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下福州市文化惠民工程的实践与探究
2019-07-23林菲
摘 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旅游具有共同的目的——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实现了业态的创新和产业规模的扩张,为文化增添了活力,为旅游增添了魅力。本文从人才培养、志愿服务、依托品牌、打造精品、新兴媒体、文创产品等方面对福州市文化惠民工程进行实践与探究。
关键词:文化;旅游;融合;文化惠民工程
近年来,福州市群众艺术馆以文化惠民、文化普及、文化引领、文化交流、文化创新为目标,积极履行各项职责使命,组织开展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福州市多年打造的激情广场大家唱、新福州人歌手大赛、文化惠民“六进”活动、文化志愿手拉手、艺术公益课堂——全民普及提升计划5个项目获文化部表彰,作为典型经验与案例在全国范围推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具有天然的互补性,相互融合将会迸发强大的生命力。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下,如何进一步提升文化惠民工程,这是群文工作人员需要探究的重要课题。
1 人才培养,志愿服务,文旅融合统筹推进
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积极推进人才教育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高、业务精、视野开阔、勇于创新的文化旅游服务人才。并且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创新服务形式、打造服务品牌,广泛发动专业院团、各门类艺术家、基层文艺骨干和各类社会文艺力量等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引导更多的文化志愿者参与一系列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为福州市文化惠民工程注入新鲜血液,推进文化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2018我馆以八大群文品牌为载体,打造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利用人才及文化志愿者队伍全年完成200多场惠民演出,110余场文化讲座,20期艺术展览,40多场群文赛事,培训时长6000课时,服务群众50多万人次。在文旅融合的大环境下,只有充分利用八方资源,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创新,才能进一步提升文化活动惠民工程,进而大大丰富了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 依托品牌,创新提升,文旅融合促进发展
文化惠民“六进”活动,是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福州市文化品牌。每个月组织一场综合性的集演出、展览、互动、讲座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2019年,我们在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对该项目进行创新提升,在“六进”(走进社区,农村、校园,军营,企业,广场)的基础上将文化大餐送到景区,扩展到“七进”。进一步扩大服务对象和受益群体,拓宽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渠道,让文化建设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尤其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在旅游景点举办的文化惠民活动,以群眾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结合图文并茂的宣传展览、配送流动车辆现场阅读等形式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拓展了现代文化视野,营造欢乐和谐的节日氛围,这不仅增加了景区的游客数量,增强了游客的凝聚力和感染力,还提升了市民朋友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也是招商引资的桥梁,促进旅游业沿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创办于2008年,活动汇集两岸精彩民俗文化与非遗项目, 以舞台表演、民俗队伍巡游、手工技艺互动等形式呈现,为深入推动两岸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被国台办列为年度对台交流重点项目。2019年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我们结合旅游元素,开设了“两岸一家,幸福之城”福州旅游资源推介专区,通过形式多样的展示方式(图文展板、旅游宣传册、现场宣传视频播放、网络线上直播互动等)全面展示福州闽都文化、清新生态、温泉养生、滨江滨海等旅游品牌。现场向市民推荐清新福州游、文化福州游、两马寻根之旅等精品旅游路线,让来民俗文化节体验的群众充分感受福州及台湾的清新生态风光,通过该活动促进了海峡两岸文化旅游交流,吸引了更多的台湾游客来闽进行文化旅游,也鼓励了台商来闽投资建设文化旅游项目,实现了品味两岸文化,感受旅游魅力,让全民共享文化旅游盛宴。
3 打造精品,立足本土,文旅融合特色提升
大力推动艺术创作繁荣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基调,创排一批塑造本地先进人物形象、把握本土文化元素、打造地方特色旅游文化的歌曲、舞蹈、小品等群众文艺作品,用先进文化鼓舞人,用特色文化吸引人,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精品,给群众一种文化、艺术、感官冲击,不仅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素养需求,也打造了地域优秀特色的“文化旅游名片”。
结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资源特点和内涵,举办有关摄影、摄像大赛,充分调动广大摄影和摄像的爱好者、热爱文化和旅游业的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参与者可以从福州特色非遗项目、非遗传承活动、海丝风情和红色经典之旅等展示福州非遗文化风采、闽都文化历史魅力、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果,彰显福州民间传统文化和旅游特色。精品建设好戏连台,群众生活多姿多彩,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推动了福州市文化惠民工程的大发展、大繁荣。
4 新兴媒体,加大宣传,文旅融合持续开拓
构建多元化文化旅游推广渠道,除了纸质媒体外,还可以整合本市文化旅游广告投入及开辟文化惠民工程专栏在省市电视台播放,并且充分运用“网络直播”的传播手段,借助媒体力量,让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相约九日台周末音乐会等文化惠民活动在线上线下迅速成为大家关注并讨论的话题,打开公众参与通道,吸引更多关注度,用新媒体加强交流互动,收到众多志愿者和群众的点赞、留言,成为各活动总结、反馈的阵地,最大化实现宣传、营销效果,为市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新渠道和新体验。
进一步加强官方网站、非遗网站,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福州群文数字平台“两站两微一平台”建设, 加快实施 AR,VR区等线下体验。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和手段,加快和完善内容更新速度,除了发布常规的文化惠民活动资讯预告、讲述及传播志愿服务活动、各类文化视频资源外,还可以利用各种平台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博物馆、林则徐纪念馆、三坊七巷等景点进行宣传,传承发扬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促进文化成果惠及广大人民,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推动文旅融合实现新开拓,让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变得更精准、更便捷,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很好的文化惠民服务。
5 文创产品,彰显特色,文旅融合升华结合
文化与旅游的结合,让传统产品有了新形象新特点,共同推动了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新景象。成功的文创产品十分注重对地方文化资源和内涵的挖掘,展示地方文化、凸显地方特色,激发游客对旅游地的兴趣,提升了旅游地及景区的知名度。我市大力开拓“文创产品+旅游”的新模式,吸引了大众游客及当地群众,围绕福州文化为核心,在惠民活动现场、旅游景点着力搭建文化展示、交流、传播平台:部分景点的旅游演艺项目,结合本地实际,创排自己的演艺节目,吸引了大批游客,让游客在景点游览中参与或体验民风民俗;有的搭建展演舞台,以当地民俗文化特色为主题,坚实群众基础,打造整个旅游业乃至整个城市的旅游形象;还有的现场展示脱胎漆器制作技艺、油纸伞制作技艺、角梳制作技艺、剪纸等,大力弘扬了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是把当地创意产品、传统技艺产品内容进行现场销售,例如沙画瓶、多肉防真甜点、花式气球、中国结等,也在纪念品、伴手礼中增加了一些传统文化、创新文化,充分体现和宣传了福州文化,以此来不断推动旅游业的多元化快速发展。这不仅牢牢把握住旅游景区特色旅游文化,不断提升“文创产品+旅游”的文化附加值,在与本地群众和游客互动中提高了文化惠民的服务效能,不仅让游客获得了物质满足还能够获得巨大的精神满足,同时增强了本市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功能,为本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深层表述,而旅游是实现文化的教化和娱乐功能的良好载体。在文化与旅游融合下,福州市不断探索文化惠民工程的创新服务模式,以市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借助科技元素,融合文化惠民工程发展;利用各种力量,丰富文化惠民产品供给;灵活服务方式,优化文化惠民服务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为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报告[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2] 吴小莲,李冬芹,张强.民俗节庆文化与旅游创新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林菲(1984—),女,福建福州人,本科,群文馆员,研究方向: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