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
2019-07-23倪敬贤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使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至关重要,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规范性、情感性、趣味性、多样性以及可接受性的特点,并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语言使用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旨在用美的语言来塑造课堂,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一个美好的语言环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语言特点 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语文是当前小学所有课程当中最基础、最本源的一门学科,因此语文学习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巨大。如果教师能够采用规范、科学、多样化的教学语言,富有趣味性和生动化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正面的影响,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语文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一)规范性
所谓规范性就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自身语言的规范性,保障把教学内容用科学、规范的语言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能够高效地接收所学的知识与内容。一方面,教师要注意采用标准的普通话来进行授课,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喜欢模仿他人,教师的发音和表达方式都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用规范化的教学语言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另一方面,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比如,在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有歧义的句子等要特别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在朗读课文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断句等问题。
(二)情感性
古语有云:传道受业解惑也,语文的学习绝不仅仅是对课本知识和语文常识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一种综合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教学语言情感性的特点,充分发挥语文独有的情感魅力,通过教学语言的情感性来散发语文的魅力,向学生积极传递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小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有很多的情感需要,相比于其他学科,语文更应该肩负起满足学生情感需要的任务,用具有情感性的教学语言使学生能够将课文中所蕴含的精神情感方面的内容全面融入自己的生活当中,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从情感上对世界的真善美进行真切的感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的时候,文章当中周恩来总理曾说了两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遍清晰而坚定,第二遍铿锵有力,教师在诵读的过程中,应该加重对“中华之崛起一词”的重音朗读,并加大音量,放缓语速,以饱满的感情缓缓读出这句话,把文中周恩来总理的爱国之情以及想要报效国家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能够从情感表达上引发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趣味性
在我国的小学语文课堂中,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依旧是主流,很多教师所谓的语文教学过程就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讲解中心思想、背诵,整个过程十分机械与单调,导致学生对于语文学习越来越缺乏兴趣。目前,为了激发小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我们需要把握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趣味性特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把学生帶入美妙新奇的语文世界,感受语文的魅力。形象生动的语言不仅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使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生动化、具体化,使一些深奥的道理更加容易表达出来,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比如,在学习《狮子和鹿》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在诵读课文的时候要活泼生动一些,用鹿和狮子特有的口吻进行诵读,加上文中特有的人物语气,使整个过程变得有趣起来,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知识,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散语文学习思维。
(四)多样性
多样性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一方面,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增加一些常用的词汇,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丰富自身的词汇量,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语言的使用上要注重语言形式的多样性,比如在教学过程常用到一些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等,使学生能够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日常生活或者作文写作中有一定的运用,形成自身特有的语文学科素养和语言能力。
(五)可接受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自身特点,考虑到他们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还处于比较弱的阶段,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加容易被他们所接受,这样才能发挥语言的教育功能。首先,在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应当尽量选择那些浅显易懂的常用词汇,遇到一些长句时应当分成几个短句来进行表达,并且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所用词汇和表达方式都应该贴近日常生活。其次,教师应当考虑学生的感受。小学生尚处于成长阶段,好奇而敏感。内心还比较柔弱,所以我们的语言和语气和蔼可亲一些,让学生感觉自己处在一个充满美好的课堂中。
三、对策与建议
(一)教学语言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
由于受专业性特点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学生的身心特点,用一些专业的学习术语进行教学,导致学生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在教学语言的使用上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学生为本,选择那些符合小学生心智水平和兴趣特点的语言作为教学用语,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更多的共鸣。特别是针对一些低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尤其要注意语言的生活化和口语化,尽量避免一些晦涩难懂的语言的出现。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我们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更高级的词汇,用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语言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
(二)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教学语言只有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首先,教师应该利用小学生喜欢表现的心理,充分发挥课堂问答环节的作用。教师作为交流双方的主导者和引导者,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们积极思考并且积极地进行发言。在回答过程中对于独到的或富有创造力的见解我们要加以表扬。如果学生说错了,也不要直接批评,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要耐心地给予指导和纠正,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表达的机会,对于个性比较内向或者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和表扬,激发他们的自信。这样一来学生在思考和发言的过程中能够得到乐趣,让自信心得到提升,同时也使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锻炼。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语言
有时候仅仅依靠单调的讲述或者朗读难以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此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语言,提升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和情感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课文内容,我们可以搜集一些图片、视频和音频,创设情境,将课文内容直观地表现出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对课文的印象更加深刻。比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播放带有背景音乐的桂林山水的视频,然后带有感情的进行朗读,使学生在字里行间都能够感受到桂林之美。
四、结语
小学生正处在一生中学习语文的最基础、最关键的阶段,这个阶段如果能够打好各方面基础,培养出良好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于他们的一生都是受益无穷的。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越来越重视小学语文中的教学语言的使用,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把握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不断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兴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语文建设,2014,(12).
[2]万少敏.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索[J].赤子(上中旬),2013,(09).
(作者简介:倪敬贤,女,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中心学校,小学语文教师,具有很强的教育教学經验和教学能力,潜心教学研究近二十年,教学成绩非常突出,曾多次获得县级以上的教学成绩奖和优秀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