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应用思考
2019-07-23刘猛
刘猛
【摘 要】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在各行各业都有新的突破,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使用好大数据对于推动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将有极大的促进的作用。文中就大数据在促进学生自主成长、关爱问题学生、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基层减负等层面的应用展开讨论,还提出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设、统一数据标准、建立完善协调机制等解决现代大数据共享融通难题的思路。
【关键词】大数据应用,中等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6-0184-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6.081
Thoughts on 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LIU Meng
(Dongg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Dongguan Guangdong 523000,China)
【Abstract】New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in all walks of lif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the use of big data will greatly promote the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in promoting students'self-development,caring for problem students,non-full-time diploma education,and reducing the burden at the grass-roots level.It also puts forward the idea that we need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unify data standards,and establish a perfect coordination mechanism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big data sharing and accommodation.
【Key words】Application of big data;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0 背景
我国大数据产业、技术飞速发展,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大数据相关政策,将大数据纳入战略层面。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指出到2018年底前要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2016年3月,在“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党和国家领导也非常关注大数据发展,做了明确指示,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明确提出: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
1 职教大数据应用设想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民都在生产数据,上至七十来岁的老人,下至五六岁的小朋友,都在网络世界,为互联网企业的数据池做出自己的贡献。人们在网络上的轨迹,都可以看作是人们思想活动在网络上的投射。只要掌握了数据池中的数据,就可以刻画出对应个体的影子甚至全貌。另外在信息化广泛应用的现代教育背景下,一个人從幼儿园开始,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学校通过各种信息系统或者应用在不断的采集学生的各种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基本可以描绘出一名学生的成长轨迹。
1.1 利用个人大数据促进学生更有质量的自主成长
职业学校可以通过学生入校前产生的数据,以及入校后定期采集的数据,通过对整个成长全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进行数据采集,形成学生的个人成长数据,根据个人大数据,多个维度描绘学生成长图。根据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环境因素、教育教学环节、行为习惯等各个维度的大数据,促进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形成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动态的成长,让教师以及教育教学管理各个环节的参与者有针对地做好活动建设、教学设计。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持续改进、动态完善,最终实现全面有质量的自主成长。
1.2 利用个人大数据,重点关注成长有困难的学生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敏感时期,也许会因为中考的失利、家庭、情感等因素,产生很多困惑、烦恼。他们宁愿通过朋友圈、微博、说说等来小心翼翼地社会互动,而不是主动和班主任、任课老师以及心理老师等倾诉、咨询,一些负面情绪长期累积得不到排解,一时冲动走了极端,多么让人心痛。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处在15~18岁这个年龄段,正是初次离家、监管相对宽松,通过智能手机等产生个人数据量最大最丰富的时候,比如:搜索关键词、朋友圈、说说、抖音小视频、购物信息等等数据。通过这些个人数据,可以准确地分析出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思想动态、情绪波动等。如果可以收集掌握这些数据,可以实现很多信息精确的推送,比如专业的心理引导,一些有深度的软文,一些对应的书籍等。甚至可以对于比较敏感的词汇进行过滤,及时预警,可以使班主任、心理老师等及时介入,避免一些恶性的事件发生。
1.3 精确推送,普及非全日制学历教育
地方政策提出,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充分发挥中职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在学历提升、技能培训的主体作用,面向有需求的企业员工积极开展中职非全日制学历继续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帮助企业员工特别是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企业员工获得学历和技能证书。
然而现状是招生和员工的教育需求是脱节的。虽然是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但是既然投入了时间与精力,这些企业员工仍然有读好学校、好专业的朴素需求。作为学校来说也是希望招到真正对所报读专业感兴趣的学员,这样管理起来省力,流失率也低。然而现状是企业员工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报读学校和专业,学校也很难提前了解学员的情况。从而导致学员只能盲目的选,甚至被企业卖到学校,而学校只能被动地等。如果能掌握个人大数据,那么这些问题将得到很大改善。
另外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有其特殊性,学员多为企业人,而企业的技能需求经常是跨专业的,需要将不同专业的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学校开设的单一专业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可以利用大数据反馈社会学员的真实需求,通过相关教育平台对知识进行组合联动,真正做人民需要的职业教育,提升公民综合素养,让职业教育的成效显著放大。
1.4 真正做到基层减负
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近几年,作为一线教师,面临的工作日益复杂,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通过转嫁、摊派等方式,往教师身上压,甚至是就是相关部门组织的活动,却需要学校再上报数据或者结果,层层传导,动辄“一票否决”。教师不仅要做好教学这个主业,还要迎接来自不同的部门的各种各样的检查、填表、考评、评估,耽误了主业,违背了教育工作的初衷。各级部门应该充分共享数据,利用好政府部门各类数据采集平台和学校自建平台的数据。大数据可以将教师从填表以及填报各种数据中解脱出来,让一线教师特别是双肩挑人员能够走出办公室下到教学一线,将精力真正踏实地放在教学这个主业上,一心一意研究教学,研究学生,创新教学教法。
2 未来与展望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科学技术在我国飞速发展,揭示数据本身的属性和规律的同时,也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方法,数据的充分利用也将带来巨大的价值。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2017年达到4700亿元,預计到2020年将达到10100亿元。
2016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目前我国信息数据资源80%以上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里,‘藏在深闺是极大的浪费”。而大数据的一个特有属性——协同作用值得重视,即多个数据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要大于各个数据集价值的简单相加。数据资源的易复制特性,数据所有者的自私及其对数据隐私的担忧形成了大量的数据孤岛,严重阻碍了大数据充分发挥价值,是极大浪费。如何使这些隔离封闭的数据开放流通、融合应用,极大的提升数据资源的利用价值,是大数据在职业教育等领域充分应用需要考虑的。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大数据资源共享。
首先,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设。有关政府大数据相关的政策法规建设滞后,缺少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方式等方面的明确指导和规范,而已经制定的政策法规也未能清晰界定信息共享与国家安全、商业机密和隐私保护之间的边界,这使得政府部门在共享信息资源时缺少可明确参考的依据,对信息共享心存顾虑。
其次,统一数据标准。由于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其中包括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等方面,实际上,如果没有一个统一数据标准构建,数据越多也将带来更多麻烦,这严重制约了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实际效果。
再次,建立完善协调机制,打破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壁垒。当下,许多部门的信息化系统往往只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开发建设,而对与其他部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考虑不足,存在着“信息孤岛”壁垒。
政府在加强自身数据资源优化管理的同时,也要出台办法盘活存在各APP、各大互联网企业中产生的个性化数据,真正地让大数据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教育,让职业教育更能顺应时代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娜.大数据思维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现代交际,2018(23):178-179.
[2]南旭光.大数据驱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逻辑与创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7(2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