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专业”背景下地方高校曲艺学科的建设与教育实践
2019-07-22李林许媛媛
李林 许 媛 媛
菏泽古称曹州,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河南、安徽三省接壤,是鲁苏豫皖的四省交界处。菏泽历史文化底蕴丰厚,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众多,民间曲艺音乐更是丰富多彩。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在“弘扬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民间艺术瑰宝”等重要教育理念指导下,确立了以菏泽民间曲艺音乐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目标 ①。
一、依托独特的地域资源优势进行曲艺学科建设
2004年,我校率先选取了“琴筝清曲” ②中的山东琴书进入大学课堂,把它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成为音乐专业特色课程。特色课程的开设,让山东琴书响彻大学校园,不仅有效保护传承了优秀民间音乐文化遗产,而且极大促进了曲艺音乐的教学与研究,开辟了曲艺音乐教育传承与创新的新模式,并逐步构建起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高校课程。
菏泽学院重视发挥菏泽独特的地方优势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组织教师、学生对传统地方剧种、曲种进行了深入普查、挖掘、整理和理论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2008年学院被山东省文化厅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为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菏泽学院先后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地方戏曲口述史研究中心与山东琴书传习所。除了利用校内平台资源,也积极与菏泽市戏曲研究院、菏泽市群众艺术馆、菏泽市曲艺家协会展开合作,搭建校外实践平台。自“曲艺音乐进课堂”活动开展以来,学院每年组织师生参加国家、省、市、学校主办的大型演出活动及非遗项目展演,菏泽丰富的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成为在校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有力保证。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积极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5]133号)以及《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专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鲁教高字[2005]8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专业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菏泽学院于2006年12月发布《关于开展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2015年又将菏泽弦索乐、山东古筝乐引入特色学科建设。
我们在教学上做了大胆的突破与创新,构建了“一条主线”“三个原则”“三个环节”“一个工程”的“1331”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条主线”:即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三个原则”:一是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二是坚持协同创新、校地合作,实现育人文化资源共享;三是坚持育人主体的认识、体验、接受与实践于一体的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三个环节”: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外训练,三是社会实践;“一个工程”即搭建艺术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工程。
在教学中,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原则,学院围绕学生的理解、掌握、思考、实践、创新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讨式”“案例式”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将实践环节贯穿于各门课程教学全过程,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地方曲艺特色教材,开设地方戏曲选修课程。使学生感性地接触和认识本地曲艺文化,推动学生形成保护、传承的观念和意识;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化实践外,还将每周四作为实践教学日,每学期第八周定为艺术实践周,集中强化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学业评价模式,探索对学生综合素养更全面、更客观的考核机制,并将技能考试搬上舞台,考演结合,推进考核内容的“多样化”“全面化”“综合化”、考试考核的“动态化”和考核成绩结构的“多元化”。通过贯彻实施“1331”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理论,学院有效地将人才培养、艺术精品研发、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服务融于一体。
二、依托名家荟萃的地方师资优势进行曲艺学科建设
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原有专业教师大多从事音乐学与舞蹈学教学,曲艺师资相对紧缺。因此,学院特别聘请了地方专业院团演奏家、民间老艺人,国家级与省级非遗传承人来校授课,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把他们的唱奏专长、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琴筝清曲”这项传统优秀非遗项目薪火相传、后继有人。这种“活态传承”的方式不仅丰富了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内容,在培养目标、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路径等方面走出了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新路,还为相关理论研究与科研创新开辟了一片天地。
曲艺学科教育还聘请了在国内音乐界享有崇高声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古筝艺术(山东古筝乐)代表性传承人,著名的民族器乐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国家一级演奏员赵登山为我校客座教授,赵先生心系家乡,为我校曲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虽年事已高仍亲力亲为对学生进行具体演奏指导,在赵先生的关心指导下,我校鲁筝艺术博物馆正在积极筹备与建设中;学院还邀请沈阳音乐学院青年古筝演奏家张郎华老师定期到校指导;国家级山东琴书非遗传承人、表演艺术家王振刚老师主要负责唱腔和坠胡教学,他自幼随民间艺人史思端学习山东琴书,在国家、省、市级诸多曲艺赛事获大奖,曾参加《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东卷》的普查和编撰工作;山东琴书省级传承人胡化山老师主要负责软弓胡、雷琴教学,胡老师于2016年获“金胡琴奖”胡琴小型作品展演优秀作品奖、优秀演奏奖和最佳原生态奖,艺术造诣深厚;省级传承人毕美老师、山东琴书表演艺术家李巧莲和李守法老师负责唱腔、扬琴教学,国家一级作曲苏本栋老师承担了琴书曲目创编、乐队排练等课程,这些专家老师们亲自授课,不计报酬,为我校曲艺学科的建设、为琴筝清曲在菏泽学院的人才培养和教育传承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给学生打下了扎实的曲艺理论及技能功底。
三、依托完善的曲艺学科建设规划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抓好课程教学
琴筝清曲特色教学现开设有山东琴书、菏泽弦索乐、山东古筝乐三门课程,专业学生主要从音乐表演专业的中国乐器演奏方向的学生中挑选。目前学院正准备面向全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选修课,并将实行学分化管理,每门课程将设置36个学时、2学分。将分课程制订课程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成绩考核办法,音乐专业本科生可以列为专业选修课,民乐专业学生设為必修课。2019年,首届戏曲表演专业专科正在单独招生,以后会逐步将菏泽优秀剧种如大弦子戏、两夹弦、山东梆子纳入课程教学体系,打造更加完善的戏曲曲艺学科。
通过相关曲艺课程的教学,学生从宏观上对琴筝清曲音乐艺术具有了基本的认识,他们了解了菏泽琴筝清曲地方音乐的独特魅力,培养起了热爱民间艺术的感情和审美能力。
(二)重视社团建设
社团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曲艺艺术传承普及的一个重要建设内容。以曲艺社团为阵地,针对全体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5年6月11日,学院山东琴书传习所揭牌并一直在进行相关传承工作。下一步,在已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学院还将成立校级山东派筝乐传习所与菏泽弦索乐传习所。面向全校学生和各个二级学院,根据学生报名情况,我们争取在每个二级学院成立1-2个兴趣小组,大力开展相关专业技能学习、专家讲座、相关演出活动,通过理论培训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学分为重要衡量标准,提高曲艺社团在学分制教学体系下的地位和作用,保障公共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还在探索开设曲艺社团学分制班级的可能性,即通过学分制社团开展琴筝清曲相关课程,每个学分制社团对应开设一门课程,鼓励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参加社团学习和课程实践活动,通过考核获取学分。将成绩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范畴,将促使学生积极参加艺术活动,提高他们传承优秀曲艺音乐文化的积极性。
学院通过构建学校曲艺社团课程体系、曲艺社团实践体系,完善曲艺艺术类社团建设与管理体系,通过艺术竞赛、艺术活动、艺术实践三个载体,充分发挥了曲艺社团在推动学校公共艺术教育、传承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作用,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打造了特色鲜明的高校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学校每年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民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来校讲学,努力营造浓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学校每年举办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各类校园艺术活动、各类文艺演出活动,曲艺社团均可参与,不仅会加强传承项目的推介与传播,还极大改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
(三)加强展示交流
目前,结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我校曲艺学科挖掘整理、传承恢复了一大批优秀传统曲目和经典唱段,多次在全国艺术展演和音乐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我校琴筝清曲师生在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全国民族器乐展演,全国大运河流域曲艺邀请赛,第六届北京传统音乐节,第二届中国传统筝樂艺术节,全国首届民间俗曲展演暨专家研讨会等活动中屡获大奖,我校曲艺学科教师在中国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举办了多次琴筝清曲专场音乐会;2010年赴台湾艺术大学交流山东琴书,2017年在台湾艺术大学、大同大学、世新大学举办了三场“琴筝清曲专场音乐会”。今后,我校与其他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活动会更加频繁,形成一种常态化模式。
通过加强对外交流来汲取国内外同行教学科研的宝贵经验,可以促进学科更好地发展,提升整体教学水平。我校坚持聘请国内知名民乐演奏专家、非遗传承人担任特聘教授和兼职教授,以学术报告、座谈会等形式指导科学研究工作,活跃科研氛围。鼓励与支持骨干教师外出参加专业学术会议,使学术交流层次和频次显著提高,进而有力推动曲艺学科的教学与科研进步。
四、依托曲艺学科建设促进与带动地方文化发展
(一)积极实施服务地方文化发展计划
实施服务地方计划,能够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加速教学科研成果在社会的推广度,形成大学资源、教育优势与社会推广的良性循坏,还为学科提供了新的服务领域和空间。菏泽丰厚绵长的文化传统,色彩斑澜的音乐文化风貌,为我们服务地方,零距离与地方音乐互动提供了独特的有利条件。
(二)学科建设与社会需要对接,教学实践与文化传承贯通
1.我校曲艺学科师生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各种艺术活动,充分发挥曲艺艺术实践性强的特点,努力使专业教学、专业实践与地方的需求相结合。例如:多次参加中国菏泽艺术节的开幕式并演出山东琴书、弦索乐、筝乐经典剧目,参加中国第十届艺术节汇演等;我们的山东琴书教学实践剧目积极参与地方文艺演出和文化下乡活动,并积极为当地中小学培训山东琴书师资,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当地教育部门的一致好评。
2.到民族民间音乐资源集中的地区或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开拓第二课堂。这样使师生直接接触到鲜活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田野考察能力,锻炼实践能力,延续、创新民族民间音乐。
3.对现存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扫描。通过对现存的音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全面收集有关图片、音像,保留了大量山东琴书的宝贵资料。
五、依托科研创新与艺术实践促进学科发展
(一)科研方面
开展“曲艺音乐进课堂”活动以来,作为“琴筝清曲”的主要实施单位,音乐与舞蹈学院在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四项、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二十余项;出版专著六部,在《中国音乐学》《人民音乐》等核心期刊及相关专业期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三十余篇;2013年9月《山东琴书的教育传承与创新模式研究》获得省政府颁发的山东省首届文化创新奖,2018年2月《山东琴书人才培养在地方高校特色课程建设中的实践与创新》获山东省第八届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8年6月被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十三五”重点学科(山东琴书传承研究),2018年7月被省教育厅授予山东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琴筝清曲)。
(二)艺术实践方面
近年来,我校琴筝清曲师生积极参加各类曲艺展演展示,收获颇丰。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展演中的优秀演奏奖、文化部群星奖优秀演出奖、全国首届民间俗曲展演暨专家研讨会特别奖、首届大运河流域地方曲艺学术邀请赛金奖等荣誉以及《送金匾》《亲上亲》《一只咸菜罐》《新村新事》《喜事多多》等作品的脱颖而出,是学院教学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广大师生以传统为根基,不断锐意进取的成果。
通过多年的曲艺学科建设与教育、社会实践,菏泽学院初步达到了培养曲艺创新人才的预期目标,构建起适应地域文化特点的育人机制。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努力,在提升自身各项能力的基础上,持续推动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为地域文化建设,中华曲艺事业的全面发展贡献心力。
注释:
①依托平台项目: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琴筝清曲);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十三五”重点学科(山东琴书传承研究)。
②据艺人世代相传和有关资料证明,在明代嘉靖年间,菏泽郓城、鄄城一带的文人、士绅编写曲词,演唱诸宫调以自娱自乐,因在伴奏中使用古琴、古筝,遂称之为“琴筝清曲”。“琴筝清曲”是在明清时期流行于菏泽地区的艺术形式。它是在宋元诸宫调的基础上,融合了古琴、古筝艺术而形成。琴筝清曲分为演唱和演奏两部分,分别以山东琴书、山东古筝乐、菏泽弦索乐的形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文献:
[1] 康尔:《通识教育期盼加快曲艺学的教材建设、学科建设》,载于《曲艺》2015年第3期。
[2] 鲍震培:《把曲艺教育纳入大学素质教育课程》,载于《中国艺术报》2016年7月8日第11版。
(责任编辑/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