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评估促进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019-07-23许继影戴洪宝
许继影 戴洪宝
【摘 要】实践教学是地方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宿州学院专业评估为契机,从实验室教学条件、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和监管等方面着手,论述了专业评估对实践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专业的教育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专业评估;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6-006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6.030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教高〔2013〕10号)精神,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审核评估工作的第一道程序是学校自我评估,而专业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自我评估应是在建立全面掌握学校专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即专业评估之上。
开展专业评估,有利于检验专业建设的水平和发现校内专业的优势与差距,明确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1]。地方应用型院校开展专业评估,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種专门的人才类型,该类人才不仅要求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尤为重要,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深入开展专业评估实践教学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对专业建设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以宿州学院专业评估为契机,以下从实验室教学条件、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和监管等方面,探索地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
1 专业评估促进实验室教学条件提升
地方性综合性大学一般具有学生规模大、学科门类多、专业数量多、新开设专业多等特点[2]。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自2007年开设至今虽然仅有10多年,但院校领导和全校师生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专业评估,结合专家组意见,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补充实验设备,改善实验室面积和环境,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3]。
地质工程专业目前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为安徽省煤矿勘探工程技术中心)1座,内设有地球化学分析、地球物理勘探、地下水动力学、高分辨ICP-MS分析、同位素分析、高温高压岩石模拟、煤系煤结构分析、水环境分析和岩土工程(含土力学与材料力学两口分室)等多个实验室。目前,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总资产达2000多万元,拥有ICP-MS、激光同位素、XRF、ICP-AES、活塞圆筒压机、热重分析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数码偏光显微镜、网络化多功能电法仪、矿用高密度电法仪、矿井瞬变电磁仪器、便携式矿井地质探测仪等多台大型仪器设备,可以满足地质工程专业全部的实践教学内容。其中,9个实验室均面向学生和社会开放,开放比例达到了80%,每个实验室的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五,每天开放9个小时以上。
2 专业评估促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通过专业评估建设,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历了2010版、2013版和2016版三次修改,总体本着“反映需求、动态调整”的思想,向着促进全面发展、突出应用实践、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及加强社会责任教育方向不断完善。
地质工程专业坚持“工科贴近工程实际”的实验实践教学定位,实践教学体系架构主要包括三大模块,一是学科专业认识能力模块,包括专业认知实习和课内实验;二是专业实践能力模块,包括专业类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三是综合拓展能力模块(社会实践),见图1。
2.1 学科专业认识能力模块
学科专业认识能力模块包含专业认识实习和课内实验。
地质工程的专业认识实习是在《普通地质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的一次野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意识。通过教研室成员多年来的野外踏勘,专业认识实习已建设完成宿州夹沟地区、灵璧磬云山、萧县皇藏峪、砀山黄河古道、淮北蒋疃、洪泽湖6个实习基地,专业认识实习共1周时间,1学分,安排在第二学期。
课内实验是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学院实验室资源对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为创新知识应用、拓展专业技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奠定基础。课内实验涵盖《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矿床学》等12门专业课程,总学时数达95学时,实验开出率均达到了100%,分布于本科四年中前七个学期中。实验类型包含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为30%以上,三类实验相互辅助补充,建立起实验模式由简入易、实验设置环环相扣的实验教学体系,充分锻炼和发挥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2.2 专业实践能力模块
专业实践能力模块包含专业类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专业类实习:专业类综合实习是在系统学习地质专业基础课程之上,展开地质综合能力实习,为学生自己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地质工程问题和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专业评估和专业建设过程中,二级学院为体现专业发展特色与发展方向,广泛征集用人单位、往届毕业生和兄弟院校的意见,合理调整专业类实习在逻辑上和结构上的结构,调整部分课程的开设时间,开辟新的实习路线,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形成较为合理的专业类实习体系,见表1,为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地质专业毕业实习共12周时间,8学分,安排在第七学期,第一阶段2周,在实习基地学校集中实习,第二阶段10周,与学生就业意向相结合,以顶岗实习为主。地质专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2个,双发建设以互惠共利为基础,开展一系列产学研课题,实习学生有组织进入实习基地,在校内、外老师指导下实习,高校充分利用人才资源提供地质技能服务,部分老师被聘任企业知名顾问,加强了校企两地之间的联系,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最后阶段接受系统的训练环节,安排在第八学期,10学分,12周。在专业迎评促建期间,二级学院优化毕业论文题目和类型,聘请专家论证论文选题,保证一人一题,根据专业工程特点,结合地质学科新技术、新理论的发展,鼓励学生利用实际生产与科研完成毕业论文,培养重实践、自学能力强的实用性人才。
2.3 综合拓展能力模块
通过开展校内外实践创新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为走上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校内社会实践活动依托“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创青春、院“纸桥杯”、计算机绘图图大赛、大学生科研立项等,学生通过参与赛事及科研课题,在竞争中使专业技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校外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寒暑假社會实践、校地合作和暑期三下乡活动,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参与校企(校地)合作,同时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知识,并通过调查研究提升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本领,锻炼了融入社会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和公益之心,在校地合作、产学研活动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提升与发展。
3 专业评估促进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和监管不断完善
通过专业评估建设,加强了实验室的制度化管理,涵盖了实验室管理岗位责任制、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工作人员职责、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设备的购置、安装验收管理、安全责任制度、大型设备使用登记制度[4],使得实验室的管理有章可循,管理有序;在实践环节学生管理制度上,建立了规范的随堂考勤、平时成绩考勤、综合实践成绩考核,对于不及格达不到实践要求,进行重修或延迟颁发学位证[5];加强了实践教学资料规范化建设,对实验报告、课程设计、实习报告、毕业论文等资料均做了规范性的要求,形成了完善的实践教学资料信息库,强化了实习指导老师的责任心;目前正在试行的实践教学监管督导制度,加大了对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跟踪监控,督查实验开出率和学生信息员对实践教学的信息反馈,不断改进实践教学质量。
4 结语
总之,在专业评估建设期间,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是一直以培养学生动力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原则,提升了实验室教学条件、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了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和监管,着力培养出“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重应用、具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为地方应用型院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提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童华炜,张朝升.以专业评估促进地方院校土建类专业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133-136.
[2]唐永刚,王洪艳,岳明道,等.“四维一体”实践教学综合体系探索[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8(1).
[3]沈宝云,江德保.以本科评估为契机,促进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0):338-339.
[4]闫晗.以土木工程专业评估为契机促进实验室建设[J]. 科技信息,2014(11):128-128.
[5]孙伟民,董军,陈新民.企业参与下的高校专业评估和人才培养——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3(4):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