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村振兴与乡村群众文化工作
2019-07-23王莹
王莹
摘要:近年来,基层群众文化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通过调查与思考,认为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必须同频共振,应重点抓好加大投入、培养人才、文化传承,创新构建乡村新文化。
关键词:乡村振兴 群众文化 工作
以文化助推乡村振兴,为做好新时代的乡村群众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群众文化工作是满足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乡风文明、推进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手段。如何顺应乡村振兴的新形势,做好乡村群众文化工作,笔者就此浅谈几点认识。
一、当前乡村群众文化现状
(一)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强化措施,加大领导,基层群众文化有了长远的发展。乡村群众文化工作也在乡村振兴中先行,以问题为导向,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目的,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笔者所在的山东省汶上县为例:汶上县古称中都,总面积889平方公里,辖13处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95个村居,总人口81.2万。汶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儒家文化、佛教文化、运河文化在此交相辉映,素有“千年佛都、儒释圣地”之美称。近年来,政府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完善“建管用”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扎实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去年新建农村文化大院101个、农家书屋490余个、乡村儒学讲堂60个;文化广场、百姓大舞台覆盖所有村;建设了江北最大的家风家训教育馆;培养 “乡村名嘴”和百姓宣讲员300余名,扎根农村的基层文艺队伍达1000余人。贯穿全年的“百场戏曲下乡”、“文化惠及万家,欢乐走进基层”文艺活动,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开展的三下乡活动,常年不间断地下乡巡回演出。可以说,汶上县的乡村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有力、措施多样、丰富多彩。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和谐,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
(二)乡村群众文化虽然成绩显著,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重建轻管现象严重。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基层文化设施大部分闲置,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创业,家中以留守老人、儿童、妇女为主,因此参与文化活动的人数较少,造成不少的“堂”、“室”处于闲置状态。只有文體广场利用率较高。这在农村较普遍。2、基层缺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文艺骨干、教师等人才。在乡村文化讲堂、文艺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同样也缺少各类专门人才,导致许多活动无法开展。3、传统文化传承少,一些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声乐乡戏、民俗风情等没有完全传承并发扬光大。
二、乡村振兴对乡村群众文化发展的新要求
(一)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造成大量的文化设施闲置、文化惠民工程疏于管理、发挥效果不好等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经费投入不足。因此,要建立乡村群众文化开展的经费保障。
(二)实施乡村文化人才战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乡村发展的资源不断向城市集中。尤其是文化人才资源的缺乏是制约发展的关键。要按照人尽其才的原则,多措并举,去挖掘和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乡村本土文化人才。
(三)抓好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建立文明的“乡风”。要守“乡土”、记“乡愁”;乐“乡民”、淳“乡风”。具有地域独特性的“乡风”文化,它寄托了群众乡愁的记忆。要加强对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对一些传统文化中的“陋俗”,通过移风易俗活动予以创新,延续历史文脉,赋予新时代的特色。
三、乡村振兴中抓好群众文化工作的思考
文化兴乡村兴,文化强乡村强。乡村群众文化工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也是其重要标志。
(一)加大群众文化的投入,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期盼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要积极适应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农民求知、求富、求乐、求美的新变化,把文化舞台上的聚光灯更多的聚焦农业、农村、农民,为他们书写、抒情、抒怀。因此,首先坚持政府主导,加大乡村群众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资金的投入,把建与管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常态,把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尽可能地嵌入乡村。其次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开展乡村文化服务。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用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风化人。如:汶上县近年来,创新实施了“以文化人”工程,各乡镇、街道组建农民艺术团队,自编自演移风易俗小剧目,利用农闲时节分别在各村居巡演。探索出了一条切合农村实际、群众认可、适于推广的 移风易俗“汶上模式”新路径。央视及省市各大媒体予以报道。大大提升了农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培育了文明新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
(二)注重人才的培养这个关键,打造富于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乡村振兴与文化兴盛关键是“人”。要加大乡村文化人才培养的力度。对那些长期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业余诗人、民间艺人、民间歌手等要充分挖掘,采取不同形式分层次进行专业培训、培养。同时,发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对传统文化进行收集整理,与新时代的文化结合,打造成为富于地域特色的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品牌。
(三)延续乡村文脉,做好乡村文化传承创新。进入新时代,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往往回忆过往在农村点点滴滴的生活,总是心情激动、精神愉悦。因此,推动乡村文化的兴盛,一定要守住“乡土”,记住“乡愁”。一方面,守乡土文化之“形”,既保护利用好古镇古街、祠堂民宅、古树名木等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保护利用好民俗风情、传统技艺、乡乐乡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乡村文化更多一点“泥土的芬芳”,更增加一点“时光的味道”,成为人们乡愁的寄托。另一方面,守乡土文化之“魂”,对长期存续于乡村社会价值理念、人文精神、伦理规范,转化创新,延续传统乡村文脉,不断丰富乡民的文化记忆,提升群众文化魅力。如汶上县近年来,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创作了《新小二黑结婚》、《后悔药买不来》、《王晓红退彩礼》等艺术精品8部,由草根艺人自编自演乡土艺术节目110余部,在乡村巡演,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让群众乐接受、易传播。通过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倡导新风尚,有利于乡村社会建设,促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7.
[2]包玲琍.对乡村振兴视角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8,(18).
[3]彭玉芳.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4).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