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苗族村寨的精神坐标

2019-07-23李思瑾

当代贵州 2019年21期
关键词:绣娘村规民约猫猫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李思瑾

蜿蜒河流,层层梯田,古老松林,成群木楼,这是一个有田园乡愁的村寨;老人散步,青年劳作,稚童嬉戏,鸡犬相闻,这是一个幸福的村寨。雷山猫猫河村,这里的古朴韵味令人着迷。

5月10日,记者来到坐落于雷山县丹江镇猫猫河谷半坡上的苗寨,夜雨过后,晨雾一簇浓,一簇淡,把山顶松林深深浅浅的绿晕染到天空。有白色的鸟群散落在树梢,它们不时扇动翅膀,在林间或天际飞翔,就像茫茫大海上的白帆。

半山腰,是高低错落、相依相偎的吊脚楼群。走进一户人家,宽敞明亮,室内刚翻修不久,空气中萦绕着淡淡的杉木香。房屋主人杨胜敏一边倚在窗边的“美人靠”上绣花,一边和记者闲聊:“从小就会一些简单的刺绣,现在绣的这种针法比较复杂,是我嫁到这个村子才学的。”

从侧门出去是块平地,栅栏外有一小方水田,稻谷青青。“丈夫在附近务工赚钱,我在家带孩子、刺绣。谷子种了自己吃,也送亲朋好友。”杨胜敏笑着说,在猫猫河村过日子,挺好。

蜿蜒河流,层层梯田,古老松林,成群木楼,这是一个有田园乡愁的村寨;老人散步,青年劳作,稚童嬉戏,鸡犬相闻,这是一个幸福的村寨。

中国传统村落、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民族文明卫生示范村……记者在猫猫河村,看到了这些“国字号”荣誉的背后,一个少数民族村寨的魅力。

保护生态的民约

猫猫河村村民们都将山顶上那片古松林视为珍宝。

“我负责看护2000多亩林地,其中包括70多棵古松树,树龄最大的松树有上千年,两人都不能合抱。看护它们,就像看护一群老人。”护林员余亮龙每天都要去巡山,查看是否有火灾隐患和病虫害危险。

在出村上山必经之路口,一块青石碑树立,名为“山林管理碑”,落款为全体村民。立碑日期为2007年农历8月23日。碑上有对村寨古树、风景树、公山山林、自留山柴草等保护及处罚的九条规定。

余亮龙说,村里还为古树挂上“身份牌”,写明古树科属、保护级别等。

雨季过后,村民们在山中捡拾到的野生菌类,深受村外人欢迎。

猫猫河村的村规民约第二章也专设“田土山林管理”篇,对村寨树木及农户责任地承包地、自留山、责任山的山林保护进行管理规范,对违规砍树烧山进行处罚规定。

“上世纪70年代,我们村就有了村规民约。”猫猫河村村主任余青告诉记者,1997年、2015年分别修订了一次。2018年初,猫猫河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贵州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内容,再次修订出新的村规民约,涉及弘扬文明新风、田土山林管理、建房建设管理、社会治安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生态环境卫生等方面。

“130户人家,每户人家的代表都认可、签名后,我们再发布。”余青说,“不仅在村头寨口张贴,还分发给每个家庭。”

原汁原味的风貌

“新版村规民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新增了‘传统村落建筑保护委员会’。”余青告诉记者,村民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原有吊脚楼狭窄、破旧,不能满足其居住需求。

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的猫猫河村,如何在改善村民居住条件与保护传统建筑之间找到平衡点?

新村规民约第三章规定,凡是在传统村落保护区域内的建设和设施(包括新建、改扩建或拆旧建新),由建设个人或单位申请——小组三分之二村民签字——建保会审核——镇人民政府审核——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

“改建后的房屋也必须保持木质吊脚楼风格。”余青说,村民建房须遵守一户一宅(120平方米以内)的规定,房屋结构为木房,层数控制在3层以下,个别特殊情况不得超过4层,总高度不超过11.6米。屋面屋脊应为小青瓦,色调统一控制为传统灰褐色或原木色,保持少数民族建筑原有工艺特色,并与邻近房屋建筑风貌、高度相协调。

村民姜有英家老伴是村里出了名的木匠,近几年参与周边村镇危房改造,挣了不少钱。花了三年时间,他家在老屋基础上改建好了新房,三层小楼,每层100多平方米。推开雕花木门,站在阳台可俯瞰绿树环合的吊脚楼群,以及山下阡陌纵横的梯田。

“村里环境卫生好。”姜有英说,按照村里规定,他家改建房屋的时候施工材料都按照建保会制定地点堆放,也及时搞好清扫,不影响村里卫生。

除了村民对环境卫生的自觉维护,猫猫河村还设有专职保洁员。余志先担任保洁员已有6年多了,他每天7点半开始从寨门沿着主干道巡查,看到有垃圾统一收集处理。他还经常给村民们宣传不要乱丢乱扔、要及时清洁门前卫生,“每日巡查是必须的,下雨天、下雪天也去。大家投票选我,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要给乡亲们一个干净整洁的村子。”

载歌载舞的幸福

雷山县丹江镇猫猫河村,寨中房屋以苗族独具特色的吊脚楼形式修建。(雷山县丹江镇猫猫河村委会供图)

猫猫河村的另一“珍宝”是苗族刺绣中一种古老的技法——双针绕线绣。

“双针绕线绣需要两根针和两股线一起完成。起针时把第一股线盘成圈状,第一股线略粗于第二股线,再用第二股线从布的背面穿上来固定第一股线。整体讲究匀密、细致,排列整齐。”

绣娘李敏说,双针绕线绣针法本身复杂又耗时,前些年只有寨子里的老人们才会,传承断层曾经长达60—70年,险些失传。

201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猫猫河苗寨里开展“指尖上的幸福”项目,聘请村里的老手艺人,给年轻一代的绣娘传授双针绕线绣的技法,李敏学得很刻苦,成为绣娘中的佼佼者,现已是猫猫河众兴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刺绣部负责人。

为了把这门指尖上的手艺传承下去,李敏还把村寨中的孩子组织起来,开展苗绣课。猫猫河村也从2017年起开始,每年都在苗年期间举办一次“绣娘节”。

李敏告诉记者,绣娘们常在晚饭后相约,聚集在一户人家,晚风吹过堂屋,她们唱着歌,绣着花。“不用像以前一样,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打工。现在留在寨子里,和孩子们在一起,和姐妹们在一起,种地绣花,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绣娘们的技艺,不止刺绣。

妇委会主任朱茂丽组建起一支30人绣娘舞蹈队,绣娘们农忙务农,农闲排练。既排练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板凳舞等苗族传统舞蹈,也排练交谊舞、广场舞等现代舞蹈,还排练小品、相声等文艺节目。“去年10月,猫猫河村绣娘舞蹈队还参加了贵州省第二届电视广场舞大赛。”朱茂丽笑着说,“芦笙场就是我们练舞的场地,幸福的日子,应该载歌载舞。”

猜你喜欢

绣娘村规民约猫猫
一家三代绣娘,用百年风华传承乱针绣
钱晨霞:“江南绣娘”的“綵衣堂”创业之旅
莫让村规民约成墙纸
健全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形成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
村规民约助推乡村治理
绣娘
给猫猫一个温暖的家
对村规民约体系重构的思考
一样的家居 不一样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