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的应用
2019-07-23陶继智
陶继智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也已经慢慢显现出来.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出现的案例教学法所带来的教学成效,大家也有目共睹.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我们最需要注意的,也就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点,即如何筛选教学案例.作为学生的任课教师,在挑选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筛选教学案例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总体的学习情况,要判断学生的接受能力,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只有这样才能够综合全面的培养素质人才.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概率论;数理统计;教学应用;高中数学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高中教育已经进入崭新的素质教育时代,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方法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将全面概括案例教学法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的意义.结合高中时代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案例设计过程中,需要制订的目标以及完成的要求.通过各种实例证明,案例教学法在高中阶段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以及更加深入地了解学习内容.
一、案例教学法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的意义
在高中阶段,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需要新的理解与突破.案例教学法是以教师为教学中心而展开的,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教师讲课,而是主动地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当课堂上的配角,只是负责听和记忆教师在课上所讲的内容,学生还是会在下课的时候就忘记,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目标.所以,采用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是有必要的.案例教学法即开阔学生的思路,又能够适应学校学习中的学习特点.[2]
二、案例教学方法实践的过程及方法
(一)结合教材,正确规划考生成绩分配
案例教学方法不管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是在设计的过程中,都应该从高中教材出发.正态分布教学案例应用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高中教师选择在课堂上展示的案例应该百分之百的符合高中教材,正态分布曲线呈现钟形,两头较低,中间部分较高,左右对称.如果随机变量X服从一个数学期望为u,方差为a平方的正态分布,其概率密度函数为正态分布函数u所决定的位置.由于在学校的考试中,学生的成绩也是呈现正态分布的,所以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学生成绩为教学案例.
(二)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情况,切实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教师给出教学案例后,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情况,切实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为制订下一步相关策略做好准备.案例式教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教师和学生能够近距离的沟通和交流.又在课堂讨论、作业评比,以及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促使學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够在课下通过利用多媒体、图书馆以及和同学交流等多种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3]案例教学分析方法,能够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教学案例的设计过程
(一)教学案例设计的目标
在教学案例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满足以下几点目标:第一、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正态分布曲线,归纳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和实际意义.彻底掌握正态分布曲线的概念,能够利用正态分布曲线的对称性来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概率,这些知识都是正态分布教学案例中需要学生掌握的.此外,还要求学生培养相关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尤其是在寻找正态分布中相关数值的过程中,在教师布置的本堂训练中,学生也要拥有相应的审题能力,以及相应的做题能力.
(二)教学案例设计的要求
教学案例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学科,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地了解数学,并对数学产生兴趣.教学案例设计中,还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使学生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熟练地掌握如何更加科学的使用推理归纳能力.教学案例的设计过程中也给教师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设计的案例通俗易懂,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从日常实际生活出发,选择出的案例应当是经典的,能够囊括本节课知识点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的过程中,还要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四、总 结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已经普遍的存在于高中的数学教材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概率论以及数理统计的学习效率,还能增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能够减轻在以案例教学法为教学核心的理工科学生的学习难度.
【参考文献】
[1]阮松丽.案例教学法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应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8):1-2.
[2]蒋彩云.论案例教学法在《公共教育学》学科中的应用[J].企业导报,2011(8):3-4.
[3]喻问琼.案例教学法在实践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