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背景下艺术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7-23刘渭黄晓洲
刘渭 黄晓洲
摘 要:艺术类专业以培养创新思维活跃、专业技能扎实的实用型人才为本。本研究从实用、交互、创新的角度出发,提出具有多元化、精准化意义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孵化具有过硬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全方位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类专业作为现代社会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其培养出的人才水平直接关系着社会需求。在有限学习时间内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性、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工作室制”是一种学习多元化、方式多样化的全方位人才培养模式。
1 艺术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团队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工作室环境为依托,将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1]通过实践任务、项目驱动,培养出理论扎实、技能过硬、全面发展的专业化人才。
1.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空间,以项目驱动、科研探索和社会实践等任务提升学生学习的探索精神,引领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将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投身于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该模式旨在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事情。在工作室环境下,理论与实践的深入融合,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从而克服困难和障碍,积极地学习、实践。
1.2 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形成教师单向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主动性被忽视,乃至被压制。[2]因此,工作室将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与实践任务,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并由教师在指导项目或完成实践任务过程中,将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将学生传统的被动接受性的学习转变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体验性学习,以实现技能训练、综合能力的增强。
1.3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体现在学生对课堂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程度。“工作室制”模式构建了真实化、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有效改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质量与效率。在工作室环境的真实化训练下,教师逐渐变得技能化,学生变得愈加职业化,工作室变得愈加规范化。学生的主动研究意识、学习能力会随着工作室的不断成熟而快速提升,团队协作共赢意识也会逐渐提升,思维也会受到启迪发散。
1.4 减小学生的创业风险
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共同成果。[3]大学生因缺少创新创业意识、社会经验、管理能力等,在创业中存在很多不足,将面临一定风险。“工作室制”的实施应用是加快学生成长、减小创业风险的有效途径,并且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从自身出发、从基础出发、从实践出发,大胆尝试。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下,学生可以锻炼自身的管理能力,培养自身良好的心态以应对各种状况,也可以进一步增强自身实践技能,在实践中加入自己的理念进行创新、创作,以积累相关经验,对于学生自身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具有深刻意义。
2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2.1 学习空间多元化
“工作室制”是第二课堂的一种体现形式,是学生进行课外学习的重要场所。学生不再受传统课堂教学的制约,而是在时间更加自由、视野空间更加宽阔的条件下学习。工作室可以学校内部某一固定地点作为基地,也可让学生以灵活、自由的组织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2.2 教师培养精准化
工作室是以学生为主力军的组织运营处理,在处理中难免会对专业知识产生疑惑,指导教师就可在思想、技术、专业未来导向等方面向学生传递更多的热点、焦点信息,为学生指引道路。工作室环境不仅能使学生增长才干,而且能使学生紧追时代发展,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防止与社会脱节。
2.3 学习方式多样化
工作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将教学内容与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以促进学生实践操作的有效开展。同时,工作室提供了开放的学习环境与思想交流碰撞的平台,学生之间可以有效地沟通交流,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探究中得到快速提升,从而可以在各种想法的交集碰撞中更加紧密地合作。
3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在艺术类专业的建构中应与专业特色紧密相关。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愈加严苛,所需人才日趋全面化、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本质离不开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在数字媒体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以本专业為主、相近专业为辅,以必修、选修并行的方式进行课程安排。在以学生为主的前提下,根据各自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针对化、专业化辅导,并施以灵活巧妙的指引。
3.1 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
科学人才培养理念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专业必须构建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既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因此教师在制定科学人才培养理念中扮演着决策者的角色。传统教育侧重于书面知识的系统讲授,而忽略了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无法主动探索专业知识与技巧,消极应付考试的问题严重,更谈不上在设计方面独立创新。[4]为避免在培养学生的道路上重蹈覆辙,工作室在运营过程中将通过“三段部署”体系对学生进行有效培养,即组建有行动力的团队、专业技能孵化、团队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以此为基础,为工作室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在指导教师的正确指引下,工作室成员在相互熟悉、学习的过程中,工作室的导向也可能会随工作室运营实际情况发生改变,这样会使人才培养的方向变得更加精准,具有目的性。
3.2 实现“双向导师制”人才培养方式
工作室是为培养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而实施运营的,所以在挑选成员方面必须慎重考虑。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观察,最少需要一两个月才能发现群体中具有管理才能,并且对专业知识有刻苦钻研精神的学生,通过学生申请、教师面试的双向选择方式,选出工作室的骨干成员和能够组成团体的学生。其次,要由导师对工作室成员进行专门的培训、达到一定标准要求之后,便可开始工作室的运营。导师是工作室的直接指引者,在工作室业务导向、学生思想动向、团体职责分配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可打破学科知识的壁垒,进一步开发、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3.3 实施“任务+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工作室成员的实践主要以所学专业知识为支撑,工作室是提供平台、场所进行实践环节的重要保障。实行“任务+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从本质上改变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完成任务,对于学生学习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专业教师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学生自主管理的基础上,对工作室分工不同的成员进行监督,这不仅有利于工作室的管理,也能促进学生对技能的快速掌握。另一方面,教师可将抽象化的知识以任务的形式分配给工作室成员,让成员在实践摸索中学习,在实践中对理论加以理解,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加快个人与团队的快速成长。
4 结语
艺术类专业有效地融合了先进的信息科学与博大的艺术文化,应紧随时代潮流,改变封闭、传统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性,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技能和合作意识。不忘初心,培养出时代需要、技艺高超、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秋莲,柯文燕.双创背景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16(08):21-23.
[2] 蒋清泉,张达文,胡红云,陈青兰.闽台合作“校校企”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工业工程专业为例 [J].教育現代化,2018,5(36):20-23.
[3] 胡细根,谢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8,10(05):53-56.
[4] 杜建伟.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的社会实用型设计人才培养[J].艺术百家,2015,31(05):254-255.
作者简介:刘渭(1999—),男,陕西人,本科,研究方向:科技与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