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穷窝窝” 幸福稳妥妥
2019-07-23陈明珠
文_陈明珠
三都水族自治县积极创新方式,举全县之力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面完成了省下达2018年度主体工程建设任务,提前实现6710人搬迁入住,对象落实率、对象标识率、项目开工率、工程“四制”及手续合规率、建房完成率均为100%,取得阶段性成效。
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山高坡陡、交通闭塞成为制约当地发展和群众脱贫的瓶颈。帮助居住在边远乡村的贫困群众搬出大山,成为三都脱贫攻坚、提升城镇化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三都积极创新方式,举全县之力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十三五”时期,全县计划搬迁50119人,搬迁任务量排全省第七位、黔南州第一位。2018年度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分周覃、经开区、县城3个安置点,拟建设安置房7630套,搬迁安置32091人,其中贫困人口19075人。
“我们要满怀信心和期待,按照既定目标勇往直前,坚决打赢易地扶贫搬迁最艰难一战,实现‘十三五’搬迁任务圆满收官。”在2018年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暨2019年工作部署大会上,三都自治县委书记朱奉余坚定而激情洋溢地说。
整组搬迁留住乡音乡愁
山高沟深、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成了三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拦路虎”。“要致富,就得先搬离恶劣的环境。”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可身处山区的群众面对“易地搬迁”却一再犹豫,他们难以舍弃共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乡邻。
为解决这一问题,三都九阡镇通过走访核查,决定对生产生活环境较为恶劣的村寨实行整组搬迁,共涉及水董村、板甲村、新阳村、兰董村等26个自然村寨。在分配住房时,根据水族居住特点,尽可能将同村寨的人安排在同一栋楼,尊重搬迁户的人情往来和风俗习惯。
站在九阡镇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内,一座座高楼林立眼前,宽阔的水泥路穿插其间,成排的绿化树伫立在道路两旁,宽广的操场、种类齐全的健身器材……仿若城市里的居民小区。九阡镇安置点位于九阡镇政府驻地,于2016年1月启动建设,总计划安置1339户5684人,现已安置693户3035人。
“政府一喊搬迁,我们收拾好东西就搬家,一寨子的人全部搬来了。”三都自治县原扬拱乡兰董村村民韦胜才介绍,他一家5口人分到了面积102平方米的安置房,屋内崭新的家具、电器一应俱全。问及未来的打算,韦胜才乐呵呵地说:“想和乡亲们一起努力多挣钱,在这里过上更好的日子。”
在九阡镇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邻居都是乡里乡亲,看到的都是熟悉的面孔、听到的都是亲切的乡音,大家一同携手,在新居安居乐业,开创新的生活。
后续保障筑起幸福“堡垒”
开展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引进企业,吸纳贫困群众就业;组织招聘会,将就业岗位送到搬迁群众家门口……三都自治县多举措齐头并进,搭建起贫困群众的致富桥梁,点燃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希望。
“嗡、嗡、嗡……”寻声走进位于三都大河镇创业就业园区内的黔南新力鞋业有限公司,100多台制鞋机器整齐排列,50多个工人正坐在机器前忙着裁剪、缝合、上拉链……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三都水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2018年度县城安置点分房入住仪式上,群众喜领“金钥匙”。(三都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为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大河镇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的后方配套建设了创业就业园区,大力引进企业入驻,并与企业签订搬迁贫困户优先就业合同,实现群众搬迁与就业同步进行。目前园区已有黔南盛世家纺、黔南新力鞋业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入驻,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近200个。
“一搬新家,政府就介绍我们来这里上班了,还有免费培训,现在一个月的工资有3000元左右。”搬迁群众韦乔秀一边在制鞋车间忙碌,一边乐呵呵地说。
“搬迁就业同进行,百姓喜居亦乐业。”三都始终把解决移民群众就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搬迁群众就业意愿,目前已转移就业1594户2683人(其中县内就业466户891人,县外转移就业1128户1792人)、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10人、就业推荐1931人,基本上实现搬迁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在保障就业的同时,三都还充分调动民政、医疗、教育等多个职能部门鼎力协作,合力做好搬迁群众就学、就医、生活补贴等后续保障工作。现已实现搬迁子女转移就学率100%,为搬迁困难贫困户代缴新农合医保5148人,对建档立卡搬迁对象发放临时生活救助6211人,办理搬迁群众农村低保转为城市低保372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618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打造景点拓宽致富门路
花红柳绿的四月天,走进三都中和镇雪花湖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内,阵阵春风扑面而来,宽阔的雪花湖水光潋滟、波浪层层,一栋栋安置房围绕在湖岸,一条条柏油马路四通八达,砖砌的人行道宽大整洁,两边栽种着各类景观树,迎着春风,或鲜花满枝,或绿叶葱茏,一幅“春色满园关不住”的美丽画卷跃然眼前。
站在安置点内,水族民族文化风情扑面而来,刻有水书文字的指路牌,带有水书文字的路灯,还有房屋外墙上随处可见的马尾绣图案……无不展现出水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018年7月,杨胜开一家搬迁到中和镇雪花湖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两个小孩在不远处的镇上读书,杨胜开在附近打零工,以前在家相夫教子的妻子也收获一份“自由职业”——绣马尾绣。
“做好了就拿到楼下的马尾绣专卖店,收入还可以。”杨胜开的妻子陆婷花一边绣着马尾绣一边说,对于现在的生活,她心满意足。
中和镇是水族群众聚居地,总人口为81083人,水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享有“中国赛马之乡”“水族马尾绣艺术品之乡”等荣誉称号。近年来,中和镇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开发旅游资源、打造扶贫产业相融合,以移民安置点为中心,集中打造集“产、展、销、体、游”为一体的金凤凰马尾绣非物质文化园,将移民安置点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旅游景区,预计可吸纳就业1500人,不断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自主“造血”能力,进一步带动农商旅一体化融合发展。
“等我们这里开放了,来游玩的人多了,我就用一楼的门面做点小生意,挣更多的钱。”杨胜开憧憬着未来,满心欢喜。
据了解,雪花湖移民安置点项目总投资3.84亿元,规划土地面积约6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安置点为2017年度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住房83栋586套,二期建设住房66栋760套,全部为步梯房。建筑结构采取居商分离建设模式,共有门面674个,为搬迁群众搭建自主创业平台。截至目前,安置点已完成搬迁任务1217户5832人(其中低保户209户750人、已脱贫户879户4264人、未脱贫户338户1568人),帮助无数个“杨胜开”搬出了“穷山窝”,住进了旅游景区,迈向新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