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年交
2019-07-23徐嘉青
文/徐嘉青
冯其庸与二月河原本没有多少交集,可他们偏偏成了忘年交。
最初结缘,是缘于二月河一次大胆的投稿。当时二月河写了一篇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文章,在确定将稿件寄给谁的时候,他发现《红楼梦学刊》的一连串编委名单中,红学家冯其庸的名字前面加有“常务”两个字,于是就决定将稿件寄给他,并且附加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希望对方能够审阅他的文章,看自己在这个领域能够有所作为。信发出去了,他这才有些后悔自己的唐突,料想着绝对是难收到回信的。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冯其庸不但给他回了一封比他的文章还要长的信,而且邀请他参加红学学术讨论会。在那次学术会的闲暇之余,冯其庸劝说他最好能从事文学创作,这样成功的几率会更高些。正是缘于此,他才定下心来,开始了“落霞三部曲”的创作,为日后成为历史小说家创造了机缘。
作为红学大家,冯其庸能够俯下身子与后来者交流,并且站在对方的角度考量问题,这种为人处世之风格,难怪二月河总是亲切地称呼其为“冯老师”。
在确定下来撰写历史小说《康熙大帝》后,二月河就投入到了材料准备工作中去,后来他总算创作出第一卷的17万字的初稿。恰好冯其庸带着研究生外出学术考察,在到达南阳时,专门去看望二月河,并应其请求,评阅他这一卷的初稿。在接到这个信息的时候,他是既高兴又着急,高兴的是冯其庸能言出必行,着急的是第一卷还是初稿,上面连勾带划,这转那接的,外人看起来很是费劲。为了让冯其庸看着舒服,他就连夜赶工,抄出了10章。冯其庸看完后,当时就高声叫好,立刻对他说:“你的什么红学论文都不要弄了,这样就好,这就是你的事业,写完后一定要告诉我。”在他创作的过程中,冯其庸是竭尽所能伸出援助之手,这不但包括资料搜集上,也包括提供资料。二月河说:“如果不是冯老师的鼓励,我真的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下来。”
二月河在开始创作《康熙大帝》不久,有位著名历史小说家来到了南阳,二月河得知后,就主动与其联络并见了次面。听到他要写的这部书的名字,这位小说家毫不客气地就问道:“中国就没有大帝这个词,你到底要写什么?”这句话如同一盆冷水,兜头浇到了他头上。晚上回去后,他带着纠结和疑惑跟冯其庸通了电话,冯其庸听完之后,稳稳地说道:“别人说你写不出来,你写出来了,你就成功了;别人说你写得出来,你不努力,说再多想再多也是没有用的。”至于“大帝”这一命名,冯其庸解释说,《史记》中就出现过这一词,民间流传的也有“玉皇大帝”的说法,这并不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正是在冯其庸的鼓励下,他这才重树信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部小说的创作之中去。
二月河从冯其庸那里得到了鼓励和帮助,日后成功后,他始终把这些记在心里,在闻听红学会经济陷入困境后,他慷慨解囊予以资助。而对冯其庸本人,他更是尊崇有加。这种肝胆相照、坦诚布公的忘年交,自然成为文坛上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