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好人的临终鸡汤

2019-07-23马伯庸

幸福 2019年20期
关键词:刘平刘禅善事

文/马伯庸

多年以后,刘禅站在邓艾的大军面前,准会想起那个阅读父亲留给他的遗诏的遥远下午。

当年在白帝城永安宫内,刘备已经衰弱到无法执笔,只好口授一份遗诏。刘备的脑子里有无数的话想说,但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刘禅这个儿子。就像所有的老父亲一样,他很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一次传授给他,让他可以完全领悟,保住自己辛苦打下的这一片基业。

刘备的脑子飞快地转了一下,决定只说一条人生箴言——这条箴言,应该是他这一生最重要的领悟,是支撑他从涿县一步步走到益州的关键因素。

他思索了一下,缓缓开口,说了两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不要因为坏事很小就去干,不要因为善事很小就不去干。

谁也没想到,一代枭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忽然摇身一变成了卡耐基,说出这么两句心灵鸡汤一样的话,要太子做一个好人。

这是刘备对刘禅的临终赠言,也是对自己一生的盖棺定论。他这一辈子,若不是靠着这一句话,绝不可能走得这么远。

刘备闭上眼睛,思绪飘到这几十年里的种种片断中去。

我,要做一个好人。

刘备既没有显赫的身世,也没有巨万的身家。他只能靠织草席、编草鞋为生,在那个情怀还不能换钱的时代,别说建功立业,连书都读不起。

这时候第一位好人出现了。刘备有个同宗的叔父,叫刘元起,替他交了学费,与自己儿子同等待遇。这个善举,让刘备结识了卢植、公孙瓒等一批名士。

说不定就是这一次契机,让刘备意识到:我别的硬件条件竞争不过别人,但我可以试着做一个好人。

一个好人的标志,是去做善事。无论善事有多小,总会慢慢影响到其他人——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就是刘备的发展规划。

他的原则很简单,三个字:“善下人”。具体怎么善下人,史书没提,可能是事儿太小了,但效果斐然,在各界赢得广泛好评。大家都喜欢跟刘备结交,在家乡声名鹊起,广为人知。

刘备对自己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知道若要把事业做大,唯一可以依仗的,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个原则。

他被任命为平原县令那段时间,在城里暗访,走着走着就坐到百姓的破席子上,跟他们乐呵呵地聊天,一点不嫌弃;跟那些百姓在一个饭盒里抓饭吃,根本不挑拣。

这都是小事,小到不值一提。

但这些不值一提的举动,却救了他一命。

当时同郡有一个人叫刘平,听名字说不定和汉室也有点瓜葛。这个人特别厌恶刘备,觉得他特别不顺眼。于是刘平找了一个刺客,说我给你钱,你把刘玄德的账号给黑了。

刺客一听说目标是刘备,立刻大惊。刘备?那可是个大好人呐,平原城里谁不知道?这样一位善长仁翁,怎么舍得下手?于是他主动跑到刘备那去……

史书写到这,感慨了一句:“其得人心如此。”

这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力量,它甚至能影响到敌对阵营的刺客,主动放弃行动,也变成一个好人。

在接下来的漫长岁月里,刘备起起伏伏,颠沛流离,可“善小”这门功课,却从来没耽搁过。

时有传言:“刘备逃亡一千里,好事做了一马车。”无论他如何狼狈,大家对他态度都不错,从袁绍到曹操,从刘表到孙权,都给刘备发过好人卡。而且他身边总有一群忠诚的伙伴,无论时局如何艰难,始终不离不弃。

这个奇怪的家伙始终摇摇欲坠,却从来没彻底跌倒过。他仿佛自带了一个“汉末好人”的光环,任何接近这个光环的人,都会被同化、感化。

“我什么都没有,能依靠的只有人品。”刘备每次逃亡前,大概都在盥洗室里对着镜子如此呐喊道。

在刘备寓居荆州之时,史书上没怎么提他的作为,想必也是一堆不起眼的小善事——当曹操南下时,刘备要跑路,许多荆州士民都要求跟随他,十几万人浩浩荡荡地跟着他一起跑。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好人光环的威力所在。

猜你喜欢

刘平刘禅善事
基于弹性模型的飞机操纵动响应分析
吵架
第二十七回 多行善事误会消 获赠奇书乐逍遥
第二十七回 多行善事误会消 获赠奇书乐逍遥
多与少的随想
刘禅北伐
做善事
刘禅北伐
报仇
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