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北京话》】
2019-07-22
【第九十四辑】94『热词』是为抓眼球
《北京话》作者刘一达
网络是一个实用空间,又是一个虚拟世界,说起来这也算不上有多么神秘。但网络的所有信息都是通过语言传播的,所以在这个玄妙的空间,要想吸引网民的眼球,就要制造热词。网络的热词是怎么造出来的呢?
1.是利用熟语、成语的谐音,制造出一些新词儿,以满足网民的猎奇心,比如“神马都是浮云”,是“什么都是浮云”的翻版,把“什么”变身“神马”,自然就吸引眼球。
“酱紫”,是港台腔“这样子”的发音,变成“酱紫”,固然让人觉得新奇。
此外,还有:
飘扬(表扬)、木有(没有)、砖家(专家)、
可耐(可爱)、小公举(小公主)、妹纸(妹子)帅锅(帅哥)、大虾(大侠)、杯具(悲剧)、
叨理(道理)、表(不要)、表死(不要死)、
艾玛(哎呀妈呀)、肿么啦(怎么啦)、
围脖(微博)、童鞋(同学)、你造(你知道),等等。
当然,一个新词变成热词后,根据这个词的意思和思路,还会制造出一些更新的词儿,如“杯具”之后,又有“洗具”(喜剧),“餐具”(惨剧),“茶具”(差距)等等。
2.是用诙谐的手法,将本来让人难堪的词儿或讥讽嘲弄人的词儿,反过来用谐音说,如“菌男”,看上去好像是俊男,实则是“丑男”的意思;“霉女”,看上去以为是美女,实际上是“丑女”。
3.采用形象比喻的手法来“抓哏”,把人们所熟知的词,赋予新意,如“围观”,原本是围过来观看的意思,到了网上却成了“引起注意并议论”;“打酱油”在网上是“从这儿路过看两眼,与己无关”。
此外,还有:
骨灰级(非常老资格的人),冒泡(露头)青葱岁月,等等。
4.将一些难听的骂人的话,利用谐音或汉语拼音的字母来取代。比如:
牛掰、我靠、特么、马拉戈壁、尼玛、卧槽、啥比、煞笔、逗比、草尼玛、舔菊、人渣、牛比、刀比、TM,等等,这类语言一般只在微博和微信上出现,因为这些脏字儿虽然改头换面,但已被人们熟知,所以在大众化的媒体上是不敢露面儿的。
插图李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