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2019-07-23韦倩
文 / 图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韦倩
贵州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健康、教育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生存、发展和受保护的权利得到有力保障。数据显示,全省留守儿童数量从2015年的109.6万名减少到如今的52.4万名。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许多农村青壮年选择到城镇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只能把孩子留在家里,从而产生了许多留守儿童。
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的贵州,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曾经令人担忧。近几年来,经过多方努力,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健康、教育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生存、发展和受保护的权利得到有力保障。数据显示,全省留守儿童数量从2015年的109.6万名减少到如今的52.4万名。
精准关爱 学有所教
5月14日下午放学时分,罗甸县第四小学的校园里,学生们有的浇花、有的扫地、有的擦桌子。迎面走来的几个孩子,见到记者,纷纷把右手举过头顶,齐声问候:“老师好!”
罗甸四小有学生2233人,其中留守儿童1606人,1051人住校,生源覆盖全县所有乡镇,是一所典型的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学校。
为此,学校着力打造吃、住、学、乐都在学校的“四在”校园。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在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学校通过对学生仪容仪表、起床、就寝、就餐、上学放学路队、礼仪、勤俭节约等方面开展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贵州省州留守儿童示范学校、省级“四在学校”示范校等诸多荣誉称号。
在校园里走一圈,记者看到,学校不仅拥有足球场、篮球场、图书馆,还开设有“亲情聊天室”“心理咨询室”和“微笑小屋”;校内的一面墙上,安装有亲情电话;宽敞明亮的食堂里,全校学生可以享受免费的营养午餐;放学后,还能在学校的乡村少年宫学习琴棋书画。
“在学校读书很开心,有老师陪伴,想爸爸妈妈的时候还可以给他们打电话。”今年12岁的王正余家住罗甸县龙坪镇交广村,父母都在浙江打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清澈的眼眸,爽朗的笑容,整洁的校服,她的身上散发着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特有的活力。
实际上,在贵州,类似罗甸四小这样的学校还有很多。
2015年,贵州省教育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和《贵州省留守儿童教育精准关爱计划(2015—2020年)》,要求全面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全面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实现教育关爱全覆盖、结对帮扶全覆盖、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实施幸福校园、平安校园、自信自强、结对帮扶、亲情桥梁、全程资助六大精准关爱工程。
如今,贵州基本上每个乡(镇)都有1所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并配套建成1个标准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和学校少年宫。每所义务阶段学校都有至少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重点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
“童伴妈妈”倾情陪护
5月7日下午放学后,龙里县平山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学校旁边的“童伴之家”活动室,“童伴妈妈”郎文燕早已打扫好卫生,将一本本故事书有序地排列在桌上,等着孩子们的到来。
孩子们两三个成一组,琅琅书声此起彼伏。郎文燕坐在孩子们的中间,耐心地指导和帮助孩子们。遇到不认识的字,孩子们便呼唤“郎妈妈”。
而在龙山社区“童伴之家”门口,“童伴妈妈”彭兴秀充当“鸡妈妈”,张开双臂保护由一群小朋友组成的“鸡仔”,一个小男孩扮演老鹰。在彭兴秀的带领下,孩子们发出了银铃般的欢笑声。
“童伴妈妈”郎文燕(中)辅导孩子们读书。
和低年级的学生玩耍过后,彭兴秀又把高年级的孩子叫到活动室里,挨个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望。
类似的场景在龙里县的“童伴之家”是常态。
2017年1月,龙里启动“童伴妈妈”项目,在全县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10个村开设“童伴之家”,并各配备一名“童伴妈妈”,主要帮助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了解他们的需求,实施关爱保护服务。
2018年12月25日,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举办的儿童福利保障与儿童保护研讨会上,龙里获得“全国优秀‘童伴妈妈’项目县”称号。
从2015年开始,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贵州省民政厅,在贵州的100个村实施“童伴计划”,通过“一个人·一个家·一条纽带”的模式建立留守儿童监护网络,探索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保障的有效途径。4年来,不仅为留守儿童送去了大量物资,更是弥补了留守儿童心理上的缺失。
“情暖童心·圆爱工程”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街舞是一项时尚运动,似乎跳街舞的人大多出现在城市里。然而在贵州,农村留守儿童也可以学习街舞。
2018年5月10日,由共青团贵州省委、省文联、贵州街舞联盟联合举办的贵州街舞留守儿童陪伴计划在长顺县交麻乡交麻中心小学启动。
该计划通过街舞支教、援建街舞教室、爱心捐助等形式,在贵州长顺、兴仁、务川等11个县区市的乡村学校、移民社区对留守儿童开展服务。
贵州街舞留守儿童陪伴计划只是团省委实施“情暖童心·圆爱工程”的一部分。
每年,针对留守儿童,“情暖童心·圆爱工程”都有上百场活动专门为孩子们开展。
以“唤醒爱”“汇聚爱”“传递爱”“感恩爱”为宗旨,团省委引导、激励广大青年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来。
上学期间,各种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层出不穷,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们到贵州各个乡村,给孩子们带去温暖和希望。
暑假时间,为了增长留守儿童的见识,贵州举办“为了明天·青春同行益起来——雨露工程情商夏令营”“红领巾动感假日夏令营”“追寻中国梦——少年走军营军事夏令营”“‘自然之子’青少年成长营”等活动,每年都有几百名留守儿童参与其中。
此外,团省委携手华贵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展留守贫困初中生保险捐赠公益扶贫活动,每年为贵州11万名留守贫困初中生捐赠总价值33亿元的重大疾病保险。与省司法厅、省法学会协调配合,挂牌成立贵州省法律援助共青团贵州省委工作站,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法律援助。
截至2018年底,“情暖童心·圆爱工程”共筹集资金(物资)1.1亿元,精准结对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41840人,慰问留守儿童困境儿童92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