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江苏省传统村落的发展探究

2019-07-23王奕文唐晓岚王赫煊

艺术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SWOT分析

王奕文 唐晓岚 王赫煊

摘 要:万石村是一座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生态自然环境优越、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村落,虽人口不多,但也孕育了许多著名人物。由于交通不发达、经济文化发展滞后、村民对村落保护意识不明确,导致万石村目前的发展优势并不明显。目前,随着社会传统村落保护意识的兴起,万石村也开始进行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本文运用 SWOT分析方法,对万石村传统村落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为万石村的旅游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SWOT分析;万石村;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发展

0 引言

2017年12月17日,由80余家媒体主办,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等指导,以“转型·升级·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第5届中国最美村镇评选系列活动在上海举办,江苏省宜兴市万石镇荣获2017中国最美村镇宜居奖。

目前,宜兴市的发展正在稳步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宜兴调查队的数据调查表示:截至2017年,宜兴市户籍人口108.33万人,常住人口125.47万人,地方财政收入111.15亿元,地方财政支出123.64亿元。其中,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5050元,同比上年增长7.7%;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80元,同比上年增长7.8%,城乡差距持续缩小。万石镇位于宜兴市东北端,与周铁镇、和桥镇、芳桥镇相接,北部与常州市武进区相连,是宜兴通往常州、无锡的交通枢纽,虽为江苏省较为常见的村镇之一,但也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包括发展乡村产业经济、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传承优秀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等,对于江苏省传统村落旅游的发展大有裨益。

万石村位于宜兴市万石镇东部,交通发达,342省道、殷村港穿村而过。该村村域面积约3.37平方千米,可耕地面积约1.1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166人,农户656户。共有23个村民小组和15个自然村。依据《万石镇志》记载:2011年,万石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6080元。[1]2017年万石村农民人均为33000元,其增速可见一斑。截止至2017年6月,万石村先后获“国家级生态村”“江苏省民主法治村”“省级科普示范村”“无锡市五星级农家书屋”“无锡市二赢社会示范村”“宜兴市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先进村”“宜兴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除了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和政府积极扶持之外,万石村也是一个充满江南水乡风情的村落,春有垂柳随风飘荡,秋有稻田溢满金黄,土壤肥沃,湖塘众多,气候丰润,百姓和睦。面对发展势头越来越好的万石村,它的历史变迁、发展概况、旅游价值、特色文化价值等都值得我们进行借鉴和研究。

由此,本文从传统村落发展的角度运用SWOT分析法。SWOT分析由美国学者20世纪80年代率先提出,分别从万石村的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遇)和Threats(威胁)四个方面,系统、全面、准确分析出万石村当前在发展传统村落发展中所处的阶段,帮助万石村当地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为其他条件相似的村落提供借鑒和参考。

1 万石村传统村落发展的SWOT分析

1.1 优势分析

(1)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存丰富。据史记载,万石历史自明代(距今约600年)有文字记载,于民国18年(1929年)正式建置至今,虽建制时间不长,但却存有大量的史料和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据不完全统计,万石村境内有寺庙1座,钱氏与孙氏宗祠2个,碑刻1个,古桥1架(表1)。

万石人民多才多艺,热爱娱乐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包括庙会、传统技艺、民间传说等,内容丰富,地方特色浓厚。作为一座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存兼具的村镇,万石村具备了发展传统村落的文化基础。

(2)自然条件优越。万石村属北亚热带南部季风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隶属于太湖流域水网地区,无旱涝灾害之虞,是典型的“衣被天下,食供四方”的江南水乡平原区。向以粮食生产为大宗,今为宜兴主要产粮区之一。农作物以稻麦为主,豆类、油菜次之,有“万石粮仓”之称,适宜开展旅游活动。

(3)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重。2011年,万石镇被无锡市文化局命名为“民乐之乡(二胡)”,著名的二胡表演艺术家闵惠芬就诞生于其中的万石村。万石村曾被叫作弯斗里,当时是一个仅有6户人家的小村落,他们对民族器乐十分热爱,家家户户随处可听见江南丝竹的吹打和演奏。每当日落西山,人们便会聚在一起演奏悠扬的丝竹之音,优越的人文环境和和谐音乐氛围滋养着万石村一草一木。除此以外,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万石当地的文艺爱好者陆续创造、发表并演出了众多小戏《售粮》、锡剧《绣红旗》等,舞蹈《丰收乐》《茉莉花》《欢乐中国年》等;闵季骞创作乐曲《春到江南》等,书法绘画内容也颇为丰富。此外,万石村的民俗活动、民间技艺、民间传说都相对保存完整,如漕桥三月廿六庙会、黄土寺大刀舞等民间技艺,还有四方八村举办的社戏、调马灯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

1.2 劣势分析

(1)文物古迹保护意识不强造成村落风貌的自然性破坏。古代建筑的土木结构对于风雨、洪水、地震等自然之力的抵抗能力较差,万石村的古桥、古祠、古庙等古建筑已经大多是已无人居住,破败不堪,杂草丛生,随时有倒塌的危险。位于漕桥西近宜锡公路的“双土地亭”,建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因抗日战争的影响 ,后又无人保存和管理,如今牌位下落不明。位于马庄村的轩庄桥始建于明,清代重建,因年久失修,后再古桥西侧平行建造了一座新桥。

(2)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冲突造成村落风貌的建设性破坏。在大部分历史村庄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发展与保护相冲突的问题。如位于黄土自然村东的黄土禅寺(原名法性寺),始建于公元521年,20世纪70年代时因寺内办水泥预制场和化工厂,原有殿堂基本被拆除,仅存后殿5间和一口古井,后重建;位于万石村于桥北堍河岸的庆云庵,始建于明,后办起于桥小学,小学撤并后因无人管理,校舍被拆除,现仅存遗址;位于漕东村的兴福庵,始建于明,清顺治六年(1649)重建,后在建造电站和南漕小学时,庵舍全被拆除,如今旧址为漕东村污水处理站;位于万石村西园的袁氏宗祠,清康熙三十年(1691)建成,1974年为解决创办万石中学所需建材而被拆毁;位于南漕村严庄河上的培德桥,清乾隆年间所建,南北各有石狮一对已失落。

(3)现代交通方式的变化造成村落风貌的生活性破坏。目前,万石村内流动人口较多,在设施的使用时间与维护时间相互不对等的情况下,出现了诸如路面老旧,通达性不高等交通问题。原本古色古朴的万石村村落环境由于人的活动的影响,也在逐渐消失。

(4)村落规模的限制造成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较为稀缺。据不完全统计,万石村境内部分文物古迹遗存仅剩遗址可观,仅存《重修于桥庆云庵碑记》和古桥西堰桥,其中西堰桥被列为宜兴市文物保护单位。从非物质文化遗存上看,万石村的旅游特色尚不鲜明,对旅游资源的挖掘不深,此外,村落的面积较小,旅游接待规模有限。

1.3 机遇分析

(1)传统村落的战略机遇期。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全国各地区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贯彻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2]乡村振兴,对于万石村而言,不仅要将实现农村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为目标,还要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重要举措,让万石村成为繁荣、整洁、兼具特色的新农村。为了打造善美和谐的美丽新村,使万石村成为农村中的城市,城市中的花园。万石村政府正逐步开展乡村特色观光活动、万石文化体验交流活动等,农家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思想随着建设的推进徐徐树立。

(2)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期。20年代末,万石村文艺团体和公共建设逐渐恢复生机。万石村先后建设了万石文化站、万石图书馆、闵惠芬文化公园以及万石公园,旨在充分弘扬万石艺术与文化。

闵惠芬是我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创作家。1945年出生于石村湾斗里自然组。1973年,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赞她为“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波士顿交响乐团首席评论员为她撰文,称她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弦乐演奏家之一”。1998年和2004年,中国文联、上海文联先后授予她“德艺双馨”艺术家的称号;其作品有《阳关三叠》(古曲改编)、《洪湖主题随想曲》(根据歌剧音乐编曲)等,皆被收入为音乐学院教材。

万石村注重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体验二胡文化和闵惠芬的生平经历的场所,该村于2009年10月建成闵惠芬文化公园,并于2010年4月对外开放。公园位于万石镇区与工业园区交界处的闵惠芬出生地。公园入口的巨石上,“闵惠芬文化公园”7个字由原国家文化部部长、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先生题写,与左侧的闵惠芬 “艺海春秋五十载”艺术长廊相对。公园融合了城市的现代气息和江南的水乡风貌,园内有亭台,有楼阁,绿草如茵,青瓦粉墙,吸引众人前来参观游览,闵惠芬与她的二胡艺术,早已融入了万石村的一草一木中。

闵惠芬文化公园的建立的开放,是万石村经济迫切需要发展的要求,也是当今传统村落遗产急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保护的需要。如今,传统村落的生存空间和聚落特征受到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万石村的乡村振兴正随着现代化气息的激发,开始走入人们的视线。万石村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还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也符合党和政府所支持与提倡的文化产业精神。[3]

(3)传统村落的市场繁盛期。目前,万石村现有工业企业38家,超千万元的重点企业8家。万石村配套江苏省华东石材市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经验,主动对接外部发展,提出要全面发展村域经济,找准定位,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该石材市场集聚了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香港等地的1000多家石材经销商,常年驻场经营。市场年营销额超20亿元,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市场和中国石材十大交易市场。

(4)传统村落的特色文化推进期。万石地名的由来民间说法多样,有一种说法讲的是万石地名源于解放初期主政宜兴外籍干部的口音“善”“石”二字的谐音。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善”文化卻作为万石当地的特色文化保留了下来。2019年,万石镇成立了28 支以善美为特色的志愿队伍、建设教育服务、理论宣讲、科技与科普服务、文化服务、文明健康服务五大平台等,万石村作为万石镇的成员之一,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将镇村地域特色文化与历史民俗民间文化相结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打造“善”文化的万石品牌。

1.4 威胁分析

(1)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的认识不足。在一些传统村落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依托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方式较为得当,那么这些村落能够在新时期得以焕发新的生机。如改革开放后,万石镇工业园逐渐扩展至大尖村的香花湾,政府为保留村落的自然风光,决定采取修旧如旧的改造方式,使得香花湾成为万石镇一个新的景点。反之,如若不考虑历史因素,只重视表面而忽视内涵,只顾眼前而忽视以后,不仅会导致该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被弱化甚至消亡,还会造成民俗文化失传的风险。烈帝庙位于万石镇大尖茶亭头,清咸丰年间建成,1952年庙舍被拆,材料被用于建设万石小学。所以,除了政府需重视以外,也要加强村民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从而进行有效的保护。

(2)对传统村落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差。新中国成立后,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使得万石镇人口外出谋生较多,80年代以后,四川、贵州、河北等地经商务工人员逐渐回流向万石镇,从事石材经营、装卸搬运等工作。由于外省市租住本镇的外来务工人较多,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万石村的环境出现了很多问题,如道路坑坑洼洼,村边、路边、河边到处垃圾成堆,房前屋后,鸡棚、鸭棚、灰棚多,杂物乱堆乱放,而且面广量大等。[4,5]

(3)传统村落的活力逐渐消失。自20世纪70年代起,万石镇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如下态势。0~14周岁的少年儿童人口所占比例正在逐年下降,15~19周岁的青壮年以及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正逐年上升,以每十年一个单位,1990年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为12.85%,2000年上升到了14.92%,2010年更是上升到了18.66%,由此可以看出万石村社会老龄化的趋势非常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剧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消解。

(4)传统村落的原真性被削弱。目前,部分政府轻保护重开发,对传统村落过度的开展商业化旅游。如移建、迁建对历史文物造成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统村落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反而削弱了传统村落的原真性。

2 结语

本文以万石村传统村落为实践研究对象,采用SWOT分析法,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万石村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个方面存在的优点和问题。我国各级政府都已经明确了乡村旅游和农村建设相结合。虽然万石村具有较好的基础,村落的形态、已有的历史建筑、著名的遗存,万石村的乡村振兴建设对建设于改善农村民生,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农村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富裕和谐新农村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万石镇志》编纂委员会.万石镇志[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99.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DB/OL]. 2018年第29号国务院公报-中国政府网/中国政府网-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9-01-02.

[3] 何烈孝.历史文化村落旅游后的衰落与复兴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4] 花园式的村庄——万石村[N].宜兴日报,2011-10-01(002).

[5] 朱强,汪紫钰.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发展乡村旅游探究——基于华堂村的SWOT分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1(01):12-15.

作者简介:王奕文(1995—),女,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人,主要研究方向:乡村理论与乡村规划。

王赫煊(1995—),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风景资源及保护地研究。

通讯作者:唐晓岚(1968—),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风景资源及保护地研究,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规划与管理。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SWOT分析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