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卫万家灯火
——南方电网贵州贵阳供电局一线工作者二三事
2019-07-23杨志坚
文_杨志坚
面对日均供电量与供电负荷的大幅增长,为保障用电安全稳定,南方电网贵州贵阳供电局一线供电员工撸起袖子、奉献青春。
今年五一期间,南方电网贵州贵阳供电局日均供电量为6889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0.6%;最大供电负荷为357.5万千瓦,同比增长11.4%。面对日均供电量与供电负荷的大幅增长,贵阳供电局近千名供电员工坚守岗位,保障贵阳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让万家灯火通明。
日前,笔者采访了几位供电局同事,聆听他们的电网守护故事。
唐巧巧:国家培养了我,就要站好这班岗
500千伏息烽变电站(以下简称息烽变),一座掌握着贵阳城区供电主动脉的中心枢纽。
5月1日,刚刚荣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的贵阳供电局变电管理二所息烽变值班长、共产党员唐巧巧与同事一起对变电站进行例行巡检。43岁的她已经在这里坚守了14个年头。在她看来,变电站巡检就像老中医号脉。
“我们通过观察设备的形状、颜色、完整性和污损情况来判断设备状况,同样讲究望闻问切。”唐巧巧说,望就是观电网“气色”,看外观、看指示、看标牌,看四表一指南和液晶面板;闻就是嗅电网“气息”,设备有没有焦味、糊味,如果有,意味着可能是老鼠、小鸟之类的动物钻进去导致了短路;问就是问电网“症状”,虽然设备不能开口说话,但完全可以通过查看设备的数据资料和了解设备“病史”达到“问诊”目的;切就是把电网“脉象”,有的设备如风扇叶,内部利用航空柴油维持运转,巡检员必须经常为其“切脉”,检查溢油状况,谨防机器被腐蚀。
“老中医”唐巧巧出诊,时而伸手为机器“号脉”,时而提笔记上一记,一小时后,“诊断”结束,再回到主控室填写记录报告。“来时没想待这么久,结果干了不想走。”她说。
从贵阳市区坐交通车到息烽变需要1小时40分钟,在怀孕时坐在车上经常是走一段、吐一段。如此辛苦,唐巧巧也没想过离开。
“变电站学的东西太专业,放在其他工作上没多大用处,但培养一个合格的变电站运维人员,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国家既然培养了我,我就站好这班岗。”她说。
从1998年参加工作起,唐巧巧一直在基层变电站从事生产工作,从一名变电学徒工开始,刻苦钻研,只用了短短4年时间就考取了在南方电网公司屈指可数的变电女正值岗位。如今,她已成长为南方电网公司三级技能专家、高级技师,有着上万次安全操作工作零差错的业绩。截至目前,她与同事们共同努力,保证了息烽变安全运行超过4900天。
吴冕之:青年,就要有更高的追求
30岁的共产党员吴冕之是贵阳供电局试验所高压二班班长,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做好高压试验,是对电网设备健康状况进行‘体检’的一项关键环节,容不得半点差错。”
至今,吴冕之还对一项日常试验工作记忆犹新。那是一次对变电站内变压器设备开展的相关高压试验,为了增加设备试验数据的准确率,其中有一道拆除设备引线接头的工序,见到一些老师傅不拆除接头就开展试验,他猜想是不是老师傅们想偷懒。后来与同事们的头脑风暴才让吴冕之意识到,拆除接头有两个问题:一是费时费力,遇到螺丝锈蚀的情况还会存在安全隐患;二是拆除接头后开展试验所取得的数据并非是设备连接运行时的试验数据,因此会出现数据偏差的可能,进而对设备可靠运行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在借鉴其他单位试验经验的基础上,吴冕之与队员采用铁芯屏蔽等不拆头的试验方法,使平均开展一次高压试验的全程时间较之前缩短一半,进而更快向用户提供可靠电能。
高压试验是一个技术性强、基础理论深厚的一线专业。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吴冕之不断自我加压,把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融会贯通。翻开他摆在办公桌前的专业书籍会发现,书一本比一本厚,每一页上不仅写满了注释,还有手指留下的汗渍以及尘埃。在创新实践中,他将工作中的技术难题和实际操作痛点作为主攻方向,主要负责并带领工作室青年员工先后完成了“高压测试引线防脱落器”“电源线盘接头转换器”等10个职工创新项目,目前已申报国家专利29项。
2016年,吴冕之连续参加了贵阳供电局、贵州电网公司、贵州省总工会举办的三次高压试验岗位技能竞赛,连拿三个冠军,成为当年贵州电网最年轻的“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并被授予“贵州省技术能手”称号。
今年4月下旬,在得知要去广州参加南方电网公司十大杰出青年颁奖礼的消息后,吴冕之提前一周加班加点,与队员一起将手上的设备试验工作高效完成。他说:“青年,就要有更高的追求。不能因为我们试验工作出问题,影响到用户的安全可靠用电。”
刘鹏:带领更多员工为电网可靠运行贡献力量
从一名普通输电运检工人到全国技术能手、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工作24年来,贵阳供电局输电管理所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高级作业员、共产党员刘鹏累计巡线3.8万公里,将近绕地球赤道一周。4月28日,刘鹏获评南方电网公司第二届南网工匠。
刘鹏在研发创新项目。(南方电网贵州贵阳供电局供图)
但凡节假日,刘鹏所在的班组都要对所辖输电线路进行特巡特维,确保线路安全运行。每个月,刘鹏至少有18天在崇山峻岭间开展无人机巡线工作,每次工作五六个小时。参加工作这些年,刘鹏累计参加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500余次,参与大型复杂输电线路抢修300余次。5层楼高的常规电杆,他十几秒就能爬到顶;带电作业综合技能掌握极其熟练,排除故障、带电抢修用时之短在单位首屈一指。仅2013年以来,他就带领团队累计完成超过30项创新项目,获28项国家专利,有的填补了国内空白,多数已推广运用。
从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24年,刘鹏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带电作业技能。他研制出的“带电更换输电线路耐张绝缘子后备保护装置”,填补了国内输电线路带电作业领域的一项空白;研制出的“可折叠式脚扣”,不仅能防滑还能够折叠,在原脚扣多余的位置研置了一个急救药品或小工具储藏室(如创口贴、小绳锯等),该发明经专业机构评估市场价值达421万元。
刘鹏的工匠精神还体现在他以传承技术、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己任,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带领更多员工为电网可靠运行贡献更大力量”。截至目前,他共为贵州电网公司培养高技能人才1000余人、技师35人、高级技师15人、技能专家13人、培训师13人,带徒33人,所带的学生和徒弟现已成长为贵州电网绝对的中坚力量。
2018年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表彰全国技术能手的决定,刘鹏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称号。
在贵阳供电局,还有一大批像唐巧巧、吴冕之、刘鹏这样精于本职工作的一线供电员工,为了客户用电安全稳定,他们撸起袖子,奉献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