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对东突厥政策述论
2019-07-22陈虹池
【摘要】有隋一朝对待东突厥的政策都被概括为“远交近攻,离强合弱”。但具体到隋炀帝时代,在隋炀帝统治前中期,面对日益强大的东突厥,隋炀帝却并没有采取这个选项以削弱东突厥。这里隐含着隋炀帝的政治考量,也表现了隋炀帝在处理东突厥问题上的矛盾。但事实上,隋炀帝未能尽早地分裂、削弱东突厥实力不代表他放弃了传统的“远交近攻,离强合弱”政策,只是因为他准备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实施这一政策,但由于突发的远征高句丽事件而功亏一篑。
【关键词】隋炀帝;东突厥;远交近攻,离强合弱
【中图分类号】K241 【文献标识码】A
东突厥汗国是存在于隋唐之际的中国北方重要的游牧集团。如何界定东突厥汗国?多数学者如翁独健在《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就认为:“开皇三年(583),玷厥联合阿波、贪汗、地勤察等突厥西部势力进攻沙钵略可汗,并脱离其管辖。至此,突厥汗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也就是将583年突厥汗国的分裂当作是东突厥汗国出现的起点。也有学者如薛宗正认为,只有到了启民可汗成为突厥汗国的大可汗,东突厥汗国才最终出现。但无论哪种说法,到了隋炀帝时代,控制北方草原的正是启民可汗建立的东突厥汗国。所以,我们讨论隋炀帝时代的东突厥汗国符合对东突厥的普遍定义。在隋文帝时代,由于启民可汗实力弱小,隋王朝对东突厥的政策更多倾向于扶持。到了隋炀帝时代,由于东突厥实力的增长,限制的措施便逐渐多了起来。
以往对于隋朝对东突厥政策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隋文帝君臣如何应用“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手段分裂突厥汗国,并使东突厥最终臣服于隋朝,但对于隋炀帝时代对突厥政策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且以往的研究往往划分时期,在各个时期内分析隋对突厥的政策,并总结概括不同时期的特点。这样做容易忽视隋对突厥政策的连续性,尤其是“远交近攻,离强合弱”这一传统政策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或者也有一些研究考证各项具体措施,不利于对隋炀帝时期东突厥政策的整体把握。所以,本文试图从宏观的视角,审视隋炀帝时代对突厥政策的特点以及得失。
一、“远交近攻,离强合弱”在隋炀帝时代的实施情况
讨论隋代对东突厥的政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这一政策是无法回避的。①在隋文帝时代,正是在这一外交政策下,隋朝达成了离间突厥汗国的目标,突厥汗国分裂成东西突厥,同样在这一政策下,利用东突厥内部的矛盾,隋朝成功挑起了东突厥的内乱,趁机扶立启民可汗做了东突厥的大汗。所以不得不说,“远交近攻,离强合弱”这一政策在隋文帝时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不仅在隋文帝时代,在隋炀帝甚至之后的唐帝国时代,相关对外政策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远交近攻,离强合弱”这一政策的影响。正如陈凌所说:“不仅有隋一朝,甚至后来的大唐帝国,在应对周边力量的时候,都遵循了‘远交近攻,离强合弱这一外交策略。”具体到隋炀帝时代,就曾经利用这一政策在西域挑动铁勒进攻吐谷浑;在西突厥内部,煽动射匮可汗攻击处罗可汗;在朝鲜半岛试图利用百济和高句丽的矛盾,联合百济一起围攻高句丽等一系列史实。这些都说明,整个隋炀帝的时代,“远交近攻,离强合弱”这一外交政策始终是隋王朝周边外交的主要政策。
同样,在隋炀帝后期,面对日益强大的东突厥,隋炀帝想要故技重施,利用和亲的手段挑拨东突厥内部始毕可汗和他弟弟叱吉设之间的关系,进而分裂东突厥。但由于叱吉设不敢接受隋朝的诱惑,这一计划未能成行。东突厥经过隋文帝时代隋朝从军事政治到经济上的坚定支持,已经从当初启民可汗仅带领几百人投奔隋朝的弱小力量发展出巨大的实力。正如大业初年司朝谒者崔君肃所说的那样:“今启民举其部落,兵且百万”,“启民内附,先帝嘉之,赏赐极厚,故致兵强国富”。可见,早在隋炀帝初期,东突厥就已经颇具实力。所以问题在于,既然在隋炀帝初期,东突厥就已经有强大的实力,并给北方边境带来了压力,为什么隋炀帝君臣没有尽早施行“远交近攻,离强合弱”这一政策,利用和亲挑拨东突厥内部关系,削弱它的实力,反而等到东突厥实力已经强大到失控的时候,才想到使用这一传统方法?是否由此可以说,在隋炀帝统治前中期,在对待东突厥的政策上,一定程度放弃了传统的“远交近攻,离强合弱”政策?
二、隋炀帝对东突厥政策上的矛盾
要想弄清楚隋炀帝统治前中期隋朝为什么没有试图通过“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政策削弱东突厥,就要探究这一阶段隋炀帝对东突厥采取什么态度以及抱有什么目的。
隋炀帝对东突厥政策中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东突厥纳入自己的北部边疆安全体系。早在开皇十三年,隋文帝和长孙晟计划用和亲的手段挑拨东突厥內部关系的时候,他们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让染干,也就是后来的启民可汗南徙,“使敌雍闾,以为边捍”,利用染干,让他为隋朝保卫北部边疆,协助防御都蓝可汗的进攻。可见利用亲附突厥守边的想法由来已久。这是东突厥还未分裂的时候。等到东突厥内乱后,隋朝扶植的启民可汗成了东突厥的大可汗,东突厥的臣服本身就极大地缓解了隋朝北部边疆的安全压力。不仅如此,隋炀帝还利用东突厥强大的实力解决了一些北部边疆出现的安全问题,有效维护了隋朝整个北部边疆的安全。如大业三年,隋炀帝北巡经过东突厥的势力范围,会见启民可汗,就因为“碛北未静”而要求启民可汗“犹须征战”。通过漠南的启民可汗对付远在漠北的其他游牧部落。大业元年,契丹入抄营州,隋炀帝命令韦云起带领突厥军队前去讨伐契丹部落,启民可汗派遣了两万军队交由韦云起指挥,韦云起利用契丹对突厥的信任,大破契丹。这些都可以说是利用东突厥的实力和影响,稳定隋朝北部边疆安全的成功范例。正如王光照在《隋炀帝大业三年北巡突厥简论》中所说:“鉴于隋与东突厥有一个既存的宗藩关系,并及隋北边、西北各游牧军事势力存在一个‘连环牵制的格局,隋王朝权衡利害当难舍其借启民力量以构建北疆屏障的战略考虑……他(隋炀帝)的目的是实现对东突厥的有效羁控而将其纳入王朝北部防御体制的特殊成分。”也正是有协助隋朝维护北部边疆的目的在,隋炀帝才没有过早地采取削弱东突厥实力的手段。
其次,隋炀帝想通过东突厥实现对北方其他游牧民族的有效管理,进而实现隋朝在东亚的霸权。隋炀帝大业时期的东突厥堪称是东亚的霸主之一。《旧唐书》形容大业时期的东突厥:“其族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东突厥控制了从东北亚、北亚到中亚的广阔地域。所以,对于隋王朝来说,一旦控制了东突厥,就意味着间接控制了以上地区。事实上,在隋炀帝统治前中期,东突厥未反叛的时候,隋炀帝借助东突厥在北方草原的权威,已经实现了向北方游牧部落扩大影响力的目标。
大业三年,隋炀帝北巡到达了榆林,想要出塞陈兵耀武,同时召见启民可汗,然后一路向东前往涿郡。隋炀帝派遣长孙晟通知启民可汗早做準备。于是启民可汗“因召所部诸国,奚、霫、室韦等种落数十酋长咸萃。”因为隋炀帝要来东突厥的势力范围内巡视,所以,启民可汗就召集了自己管辖的各国以及各部酋长商量迎接隋炀帝的对策。可见,此时东突厥是能够控制广大北部地区的国家和游牧部落的。同时,西域东胡各君长都在东突厥的带领下向隋朝朝贡。“及大业三年,炀帝在榆林,突厥启民及西域、东胡君长,并来朝贡。”东突厥控制了北部的国家和部落,东突厥向隋朝臣服带来了其他国家和游牧部落向隋朝的臣服和朝贡,而这些部落选择跟随东突厥的前提就是东突厥足够强大。正如厉声在《隋唐征伐高句丽刍议》里所做出的判断:“隋朝通过启民可汗控制、治理北亚及东北亚,成为整个东亚的霸主、世界性的大帝国。”隋朝正是有利用东突厥管理广泛的游牧部落的这一目的,所以对于隋炀帝来说,一个稳定、强大同时又臣服于隋朝的东突厥更能适应隋炀帝控制北方、成为东亚霸主的战略,所以也就不能更早地削弱东突厥的实力。
尽管隋炀帝为了大战略而暂时不实行削弱东突厥的政策,但事实上,北方日益强大的东突厥,还是会给隋炀帝和他的大臣们带来巨大的压力。如段文振曾在大业初年指出:“窃见国家容受启民,资其兵食,假以地利。如臣愚计,窃又未安。何则?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臣学非博览,不能远见,且闻晋朝刘曜,梁代侯景,近事之验,众所共知。以臣量之,必为国患。”段文振在这里阐述了他对突厥的看法,可见他十分了解突厥的特点,并洞察了当时的局势。他还提出了具体防御东突厥的措施,可以说是未雨绸缪,但遗憾的是隋炀帝未采纳他的意见。文帝炀帝两朝的重臣高颎也曾经在隋炀帝时对东突厥可能带来的潜在威胁发出过警告:“此虏(启民可汗)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无论是段文振还是高颎都对东突厥逐渐强大表达了忧虑,可见来自北方的压力确实是隋炀帝时代人们不能忽视的主要问题。
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一方面,一个强大而稳定的东突厥有利于保持北方草原的稳定,有利于稳固北部边疆,甚至有利于实现隋炀帝称霸东亚的战略;而另一方面,一个强大的北方邻居迟早是一个安全隐患。
三、隋炀帝解决矛盾的办法
基于隋炀帝在对外战略上的宏大野心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突厥政策的矛盾,隋炀帝对东突厥采取了既扶持又试图加以限制的政策。扶持政策比如修建长城护卫东突厥。有隋一代修建长城主要有七段,其中有两段就是为了保卫东突厥而建。隋炀帝大业三年,“诏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据榆林,东至紫河。”大业四年:“秋,七月,辛巳,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自榆关而东”。按照王仲荦先生在《隋唐五代史》中对隋炀帝这两次修建长城的目的的判断:“是保护附塞突厥启民可汗,使他不受来自北方的侵袭。”可见,这是通过军事手段扶持启民可汗的东突厥。还有通过政治手段,通过抬升启民可汗的地位来扶持东突厥的政策。比如在大业三年隋炀帝北巡到达启民可汗牙帐的时候,就下诏“宜隆荣数,式优恒典。可赐路车、乘马、鼓吹、幡旗,赞拜不名,位在诸侯王上。”将启民可汗的礼遇放在了诸侯王之上,可谓尊崇备至,以此成功拉拢了东突厥和其他北狄部落,从而引导他们臣服。
至于限制措施,隋炀帝时代最能体现他“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狭殷周之制度,尚秦汉之规摹”的施政特点以及好大喜功的个人风格的是隋炀帝的北巡。大业三年北巡途中下达的《优启民可汗诏》明确表明了北巡的意图:“思播远猷,光融今绪,是以亲巡朔野,抚宁藩服。”通过北巡展现隋朝光辉文明,以此来震慑北方各游牧民族,使他们臣服。而这正符合吴玉贵先生对隋炀帝对待周边民族及其政权态度的判断:“他(隋炀帝)相信内地先进的文物制度的示范和影响作用。”《元和郡县志》则更露骨地提出:“炀帝北巡,陈兵塞表,以威北狄。”表明隋炀帝意图用军事震慑北狄,来保证他们的臣服。这“充分表明他军事威慑构建基础以收取全边之效的边疆策略思想。”无论是拉拢还是震慑,这一刚一柔的两种措施都在客观上达到了使东突厥以及其他北狄部落臣服的预期目标。
这些对东突厥扶持同时加以限制的措施虽然使东突厥臣服并稳定了北方边境,但其实并没有实质削弱东突厥的实力,后来东突厥再次叛乱,并给中原带来巨大危害的历史证明,隋炀帝这一扶持加限制的措施失败了。当隋炀帝意识到应该用离强合弱的办法削弱已经控弦百万的东突厥的时候发现已经晚了,这个时候的东突厥内部并没有可以实施这一政策的内在矛盾。之后,隋朝君臣认为是东突厥中的重要谋臣史蜀胡悉为始毕可汗出谋划策,于是就用愚蠢的计策杀掉了史蜀胡悉,识破了这一计谋的始毕可汗从此不再朝贡。杀掉东突厥大臣的办法证明了隋朝对东突厥的强大无计可施了。而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雁门之围,东突厥与隋朝的彻底决裂。
四、更大范围内的“离强合弱,远交近攻”
既然隋炀帝时代对待东突厥主要是扶持并限制的政策,而最后一次使用“离强合弱,远交近攻”也失败了,并直接引发了东突厥的叛乱,那我们是否可以说隋炀帝时代对东突厥的政策溢出了对待东突厥的传统方针“离强合弱,远交近攻”?甚至暂时抛弃了这一政策?如果仅看隋与东突厥汗国之间的关系变化很难看到“离强合弱,远交近攻”这一政策在隋炀帝时代发挥了什么作用,但如果我们从东西突厥和隋朝三者的关系来看,可能会发现隋炀帝在这一政策指导下规划的远大宏图。
自从东西突厥彻底分裂之后,双方就曾经长期敌对。大业初年,隋炀帝曾经派遣司朝谒者崔君肃带着诏书安抚西突厥。当时处罗可汗是西突厥的大汗。崔君肃有意在交聘场合的言辞中打压处罗可汗,就借东突厥来向处罗可汗施压。他说:“今启民举其部落,兵且百万,入臣天子,甚有丹诚者,何也?但以切恨可汗而不能独制,故卑事天子以借汉兵,连二大国,欲灭可汗耳。百官兆庶咸请许之,天子弗违,师出有日矣。”本来隋朝要借东突厥启民可汗来压制西突厥,却说成启民可汗准备借助隋朝的力量来进攻西突厥。隋朝利用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并将自己安置在了一个似乎更加公平的位置上。并且崔君肃进一步表明,如果西突厥想抵御来自东突厥的压力,只有臣服于隋朝。这样做就使突厥汗國东西两部的矛盾更加深化,从而双方都只能投向隋朝。而到这也就表现出了“离强”这一政策的特征。
但即使这样,处罗可汗也并没有完全臣服隋朝。大业六年,隋炀帝西巡,派遣侍御史韦节去召见处罗可汗,命令他在大斗拔谷相会。但是西突厥的贵族不答应这次会面,因此处罗可汗用其他原因辞谢了使者,拒绝了这次会面。隋炀帝很生气,不知道怎样处理处罗可汗的不臣行为。裴矩在旁出谋划策,利用射匮可汗请求和亲这个机会,故技重施,成功拉拢了射匮可汗。于是射匮可汗进攻处罗可汗,处罗可汗大败,辗转投奔了隋朝,并得到了隋朝的丰厚封赏。由此看来,裴矩策划的推翻处罗可汗的计划,就是长孙晟策划推翻都蓝可汗、拥立启民可汗的翻版。而且更重要的是,隋炀帝还打算“复其(处罗可汗)故地”,但是因为“辽东之役”,牵制住了隋炀帝的精力而没来得及成行。到这里隋炀帝想通过处罗可汗控制西突厥的意图呼之欲出。隋炀帝想通过扶立一个完全臣服隋朝的西突厥可汗来控制西突厥,同时利用东西突厥的矛盾彻底分裂突厥汗国,削弱突厥汗国的总体实力。正因为东西突厥的对立,所以东西突厥不得不都投向隋朝以寻求支持,或者通过联合隋朝获得相对优势。而这一切,似乎和当年北周、北齐与突厥的关系如出一辙,但现在形势正好发生了逆转。隋炀帝存在一种利用东西突厥的对立相互牵制而自己从中渔利的意图和趋势。只不过隋炀帝没等到扶立处罗可汗成为西突厥大汗,便因为突发的征伐高句丽而陷入了泥沼,而这个更大范围内的“离强合弱,远交近攻”战略也最终功亏一篑。
所以,实际上在对付东突厥汗国的政策方面,隋炀帝君臣始终没有放弃“离强合弱,远交近攻”这一传统政策。和隋炀帝时代主要推行的对东突厥既扶持又限制的政策相比,“离强合弱,远交近攻”这一政策的生命力更加长久,而既扶持又限制的政策施行时间相对短暂,且效果相对有限。
五、结论
有隋一代,在处理与周边民族,尤其是与靠近北部边疆的民族关系的时候,主要采取的政策就是“远交近攻,离强合弱”。到了隋炀帝大业时代,面对北方日渐强大的东突厥,隋炀帝一开始并没有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这一政策去试图造成东突厥内部的分裂进而削弱东突厥的实力。原因在于:首先,他想要通过东突厥稳定自己的北部边疆,或者说由于东突厥的臣服,本身就解决了北部边疆的危机,这也是隋朝对东突厥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其次,想要利用东突厥的影响间接统治北方游牧民族,以实现隋朝成为东亚霸主的目标。所以,一个强大而稳定的东突厥符合隋炀帝的设想和目的。
但毕竟东突厥强大起来就会对隋朝的北部边疆带来压力。于是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一方面强大的东突厥有利于实现隋炀帝的宏图伟业,另一方面也会带来边疆危机。所以隋炀帝采取了既扶持又限制的方法,一方面用物质与地位加以拉拢,另一方面用强大的武力与无与伦比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加以震慑,试图迫使东突厥以及其他北狄臣服。隋炀帝这一方法暂时实现了对东突厥的征服,在东突厥启民可汗时代,东突厥与隋朝的关系保持稳定。
虽然隋炀帝试图通过既扶持又限制的方式使东突厥臣服,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远交近攻,离强合弱”这一对待东突厥的传统政策。隋炀帝试图通过扶持隋朝在西突厥的代理人,完全控制西突厥,进而加深东西突厥的矛盾并造成对立,而隋朝坐收渔翁之利。只不过这一计划未能完成,就因为突发的远征高句丽事件而功亏一篑。
所以,隋炀帝时代对东突厥始终没有远离“远交近攻,离强合弱”这一传统政策,与此相比,隋炀帝的既扶持又限制的政策则显示出了暂时性和有限性。
注释:
①这一政策是由长孙晟系统提出的。原话是:“今宜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1331.)
参考文献:
[1]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薛宗正.突厥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陈凌.草原狼纛:突厥汗国的历史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4]魏征,令狐德棻.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5]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点校: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6]王光照.隋炀帝大业三年北巡突厥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0(1):70.
[7]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厉声.隋唐征高句丽刍议[J].东北史地,2004(2):7.
[9]李鸿宾.隋朝的北部防务与长城问题[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4):44.
[10]王仲荦.隋唐五代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1]吴玉贵.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2]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作者简介:陈虹池(1997-),男,吉林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