两者之间谈话交流顺畅进行,对说话者来说,希望听众可以一直关注自己的表达内容,并同意、配合自己的话题内容,对听话人来说,有义务听对方的话语,并予以一定的反馈,表达收到相关信息的含义,在比较恰当的时机,向说话人表达应和,让对方明白并可以根据听众的应和来继续后面的交流。
5 对日语附和语教学的建议
5.1 使用时机与情境
在实际生活、社交活动中,日本人频繁使用附和语,但也要在使用上做到适度、恰当、自然、有效,还必须告诉学生把握好时机、分清情景、看准对象。一般过早或过晚都不利于谈话的进行。太早显得有些不耐烦,会使人误认为不愿意听对方说话;太晚又显得很随意,会让人感到彼此无视。同时还要注意使用情景,分清是一对多的发言还是仅是双方的交流;还要因人而异,既要注意双方的年龄、社会地位等上下关系,同时又要留意双方的亲疏、心理距离等内外关系。
5.2 教材
现代日语教学是一门过分关注发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模块的课程。对所有课程来说,教材的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但对我们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讲,直接接触日语语言环境的机会少之又少,基本上都是通过教材、音频、视频、漫画等来体会。因此就使得人们忽视了交流能力与技巧的培养,导致教材的知识与实际运用脱节,所以编写怎样的教材可以提升交流能力与技巧也就成了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这里笔者要提到的是影视资料也应该作为使用教材之一被重视起来,特别是作为多年从事听力教学的专任教师,笔者感觉在听力教学中使用音频与视频的相关教材才是最有效的教材,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较长时间保持集中,对提高学生的交流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5.3 教法
过于拘泥于语法教学,就会导致实际运用语言能力得不到锻炼。因此通过使用报纸、音频、视频和其他媒体手段,或观看生动的日语会话场景,学生将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将具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5.4 学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日语教师的作用,除此之外,排演日剧小品、进行日语演讲等活动都会创造出人为的语言环境,有利于日语的学习。
6 结语
为了使日语学习者更加行之有效地掌握附和语的使用方法,从事日语教育的相关人员必须尽可能地观察、体会、理解日语语言行为,同时,还要强调平时对附和语运用的相关练习。对今后的教学,笔者也提出了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日语附和语的使用作为今后的课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讨论听力教学中附和语对听力理解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 堀口純子.日本語教育と会話分析[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社,1997:25-33.
[2] 水谷信子.あいづち論[J].日本語学·明治書院,1988:15-20.
[3] 郭举昆.与日本人交流时的必备行为因素——あいづち[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1):49-52.
[4] 王慧.从教育的角度看日语的附和语[J].安徽文学(下),2008(03):242.
[5] 杨晶晶.初级日语学习者“附和行为”探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17(04):102-104.
作者简介:祁洋(1979—),女,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佳木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与日语教育。
盖鑫(1982—),女,山东平原人,硕士,绥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