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赋
2019-07-23曹植
炎帝掌节a,祝融司方b。羲和案辔c,南雀舞衡d。映扶桑之高炽e,燎九日之重光。大暑赫其遂烝,元服革而尚黄f。蛇折鳞于灵窟g,龙解角于晧苍。遂乃温气赫戏,草木垂干。山溯海
沸h,沙融砾烂。飞鱼跃渚,潜鼋浮岸。鸟张翼而远栖,兽交游而云散i。于时黎庶徙倚j,棋布叶分。机女绝综k,农夫释耘。背暑者不群而齐迹l,向阴者不会而成群m。于是大臣迁居宅幽,绥神育灵。云屋重构,闲房肃清。寒泉涌流,玄木奋荣。积素冰于幽馆,气飞结而为霜。奏《白雪》于琴瑟n,朔风感而增凉。
(《全三国文》卷一三)
注释:
a 炎帝:中国上古时代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神农氏。
b 祝融:帝喾时为火官,后被尊为火神。也将其作为火的代称。 司:主管。 方:这里指南方。按照五行之说,南方属火。
c 羲和: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为驾御日车的神。
d 南雀:即朱雀,古代传说中的祥瑞动物。 舞衡:南雀在车辕前端的横木上跳舞,表示夏天的来临。
e 扶桑:神话传说中的树名,据说为十日沐浴之所。
f 元:又作“玄”,黑色。 革:更改。
g 折:疑当作“柝”。柝鳞,即蜕皮。
h 山溯海沸:又作“山坼海沸”,因天热导致山岳崩裂,海洋沸腾。
i 交游:互相穿行。指野兽怕热,逃亡四散。
j 徙倚:徘徊,形容热得无法忍受。
k 绝综:指无法继续织布。综,织机上使经线上下交错以便梭子通过的装置。
l 背暑:避暑。 齐迹:指行动一致。
m 向阴:即纳凉。 不会而成群:没见过面却都聚在一起。表示避暑之事,人同此心。
n 《白雪》:古琴曲名,传为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所作。
大意:
炎帝执掌时节,祝融控制着南方。羲和停下日车炙烤着大地,象征火的朱雀在横木上舞蹈。到处辉映着扶桑树那高高的热浪,一切似乎被九个太阳的光所燎烤。这就是暑热在蒸腾,黑色的衣服已不能穿,为了凉爽而流行黄色。蛇在清灵的洞穴里蜕皮,龙脱落了角藏在苍穹里。于是,热风纵横,草木快要焦干,山崩塌,海沸腾,沙子融化,碎石烤烂。飞鱼在洲渚中跳跃,潜藏的乌龟浮上岸边。曾经张开翅膀飞翔的鸟儿现在敛羽栖息,一起行动的野兽也各自散开避暑。这时老百姓都走出家门,寻找凉快之处,好像棋子零零星星、叶子四处散展。织女早就不再投梭,农夫也放下了农活。避暑的人虽不聚在一起,但是所求相同。寻觅阴凉的人不曾相约却能碰面。于是大臣搬到幽僻的宅子里,安下神来修养心性。像云一样的屋子重叠,空闲的房屋整洁清爽。清冽的泉水喷涌流淌,高大的树木枝叶繁茂。清幽的馆舍里,囤积了洁白的冰块,使飞舞的气凝结为冰霜。用琴瑟演奏《白雪》的乐章,于是感受到北风,凉意倍增。
【评析】
这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所作的一篇赋,短小而华美。
文章可分为四部分:从开头到“元服革而尚黄”为第一部分,讲暑热的由来。作者运用上古神话传说,渲染了炎热之酷烈。从“蛇折鳞于灵窟”到“兽交游而云散”为第二部分,讲自然界中动物的情态。为了承上启下,这部分从神话中有灵的龙蛇写起,再到普通的鸟兽,十分生动,无一雷同。其间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写草木沙石的融化焦烂,突出了夏天的炎热,增强了艺术渲染效果。从“于时黎庶徙倚”到“向阴者不会而成群”是第三部分,寫百姓在大暑中的活动。此部分以“避暑”为中心,运用棋子和叶子的比喻以及不约而同的举止,写出人们寻求凉爽的迫切心情。从“于是大臣迁居宅幽”到文末是第四部分,写“大臣”是如何避暑的,也是全文的重心所在。首先,作者认为“安神”“养灵”可以助凉,这强调的是心态;其次是对一个物质上的清凉世界展开了细密的描绘,列举了云屋、闲房、寒泉、树木、冰块、《白雪》歌等,这种种清冷的意象让人似乎感到了北风吹来的丝丝凉意。
全文的写作手法主要有二:一是侧面描写,即不直接描述大暑时节有多么炎热,而是通过动物与人的行为来反映暑热的程度;二是反衬,看前文会让人觉得暑热难耐,而看到结尾则使人暑气顿消、倍感凉爽,前文的炎热与后文的凉意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既体现了作者笔法之高妙,又达到了这篇赋的写作目的。
【知识链接】
小暑与大暑
慧 楠
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夏季,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来到了。
2019年7月7日是小暑节气。据古代历书记载: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意思是说,小暑时天气已经炎热,但还没有达到最热的时候,这是相对于大暑而言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说:六月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暑,就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小热,大暑就是大热,大暑的时候,天气才是真的炎热。
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到了小暑,风吹过大地,已经没有了凉爽的感觉,而是带着热浪;二候“蟋蟀居宇”,由于天气炎热,蟋蟀开始离开田野,躲在庭院里阴凉的角落避暑;三候“鹰始鸷”,由于地面温度过高,老鹰开始在空中翱翔以降低自己的体温。
小暑后不久,就进入了我们常说的“三伏天”。所谓“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伏”,是指藏阴气于炽热之中。此时阳光充足,气温较高,雨水充沛,喜阳的农作物茁壮成长,但是田间的杂草也随之狂长。因此农谚说:“小暑连大暑,锄草防涝莫踌躇。”
进入“三伏天”,人们应当减少外出活动以避暑气。在饮食上,则要吃清凉消暑的食物。入伏之时,刚好是我国小麦产区麦收不久,但伏天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而饺子作为受民间欢迎的食品,正适合此时。人们会用新的面粉包饺子,或者煮面条,因此就有了“头伏的饺子,二伏的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伏日吃面食的习俗,在三国时期已经出现,《魏氏春秋》记载说:“何晏以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汤饼就是面片汤。
小暑前后还有六月初六的“天贶节”。相传这个节日起源于宋真宗时期,当时某年的六月六日,真宗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这一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了一座宏大的天贶殿。“贶”即“赐”,所以“天贶节”就是天赐之节。后来,在这一天,皇帝会向大臣赐“冰麨(chǎo,炒的米粉或面粉)”和“炒面”。《燕京岁时记》还记载:京师自数伏日起至立秋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差异,民间则在街上有冰售出。这都是为了人们消暑而采取的办法。
此外,由于农历六月初六正值盛夏,这个时段通常多雨,因此人们一遇晴朗天气,都会曝晒衣物、器具、书籍等物品。
小暑过后就是大暑,2019年7月23日是大暑节气。这时正是“中伏”前后,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气温最高。
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萤火虫分为水生和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节,萤火虫破卵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二候“土润溽暑”,是说天气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三候“大雨时行”,是说时常出现大的雷阵雨,大雨会使暑湿减弱,天气一步一步向立秋过渡。
大暑时节,浙江台州沿海地区有“送大暑船”的习俗。要说清这个习俗,先要了解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流行的“五圣”的传说故事。“五圣”分别姓张、刘、赵、史、钟,生前同科中进士,结果却被皇帝冤杀,死后冤魂不散,常要作祟。皇帝便封他们为五方行灾使者,民间称作“五圣”。
相传到了清代同治年间,台州葭沚一带病疫流行,特别以大暑前后最为严重。人们认为这是“五圣”制造的灾难,于是在葭沚江边建五圣庙,祈祷消灾。葭沚地处椒江口附近,沿江一带以渔民居多,为确保一方平安,在大暑时节,人们集合在一起供奉“五圣”,采取的形式就是“送大暑船”。大暑船必须由一到两名驾船技术高且有较高威信的人驾驶到椒江口,然后再改乘所带之小舢板返回来,而让大暑船趁落潮时渐渐远离海岸,飘向茫茫大海。人们认为,只有大暑船飘得无影无踪,才算真正被“五圣”接受。“送大暑船”的习俗,反映了深植于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逐疫”这一民间信仰。
另外,在大暑这一天,很多地方还有吃羊肉的习俗。例如,山东不少地区就流行“喝暑羊”(即喝羊肉湯)的习俗。人们认为,三伏天喝羊汤,同时把辣椒油、醋、蒜喝进肚子里,必然大汗淋漓,人体内的积热以及毒素就会随着汗液排出,有益于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