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李坝金矿床矿化富集规律及找矿标志研究
2019-07-22刘银太
刘银太
(甘肃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天水矿产勘查院,甘肃 天水 741024)
1 矿区地质概况
李坝金矿床位于礼-岷金矿带东部,矿区出露为中泥盆统李坝群(D2lb)第二层(D2lb2),由一套浅变质的细碎屑岩组成,分为三个亚层,该三亚层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类似,仅部分主要矿物含量有差异。断裂有北西向、北北西向、近东西向三组断裂,多切层产出,控制着矿区矿体的产出。
2 矿化富集规律
2.1 成矿规律
据《甘肃李坝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2000,黄杰、王建业、韦龙明)所述,李坝金矿有其独特的成矿规律:
(1)地层无控矿专属性,但金矿化对容矿岩石岩性有较强的选择性,最有利的是粉砂质板岩、板岩,较纯的变质粉(细)砂岩、结晶灰岩矿化差。
(2)中川岩体周围热变质晕带控制金矿带、金矿床分布,围绕岩体从近到远形成Ⅲ红柱石堇青石带—Ⅱ黑云母带—Ⅰ绿泥石绢云母带的变质分带,金矿化集中于Ⅱ带,少数矿(化)点分布于Ⅲ带。金矿化与岩浆型铀矿有密切空间联系,部分相伴生(图1)。金矿化与岩体派生的中酸性岩脉空间密切伴生,多同位产出,岩脉发育地段一般是金矿化集中地段,未蚀变岩脉金含量多lt;0.2×10-6,但当其蚀变强烈,有较多黄铁矿(毒砂)矿化时,金也有明显的富集。
(3)断裂构造是金成矿定位的主要因素,矿化严格受断裂控制,矿体产状与其控矿断裂基本一致。主干构造F1断裂及南西侧次级断裂构成导矿和容矿构造体系,在平行小断裂密集分布地段、NW向与NWW向断裂交汇处、断裂产状变化部位矿体增厚变富。
(4)金矿化富集与Fe2O3、K2O含量明显正相关,与FeO、Na2O含量明显负相关,围岩与矿体Fe2O3/FeO、K2O/Na2O比值差异明显,围岩Fe2O3/FeO、K2O/Na2O比 值 分 别 为0.18~0.67和3.07~5.97;而 矿 体 分 别 为4.67~9.31和23.5~31.1。从围岩—近矿蚀变围岩-矿体,Ag0.07~0.36~0.82,As30~942~1283,Sb0.7~16~21,(单位为10-6)。
图1 中川岩体接触变质分带及矿产分布
(5)含金贱金属硫化物黄铁矿(Au4.2×10-6~7.8×10-6)富 As(0.94%~4.2%)、Sb(250×10-6~450×10-6)、T(1400×10-6~3600×10-6)、W(50×10-6~78×10-6)和REE(105×10-6),其金含量与Pb、Zn正相关,Co/Nilt;1,S/Se3万~6万 ;毒砂(Au24×10-6~33×10-6)、富S(21.5%~26.8%)、Sb(300×10-6~4000×10-6)。
2.2 矿化富集规律
(1)含矿断裂(赋矿+矿化)的特征元素组合为:Au、Ag、As、Sb、Pb;非矿断裂的特征元素组合为 :Cr、Mn、Ti、V。
(2)矿化在区域深大断裂中较贫,而在其旁侧的次级断裂中较为富集。矿化在断裂交汇部位较为富集,如主断裂与次级断裂的交汇部位,两组不同走向次级断裂相交部位。
3 找矿标志
断裂破碎带:矿化严格受断裂控制,矿体产状与其控矿断裂基本一致。
地球化学异常标志:从围岩—近矿蚀变围岩—矿体,Ag0.07~0.36~0.82,As30~942~1283,Sb0.7~16~21,(单位为10-6)。金矿化与Ag、As、Sb(Pb)呈较明显的正相关,后者具有良好的成矿指示性。
岩层中的热液蚀变带:矿化发育于蚀变带中,在空间上与蚀变带基本吻合,矿化程度的高低与蚀变的强弱呈正相关。与矿化关系最为密切的蚀变为:微细浸染状黄铁矿化、致密块状绢云母化、浸染状硅化。
岩脉:岩脉发育地段一般是金矿化集中地段,当其蚀变强烈,有较多黄铁矿(毒砂)矿化时,金有明显的富集。
地表氧化的褐铁矿带:金矿化富集与Fe2O3、K2O含量明显正相关,因此,地表褐铁矿化及黄钾铁矾也是直接的找矿标志。
4 结语
综上分析,李坝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对地层、岩性无选择性偏好,地层、岩性对成矿无控制作用;矿体与断裂构造关系非常密切,次级断裂、断裂交汇部位是金的主要富集成矿部位;金的成矿与岩浆活动有着特定的依存关系。断裂破碎带、热液蚀变带、地球化学异常、地表褐铁矿化带等均是指导找矿的有利标志。研究和掌握了以上成矿规律、矿化富集规律和找矿标志,对指导今后在李坝地区的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