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行性研究

2019-07-23张金兰

科技视界 2019年16期

张金兰

【摘 要】習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的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而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是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之人。高校师范生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未来教育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教育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建设,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加强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意义重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的思想和素材,是高校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图分类号: G6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6-0103-005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6.044

Feasibility Study on Integrating Moral Education into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for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ZHANG Jin-lan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Leshan Sichuan 614004,China)

【Abstract】In the speech to the General Assembly commemorating the centenary of the May 4th Movement,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ointed out that,in the new era,the theme and direction of the Chinese youth movement,and the mission of the Chinese youth are to adhere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work with the people to achieve the goal of"two hundred years"and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national Chinese dream. Education is the national strategy and the party's strategy.The Nine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c requirement of"cultivating new people of the times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national rejuvenation".New people who can take on the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must be those who take virtue as the first and possess both ability and virtue.In the new era,normal college students are young people and successors to the education cause in the future.Their moralit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modernization and educ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socialist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two hundred years"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national Chinese dream.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contains rich thoughts and materials for moral education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It is the main area, main classroom and effective way to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Moral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的大會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悉心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1]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是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之人。学生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品德高尚的学生的培养呼唤品德高尚的老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既是对现代教育任务的阐述,也是对“育人者”“立德”重要性的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己身不正,何以正人?教师要“立德树人”,自己必先是有德之人,即有师德。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具有的道德要求和价值遵循。

1 加强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的主要原因

德乃立人之根本,师德更是重中之重。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超大型文明国家,我国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人的道德品质的养成,把“立德”置于“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首,认为重视道德教化的目的是“明人伦”,培养有道德的人。我国传统文化还进一步强调了“立德”的重要性,《礼记·大学》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即要先修养品性,才能管理家庭,才能治理国家,才能使天下太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更离不开教师的师德。教师的德行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工具,是教师为人师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古语有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师德是学校的良心,师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2]

由此,加强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社会上的师德失范现象依然存在,二是高校师范生是国家和民族教育事业的后备军,高校师范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加强对他们的师德教育意义重大。

1.1 师德失范现象的存在

1.1.1 师德失范现象的主要表现

基础教育领域绝大多数教师的师德是好的,但有极少数教师存在师德失范问题,且屡禁不止。师德失范主要表现在:

1)有偿家教

有偿家教,及其所引发的打击、报复学生现象,是师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禁止有偿家教,禁止教师在课外办培训班,但是,仍有教师利欲熏心、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无素、变换着花样搞有偿家教。以前是大张旗鼓地办培训班,现在是小心收敛行迹,躲在家里办辅导班,特别是数学、英语、语文这些主要科目的老师,主要是利用周末时间让所教学生前往培训,不去培训的学生,老师自有办法“惩戒”,上课时处处为难,如以抽学生回答问题没答对为名罚学生站着上课,以学生上课视线没有紧跟老师、注意力不集中为由对学生横加指责,以学生作业完成质量不够好、考试分数不够高为借口对学生讽刺、挖苦、打击。当班主任的老师,若是有学生胆敢不去其辅导班补课,更是会动用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权力,“狠招”频出,肆意针对学生,如给学生安排不好的座位、打扫卫生时让学生反复干最苦最累最脏的活,甚至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学生天冷戴帽子,竟然说学生不正常,对学生进行精神摧残和虐待,等等。如此种种师德失范现象不一而足,悄悄隐藏于学校和班级之中,成为公开的秘密,严重地损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说是秘密,是指学校以外的人都不容易知晓;说是“公开”的秘密,是因为该班家长和学生都知道,但是却敢怒不敢言,自家孩子在老师手里,怕孩子吃亏,或者吃更大更多的亏,只好忍气吞声,不敢声张,屈服于老师的淫威。广西百色的蒋玉芬在历经多年、误人子弟无数后终于被曝光了、被查处了,人们拍手称快,但是,还有其他的“蒋玉芬”依然在教师队伍里,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破坏着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影响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2)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对调皮、违纪学生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疾言厉色、大声呵斥、冷言冷语,缺乏耐心,与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厌其烦的良师形象相去甚远。耐心不够,是因为爱心不够。爱心不够,是因为师德素养不够。也与缺乏学习,没有渊博知识储备,难以以理服人,只好以声吼人,以势逼人,以教师之身份压人,外强中干有关。

3)只教书不育人

无视国家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唯分数、唯考试成绩论学生,忽视对学生品行的培养和引导,导致学生品行不端,班级偷盗行为时有发生,学生与社会上游手好闲的人称兄道弟、结伙打架现象也时有出现。

4)无视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有的教师教育学知识贫乏,教育教学方法陈旧、欠妥当,课堂效率低下,拖堂现象严重。下课铃声响了,老师说,铃声响了只是表明可以下课了,至于下不下课,我说了算,然后继续拖堂。下一堂课的老师提前进入教室,说:虽然还没打上课铃,但是,我就是铃声,我来了就表示上课了。于是,学生在学校轮流被老师们“辛勤教育”,很少有课间休息时间,上厕所,喝水等,能克服尽量克服。教师无视规则,既做了坏的榜样,也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5)变相“索贿”,违法乱纪

教师及其家属开微店,经常在朋友圈发各种商品推销信息,诱使家长购买,变相“索贿”。更有甚者,猥亵、性侵学生,丧失人性,违法乱纪。

1.1.2 师德失范的主要原因

师德失范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让个别教师深陷金钱万能论,唯利是图,成为金钱的奴隶,为了得到金钱可以目无法纪,不顾师德良心;另一方面,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需要进一步落实落细。主观原因,主要是这些师德失范的老师忽视了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忽视了自身人格修养的提高,忽视了自己的为人师表的身份,或被贪欲控制了理智,或被懒惰打败了理性,或被邪恶占据了灵魂,失去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失去了作为教师应有的行为世范的作用,失去了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影响了人民的利益,影响了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1.2 高校师范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师德培养要从源头抓起。为了让高校师范生尽可能不受,或少受社会上师德失范现象的不良影响,也因为师范生作为国家未来教育事业的主要担当者,也必须先“修身”,具备良好的师德,才能担当好教书育人的使命和重任,所以需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高校师范生的师德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3]师范生是国家教育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教书育人、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人才的重任,他们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教育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民教师的师范生,理当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随时、随人、随地都要言行得当,举止得体,才能教育好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品行的熏陶和影响,成长为品学兼优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4]

结合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蒋玉芬事件,以及近年来屡有发生的教师虐童、性侵等师德失范事件,重视和加强高校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刻不容缓。

2 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要结合点

根据《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有履行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义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的这些要求可以归结为两大素质要求: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正是这样一门对大学生(包括高校师范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包括高校师范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课程。[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的思想和素材,是高校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和有效途径。

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要求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的结合点主要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的有效价值遵循。该章内容指出黨的十八大明确要求,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6]这一核心价值观鲜明地确立了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其中对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的回答,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价值遵循。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三章第二节—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是对高校师范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题材。爱国,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深厚感情。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每个人的发展时刻同国家的发展进步紧密关联。失去国家的庇佑和保护,人们将失去成长和发展最基本的屏障和最坚实的依托。祖国的前途命运与师范生的前途命运也息息相关。爱国,是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履行的责任和义务。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是对高校师范生进行法治教育的有效遵循。该章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法律知识的讲述: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培养法治思维,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具有对高校师范生进行法治知识教育的丰富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是对高校师范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结合点。虽然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里没有出现明确的要求师范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字眼,但是,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这些要求,没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做不好的,所以,教师职业道德是暗含了要求教师要有理想信念的。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一个很大的功用就是自我激励。理想信念反映个人对社会和自身发展的期望,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没有理想信念的人生,就会得“软骨病”,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难以成就梦想,难以实现奋斗目标,难以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五章第三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明确提出从业人员应该遵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总和。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化。教师职业道德又称教师道德或者师德,高校师范生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后备力量,也必须了解和学习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良好的师德,遵守师德规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指出个人品德具有基础性作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等的学习和实现状况,最终都取决于每个人的道德品质状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从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出发,指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青年大学生应该有为人民服务的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有求真务实进取的的人生态度,辩证对待人生矛盾,以成就有意义的人生。辩证对待人生矛盾,必须有良好的心态,有健康的心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三章第三节—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指出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精神的主题,新时代的大学生置身改革创新的时代大潮中,要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善于创新创造,才能把握机遇,战胜挑战。

3 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路径研究

师德的核心是教书育人,教师要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获得成功,就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好的师德教育对师范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经过师德教育的熏陶和培养,师范生在自我定位、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责任等方面会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8]更有利于教书育人等工作的开展。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遵循,加强师范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教授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当好引路人,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做有益于祖国和人民之人。高校师范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而且由于师范生身份的双重性—作为高校师范生的身份,是“受教育者”,而作为未来的教师身份,又是“教育者”,师范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将来所教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师范生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把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扣好,待为师之日,再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给学生,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爱国守法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之一。其实,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爱国守法都是前提,教师也不例外。作为未来人民教师的师范生,首先要遵守的就是爱国守法。

爱国,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做的事。一个人对自己的祖国爱得越深,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理想信念追求就越坚定。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热爱伟大祖国,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9]爱国是教师必备的精神和品质,爱国才能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不爱国的教师也无从去谈师德。对师范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培养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赤诚的爱国之心、深厚的爱国之情、坚毅的爱国之行,做忠诚的爱国者,这样的师范生不仅自身充满报国之志、效国之行,而且将来在他们满满的爱国言行浸润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也是满怀爱国之情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由此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绵绵不止,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将永远飘扬在神州大地。

师范生要增强法治意识,做依法治教的老师。依法治国是党和政府治国的基本方略,师范生要培养法律思维,增强学法、知法、懂法、尊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自觉性,树立起对以宪法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信仰,确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维护法律权威。作为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爱国爱党爱人民,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这是一个教师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要求。师范生不仅要依法治教,让自己的言行都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框架之内,而且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遵纪守法的表率,带动更多的人模范遵守法律法规,促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促进国家富强,促进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

2)以理想信念导航,加强师范生教书育人的理想信念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10]

科学的理想指明航向,坚定的信念成就人生。实践证明,有明确的长远的崇高的奋斗目标的且有坚定信念的人,更容易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理想信念对我们健康成长成才如此重要,特别是师范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引导他们树立起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以及热爱自己将要从事的教育事业,才能够解答好人生的意义、奋斗的价值以及做什么样的人等重要的人生课题。

率先垂范,奉献社会。一个有理想信念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理想信念的学生,一个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同样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学生,一个胸怀天下乐于奉献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家国情怀勇于担当的学生。高校师范生将来从事的最普遍的职业是教师,师范生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远大理想和近期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教育事业中,既树立起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同时也立志于自己选择的从教事业,爱我所选,扎根基层教育事业,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既志存高远,又在把握现实的脚踏实地的具体行动中去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为服务人民,奉獻社会,报效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3)以职业道德教育铸魂,加强师范生爱岗敬业的师德教育

职业道德要求所有从业人员都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对于教师来讲,应该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关爱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无私奉献,等等。

爱岗敬业,是对每一个从业者的要求。“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爱岗敬业的具体体现。在新时期,对教师爱岗敬业的要求为: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职业,敬重和热爱自己的教师工作,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自觉抵制有偿家教;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精益求精。

关心爱护学生。关心和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不是把桶灌满,而是将火点燃。只有秉着平等、尊重、宽容、信任、仁爱的理念和原则,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严慈相济,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有耐心、爱心,事情再急也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措辞,不讽刺、挖苦、歧视和体罚任何一个学生;关心爱护每个学生,关心爱护每个学生的一切,不只是学习成绩,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权益,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更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才能为国家发展、民族昌盛、人们幸福培养更多人才和栋梁,才能真正的奉献社会。一切关爱都是以与学生和谐相处为前提的,因为关系先于教育,大于教育,良好的关系是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4)以个人品德教育强基,加强师范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身教重于言教。作为一名教师,拥有良好的个人品德是基础,是为人师表的保证。教师作为教育者,个人的品德修养对学生的品行养成和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为未来人民教师的师范生,既要善于学习我国传统优秀道德中关于修身自省的智慧,也要善于从时代楷模和先进人物身上感受革命道德风范,树立集体主义观念,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掌握个人品德修养的正确方法;既从大处着眼,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正,理想要崇高科学,信念要坚定,职业道德要高尚,心理素质要强大,同时,也从小处着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讲究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正直友善,谦恭礼让,知行合一,不断修炼和完善个人品德,提升道德境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让清风正气、蓬勃朝气遍布全社会!”[11]

5)以心理健康教育固神,加强师范生良好心态的培养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12]即是说,最新的健康定义是指身心健康,包含了“身”与“心”两个方面,只有身体和心理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身体健康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是进行有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保证。保持躯体的健康,需要均衡的营养、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等。一直以来,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人尽皆知,但是,对于心理健康及其重要性,人们却认识不足。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是通过调适,不断变化、发展、完善的动态过程。[13]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竞争不断加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2019年2月我国第一本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发布,该书从多角度呈现了我国当前国民心理健康的现状与趋势,指出教师、医生等重点职业人群心理健康水平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需重点关注。重视、加强师范生良好心态的培养势在必行。

培养良好心态,保持心理健康,需要从多方面努力。首先,要有一颗平常心,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得失观、顺逆观、生死观和荣辱观;其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形成正向思维,凡事尽量从正面去看;再次,掌握调控消极情绪的方法。有了消极情绪,要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及时转移和发泄,不要堆积于心,否则,消极情绪积累多了,最后容易以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伤人伤己。调控消极情绪的方法很多,比如参加跑步、打篮球等运动,或者找亲人、好友、同学等倾诉,或者听听音乐、看看喜欢的电影、电视剧、小说等,还可以求助于心理咨询老师,等等。高校师范生不仅要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而且要在未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引导学生乐观向上,拥有开朗阳光的心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战胜挫折,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良心态,长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身的身心和谐,实现个人与他人的和谐相处,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成就出彩的人生。

6)以学无止境聚力,加强师范生终身学习理念教育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时代是思想之母,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时代不断变化发展,特别是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条件下,科学技术瞬息万变,新思想新知识不断涌现,学无止境,我们已进入了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必須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增强学习的紧迫感,自觉主动地积极学习,潜心钻研,掌握新知识新理念,才能讲好时代话语,带领学生一起做努力奔跑的追梦人;才能不断拓宽视野,丰富见闻,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师德素养;才能紧跟时代步伐,牢牢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才能练就过硬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的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关心和支持青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一切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都要关心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发展,给予青年更多机会,更好发挥青年作用。[14]高校将勇担时代赋予的重任,让奋进成为教育人的精神符号,把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贯穿于师范生大学生活的始终,渗透到师范生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坚持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让师范生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在充满正能量的耳濡目染中、在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中接受心灵的洗礼、灵魂的熏陶和师德素养的提升,为振兴国家教育事业,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9][10][11][14]学习强国.习近平出席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N].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2019-04-30.

[2]王静.从屡发校园性侵事件中看师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12.

[3]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7:81.

[4]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0.

[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7.

[6]樊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历史启示[J].北京党史,2018(6):31.

[7]邓小平.邓小平文集[M].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1981年.

[8]宁敏.论师德教育在师范生就业力中的地位、作用与路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87.

[12]王宇朋,王欢,王萍.健康管理的整体观[J].医学与哲学(B),2018(12):6.

[13]李瑞兰,孔国庆,方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铜陵学院学报,2013,(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