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些故事鲜为人知

2019-07-23孙展

新天地 2019年7期
关键词:唯一标准光明日报总编辑

孙展

王强华的名字,早已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紧紧交织在一起。1977年,时任光明日报理论部哲学组组长的他向南京大学青年教师胡福明约稿,由此开启了一篇雄文的酝酿历程。86岁的王强华激动难抑:“如果说党是种树人,光明日报就是一棵大树,我和各位同事都是这棵树生长出的花朵和果实。我们永远和光明在一起,和党的事业在一起!”

王强华说,从二十多岁参加工作到五十岁离开,在光明日报工作了24年,光明日报培养了他。王老展示了几份珍贵的史料,对他所经历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始末进行了有力的补充。

那是在1977年7月,我在光明日报理论部哲学组当组长、“哲学”专刊主编,经报社领导同意去南京参加了一个理论研讨会议。南京大学政治系教师胡福明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觉得他思想比较解放,有理论根底,也敢于发表意见。我说,你能不能给我们《哲学》专刊写一篇文章。1978年1月,我看到了胡福明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文章。当时的总编辑杨西光慧眼识珠,把本来已安排在《哲学》专刊上发表的胡福明文章,改在第一版上显著位置发表。我和总编辑杨西光、理论部主任马沛文等人精心对全文进行逐字逐句修改,明确提出要批判“两个凡是”,强化“唯一标准”,使文章的主线进一步升华。1978年5月11日,杨西光顶着巨大压力,义无反顾地决定将此文在《光明日报》头版以“本报特约评论员”署名公开发表。5月12日,《人民日报》和中央、地方多家报纸转载。他同时用《光明日报》总编辑身份和在新闻界的广泛影响,主动联系,组织社会舆论,营造强大舆论力量,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最终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大讨论。

这场关于真理检验标准的大讨论影响了中国改革的整个进程,直到40年后,我们仍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这一思想对中国改革的影响。而《光明日报》正是有“真理标准”“星期天工程师”“首倡教师节”“红船精神”……这些有别于其他媒体的独特标签,凝聚成强大的吸引力,紧密團结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分忧,奋发向上。

光明日报社原总编辑张常海今年已经89岁了,张老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他与光明日报社的不解情缘:

70年风起云涌,70年波澜壮阔,光明日报从创刊之日,就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的人的关心和关怀,创下了新闻史上许多难忘的“第一”。我建议在之前的基础上,整理一个更为详细的报史。我本人就亲身经历了光明日报发展史上的几个大事。第一件事是在1955年1月1日,《光明日报》率先在全国报纸中由文字直排版改为横排版。光明日报的各类副刊专刊非常有特色。

第二件大事就是和副刊有关。在1961年12月28日,《东风》副刊刊登钱昌照、吴研因的旧体诗四首。毛泽东主席看到这些诗篇,十分欣赏,于12月29日“七千人大会”开幕前夕,用铅笔在刊登这些诗的本报上批示:“这几首诗好,印发各同志。”大会秘书处即用大字印发给参加会议的同志。当时本报编辑部传阅毛泽东主席批示后,深受鼓舞。

我本人还代表光明日报社接受过境外媒体采访。1972年2月,我遵照周总理批示与安排,在永安路106号光明日报社的会议室接待随尼克松总统访华的美国记者并接受采访。我当时按照周总理的要求,做到了“实事求是、不卑不亢”。

猜你喜欢

唯一标准光明日报总编辑
拉开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县级融媒体中心总编辑如何做好新闻统筹工作
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专访《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蒋丰
百姓感受是评价改革唯一标准
《光明日报》法律顾问黄晓:什么时代都是内容为王
《光明日报》融媒建设实践分析
我刊总编辑杜振民同志逝世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
永远的遗憾——深切怀念不曾谋面的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