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教师精神家园的建构

2019-07-23王政忠

祖国 2019年13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师者师生关系

王政忠

时光荏苒,中国改革开放硬来了自己的40华诞,毋庸置疑,伴随着40年经济的高速成长,我们?终于告别了物质匮乏的时代,今日中国,每个人都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丰硕的物质文明成果。2500年前,管仲有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那在新世纪,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怎么样来建构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无疑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大而严肃的课题!教师作为社会精英群体的一份子,无疑肩负重大的历史使命,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讲教师的精神面貌,他们的人格力量对于塑造未来一代甚至几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将产生重要影响。接下来的文字,笔者拟从教师精神家园的建设及师生关系这一个层面试做分析,以期能对耕耘在三尺讲台上的同仁及台下正在成长的心灵有所裨益。不妥之处,恳请各位前辈指正。

毋庸讳言,今日中国社会正经历亘古未有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和人工智能扑面而来,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尤其是学习方式,网络已成为许多人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这一切无疑对传统教师角色定位和师生关系构成全新挑战!

笔者在农村长大,儿时听老一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及至走进校园,老师告诉我们“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升入大学,我们的教育学教科书又进一步定位了师生关系: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若严父,生似孝子,一言以蔽之,根据传统的师生关系的规范,教师无疑扮演了学生成长监督、指导者的角色----如孔子、如柏拉图。以笔者愚见,在知识匮乏、传播受技术条件严格限制的古典时期,长者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远见卓识为幼者师是当之无愧的,但时至今日,以我们年龄的优势、博学,学校赋予我们的威权就自以为是地认为可以踏上三尺讲台“君临天下,俯视众生”则有偏颇之嫌;因为今日校园中,不管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我们的学生都可能在某些知识领域与教师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那今日之教师又该如何去演绎自己的圣神而又崇高的角色,才能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历史使命?

笔者浅见,今日为师,第一要务,信仰纯正、志存高远,首先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尤其是高中阶段以上的教师,他需要同时扮演领跑者(teacher)和参与者(coach)的双重角色。何为心灵导师作为教师,你可以不是这个时代的思想者,如孔子、如苏格拉丁,但你必须与时俱进,拥有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理念,拥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纵观人类文明史,为万世景仰者,无一例外都是思想的播火者,是那些丰富了人类心灵的探索者。行文至此,有读者可能会问,新世纪为师者我们的精神家园首先要播下哪些良种才能点亮成长中学生的心灵!那就是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表述的,最求真理和自由,公平和正义,以理性统率自己的情感和欲求,过有节制的生活,唯有如此,方可以颠覆我们的“学而优则仕”的历史传统,走出历史的迷思,让古老中国明天超越治乱交替的历史循环!

其次,作为师者,他还必须具有比父母之情更为广博深厚的慈爱本能。爱和自私(利他和利己)可以说是镌刻在人类基因里的遗传因子。爱自己的孩子乃为人父母之本能,放眼自然界,狮子和鹰妈妈也毫不逊色,甚至堪称完美,但笔者要强调的是,作为教师,需要超越这样的一种本能,需要有一种更博大的情怀——爱生如己,想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关爱学生,才可以保证学生不论是智慧还是人格方面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记得朱德传记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身边尚有一只2000人的队伍,但失败的阴霾笼罩全军,人心涣散,朱德相信,值此危难时刻,除了信仰,唯有爱和身先士卒,可以战胜一切的艰难险阻,历史亦证明,正是朱德伟大的精神感召力,伟大的人格魅力,扭转乾坤,为中国革命保存了火种,试想这样一种精神,如能在我们的校园中扎根、开花、结果,我们的校园中还会有不和谐的音符,还会有敌意和暴力么这种精神力量无坚不摧!

谈到爱的本能,我们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孔夫子的教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这里,笔者要说我们传承了两千年的古老的人伦准则在人类或者人类个体的童年阶段,在思维未充分分化之前,无疑具有普遍的真理性,试想,学龄前的儿童和非洲热带雨林中的食人部落,在饥饿和繁衍的需求满足后,剩下的便是对嬉戏与休憩的追求。己不欲,他亦不欲,主客不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欲求一定是相似甚至是一致的,但我们扪心自问,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称他为青年期也好,中年期也罢,有哪两个个体生命可以用一个“同“字来描述呢.相反,如英国人类学家莫里斯所言,人类个体间的差异要超过猿与人之间的种属差异;苏轼亦言:“人之难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起变”,今日为师者,若你仍然笃信经验是最好的老师,认为可以把自己的成长、成功之路复制到学生身上,甚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还以为这一切天经地义,则真是荒谬甚矣。

第三,作为师者,必须学会尊重学生。我们的老师作为社会精英,受过系统完善的教育,对人类尊严和自尊的理解应该说非常完美,但笔者要说的是,因为我们职业的特殊性,具体而言,就是我们的工作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他们是未成年人,他们处于成长中,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灵,即使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生,我想也是如此,他们的人格尊严必须受到尊重与保护,所以我们的教师在懂得尊重他人之前,首先必须学会尊重自己的学生。如何算是尊重学生作为教师,一定要有这样的认知,尊重学生从尊重自己开始,学会自尊,没有自尊就没有一切,尽管自尊不能代表一切,实际上,就人类(个体)而言,不论种族,肤色,亦不论性别,年龄,自尊与人性一样古老,不论当代西方,还是东方的古老国度,“自尊”一词,字眼不同,意义一致:欣赏自己,悦纳自己,相信自己!首先爱自己,以此为中心,辐射出重重爱的圆环,次及于子女,再给予家庭,以至全人类,直至爱自然,概括而言,教师必须让自己心中洒满阳光,去照亮别人;其次,坦承自己的不足和瑕疵,充分了解自己,剖析自己。我们的教育传统及1949年后一度奉为圭臬的苏联经验则反其道而行,螺丝钉、一块砖精神唱响中华大地;让我们冷静一下,耳畔是否会听到这样的声音:1、决不能纵容孩子自作主张,2、不能让孩子洞察老师的意图,3、自尊过强是有害的,尽管第二度的西风东渐已四十载,但上面的信念谁都不能否认仍如幽灵飘荡在我们的校园中。结果便是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老牛不喝水,强来按牛头,强制成为学校管理中、师生关系中如影随形的元素,学生,不管是哪一个阶段的学生,普遍不被信任,追求自发兴趣的冲动被否定扼杀,或者一味的论功行赏换取学生的顺从;教师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学生只能敬而远之,最后虽不愿见但不得不面对的残酷事实就是学生只能仰赖外来指示而“唯命是从”,学生变成了伪人(人格分裂)但他们总是得设法证明自己的独立存在,所以便会报之以诸种反抗,如闲荡、不学无术、拖延抵触、敌意甚至校园暴力,故今日欲建立和谐之校园,重中之重乃首倡尊重学生,把成就感给学生,唯有如此,才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学生才会学会自尊,进一步而尊重他人,此其一;其二,教师的行为规范中,还需把平等的观念落地,把人伦规范的黄金法则践行: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首先需要那样对待他(And as you wish that others would do to you,do so to them.)如此,我们的校园才会成为人间静土,进而成为塑造三观、传播知识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圣殿。

第四,作为师者,他还必须具有对人类优秀品质的正确理解。古往今来,关于人类的优秀品质,可谓仁者见仁,如孔子视忠恕为最高美德;西圣亚里士多德视“慷慨”高于一切;汤因比博士视谦逊为至德;那时至今日,那些品质才是合乎我们共和国公民所真正需要的呢!这里,笔者想借用20世紀英国的?思想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一个表达,出了爱国的情怀之外,就是活力、勇气、敏感性、好奇心、理解力,他们构成了理想人格的基础。

活力,对于今日中国之校园,尽管我们不再被诬为“东亚病夫”,但这样一种品质依然是我们学生身上欠缺的元素,未老先衰的“书倦气”如雾霾弥散在校园的上空,而活力可以可以增强我们的感受性,从而提高观察力,观察力又是判断力的基础;至于好奇心,就是对知识的一种天然的热爱,爱因斯坦有言,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泯灭的地方,活跃的智慧也就不复存在,这才是“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基本前提。至于勇气、理解力请允许笔者不再一一展开赘述。

总之,开始于40年前的中国社会的这种颠覆性的另人眼花缭乱的变化,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已经让许多国人迷住了双眼,教师,无疑是站在时代风口浪尖的一个特殊群体,肩负国家和民族振兴的伟大历史使命,是未来青年一代人打开新世界的先导者、领路人,时代要求我们这些思想的播火者,“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就像习主席说的那样,“打铁还要自身硬”,精神家园的重建更是首当其冲,重中之重,唯有如此,中国梦才可能落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会有坚强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辽宁省鞍山市广播电视学校)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师者师生关系
我只说给月光
陈俊玲 师者应有“常流水”
师者风范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
江枫:诗人气质 师者襟怀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