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9-07-22曹增勇
曹增勇
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这个阶段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发散思维是数学素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应当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目前教师对学生能力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因此在日后的教学中,教师更应当将新颖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方案的设计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个人能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特点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都会依照课本内容和顺序进行讲解,这种完全按照编者思路去教学的方式符合学生常规的思考习惯,并且教师在讲解时也会很顺利,但这在另一方面却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范围。学生依照课本思路学习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但是教师更应考虑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由于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枯燥和抽象的学科,而且学生在小学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更应当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讲授课本知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学生经常不能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对一件事情是否认真、是否决定去做更多是来自自身的兴趣爱好,因此教师不能固守传统教学理念,而是转变教学观念,多为学生设计有趣的教学方法,迎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思维得到解放,在拓展思路的同时,使发散思维得到培养和提升。
二、通过提问和互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在教学中起主体地位,教师起指导作用。这一教学思想是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进行发散思维的关键,同时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内容。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更多的是起主导作用,特别是对于数学这类知识抽象、内容较多的学科,但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更重要的还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进行思考和探索。例如教师在教学“面积”知识时,可以在课堂导入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学生通过教师在导入阶段所给的提示,就能有方向地思考问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可以举出学生熟悉的例子或过去学过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联系和猜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通过教师的引导,一步步自己探索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在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也能让他们在自己逐步找寻答案的过程中对数学产生更多的兴趣。同时,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成就感,逐渐建立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的兴趣。
三、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建立适宜的教学环境
发散思维的培养不仅要求教师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还应当为学生设立一个适宜教学的课堂氛围。其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在课堂上敢于畅所欲言、发表个人观点都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該在教学初期就为学生留下一个良好印象,让他们敢于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分享。教师还应当为学生打造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让他们在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也应给予适当反馈,当学生有一个新奇的点子或发现时,教师都应鼓励和表扬,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而对于学生思想上的偏差以及其他一些小错误,教师也不应当过分苛责,而是尽可能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改正错误。这种自由的授课环境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为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提供帮助。
四、构建框架,体验知识的内在联系
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的学科,学生在真正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之后,后续的教学内容也会逐渐变得简单自然。但是一些学生虽然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仍然觉得学起来比较困难,这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形成知识架构,没有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此,教师应当让学生在课后及时回顾之前的内容,同时在上课时讲到相关知识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起着主要作用,这样可以使他们基础知识更加牢固,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注重知识的相关性,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教师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的指导和授课方式对学生学习和思维养成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并不断培养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