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文章与修辞的关系

2019-07-23袁方

祖国 2019年13期
关键词:比兴功用道理

袁方

文学的功用有二,既可说理,也可抒情。道理纵然无情,但倘若文章节奏一成不变,从始至终有且只有一种表述,想必读者也觉乏味,无心听取道理。而情感作为人类感性之表征,直言直叙,文字就未能承载错综复杂之情思。因此足以见得不论“文章千古事”的以文载道,亦或“得失寸心知”的借文言情,都需要节奏的变换,来造就多个层次的美感。

一切艺术问题都是节奏问题。音乐和文学一脉同源,皆是艺术的种种存在形式。音乐的美感在于音符的升降错落,从轻快转而婉转;从昂然变到深沉,高水流水,幽谷微风,听者皆可在曲中得之。修辞赋予文章以节奏,让文学作品一如和鸣共奏、精彩變换的交响曲,彻底摆脱一根弦来回拉,一个音发到底的机械奏弹。读者在修辞的引领之下,上天落地,入海登峰,思绪流转,心意自由。

文学的相传相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通过挑三拣四的慧眼,到达异常精明的头脑,驶向最为幽微的人心。要得到眼脑心的三重认可,若无恰到好处的包装,欠缺了得体的外表,只怕在眼睛这关就被拒之门外了。至于拒绝缘由,大可去宾馆饭店大门处一看便知,基本都张贴着“衣冠不整,禁止入内”的告知。

写文章最忌急功近利,将内容不假思索地输出殆尽,像是笔直的线条。以为思想的传递越是直观,就越高效,偏偏忽略了最短并不意味着最好。通行道路,固然求近求快;规划行程,也会求便求简。然而文学并非匆匆行路,碌碌追赶,忙着要去终结全文。

赋比兴作为修辞的发轫,随《诗经》的广为流传,发展成为中华文学早期的修辞手法。在先秦各类文学体裁的文章中,赋比兴已然是创作者最为得心应手的修辞工具。它们交替出现,文学作品不再一马平川,具备节奏的跌宕,起伏的逻辑,饱满的结构。作者满怀好奇,热切支配着“赋比兴”的新工具,胸中块垒得到舒放的渠道,化作笔底浪花。我们不能设想文学作品失去赋比兴,一如世界褪掉斑斓彩色,黑白单一,那该多么了无生趣啊。

集赋比兴三者优越之大成者,莫过于《论语》,在累架充栋的先秦诸子百家作品里光芒辉烁,脱颖而出。《论语》不仅是一部授人道理的经书典籍,还是一本面面俱到的“赋比兴”使用说明书。时而赋,采取铺陈直叙的截然,让道理不损原意,得到不受桎梏的表达;时而比,运用比喻类比的相较,使抽象化作具体,显示万事万物的关联;时而兴,借助前人经验的余温,牵引出下文论述,呈现逻辑思维的清明。

《论语》里“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彬”的表述,正是在追求着实质与形式的统一,外在和内在的团结。作为最正儿八经的道德文章,《论语》不止拥有兼得的具备,还有兼顾的平衡。修辞与事理相处协睦,节奏与道理并行不悖,以至儒家的沉思如此轻盈地表达;家国的情怀自然而然地释放。文意思想顺着赋比兴这条管道,顺势而下,畅行无碍,以平和温柔的姿态抵达读者内心。

飘飘然的文字,为每一名资深读者所厌恶,也为每一位真正写作者所不耻。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古训,呼吁读书人执笔为文之时,当怀一颗反映现实之心,担一份国家使命之责。韩愈也曾掀起一场浩浩荡荡的“古文运动”,算作对浮夸文字的宣战,倡导文人学子回归本质,以文明道。苏东坡在其写给友人的书信中表达了对过分修辞的厌烦,他将其惟妙惟肖地形容是“一位六十岁地衰老夫人却偏偏浑身穿戴金银首饰,实在是怪异之极”。三位大贤大才都深谙文学之道和文字之法,力求戒掉毫无必要的修辞,使文章避免坠入“外表光鲜亮丽,内里空无一物”的境地。

然而即便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说法,我们也要弄清“大文无华”的真实意思。这不意味平庸单调,“无华”是在表明,文章应当摆脱浮华的文风,放下过度的表现欲,避免沦为炫技的三流水准,而非抗拒应用任何的修辞手法。品读三位倡导者的文章,恰恰印证了我的想法。文章应在内容与修辞上相辅相成,从不期待诉诸修辞的精明在局部取胜,或依赖辞藻的华丽吸引眼球。追求的是整体的力量,斟酌的炼字,是为精准而非绚烂。真正的文章是在用坚石、硬砖、固瓦、精钢为原材料,依据合理恰当的设计图纸,去建筑一座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文学大殿。

古语云;“绘事后素”,意即一张净洁不染的画纸方才能够绘出一幅雅致图画。一位女子外表的美好,须自身相貌的姣好做底子,便可在施加粉黛后愈加悦目,同是这个道理。好文章当如精纯玉石,自身旨趣的独绝赋予它上乘的质地,经过不损其天然的适度加工,就是一块不可方物的美玉。这加工技巧,少一分则混沌未开,难以尽数展现其美;多一度又伤及本质,遮盖住其原意主旨。作者要是一名技艺高超的工匠,比喻为琢,排比为磨,白描为磋,衬托为锉,以修辞为工具和手法,不损天然,不掩意思,言辞得体,语句流通。

失去比喻,生动不存;拿去排比,工整不在;不用白描,基底坍塌;舍弃衬托,对比不明;戒掉设问,悬念熄灭;禁止双关,趣味走开;避开对偶,才华不展;抛下层递,结构全无;扔下示现,想象枯萎;不见夸张,味道不见;除掉典故,古人远去;移走意象,境界皆亡;若无修辞,遑论文章。

参考文献:

[1]刘睿.宋词中“钗”的文学功用[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85-90.

[2]朱哿.中西文学教育功用比较[D].黑龙江大学,2018.

[3]黄林非.论沈从文的文学功用观[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04):15-16.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猜你喜欢

比兴功用道理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清明节气的形成及农时功用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比兴、咏物辨说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
风赋、比兴、雅颂新论——兼比较章必功、王昆吾先生的“六诗”观
古诗文用典功用略谈
风药之功用辨析
喜欢你,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