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
2019-07-21刘文忠
刘文忠
【摘要】少数基层干部缺乏崇高理想、政治信仰,在工作中不愿担当,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混日子”;一些基层干部本领恐慌、能力不足,在工作中缩手缩脚、不能担当。对此,要营造有利于干部担当有为的制度环境,让基层干部敢担当、愿担当、想担当、能担当。
【关键词】基层干部 担当 制度环境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黨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年轻有为、敢于担当的党员干部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充分的人才保障。但仍然有少数基层干部思想顾虑多、主体性缺失、工作不敢担当,关键时刻不作为、“掉链子”,给基层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对此,应当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激励机制、容错机制,为基层干部“敢担当”打造良好制度环境。
有些基层干部“不愿”担当、“不能”担当
少数基层干部思想消极、观念落后,在工作中不愿担当。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改革发展任务复杂艰巨,基层各项工作较为繁重,这些都对基层干部的担当意识、开拓精神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少数基层干部缺乏崇高理想、政治信仰,在精神上萎靡不振,在工作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混日子”,导致组织纪律涣散、工作流于形式。甚至还有少数基层干部幻想着“一张报纸,一杯茶,轻轻松松过一天”的工作节奏,不愿在基层工作和群众问题上耗费太多精力。此外,有些基层干部私心较重,时刻惦记着自己的蝇头小利,对国家及群众利益置若罔闻。有些基层干部自身思想不端、行为不正,留有许多“把柄”,所以只能对不正之风、不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关键时刻不敢担当。
一些基层干部本领恐慌、能力不足,在工作中不能担当。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基层工作的内容、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对基层干部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有些基层干部不思进取,工作方法落后,无法很好地适应工作需要,所以在工作中缩手缩脚、不能担当。比如有些基层干部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在巨大挑战、突发事件、重大问题面前只能当“老好人”,将问题和矛盾推给“副手”、转给他人。有些基层干部习惯懒散的生活方式、松垮的工作节奏,面对行政问责机制、权力负面清单、干部廉政建设等问题时手足无措,缺乏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心态,不能担当责任、开拓创新。此外,有些基层干部的思想顾虑较多,开展工作时总是瞻前顾后,既怕得罪领导,又怕激化矛盾,还怕损害自身利益,遇到问题时不愿决策、不敢拍板、不能创新。有些基层干部生怕惹麻烦、踩红线,开展工作时总是唯唯诺诺、裹足不前。
基层干部不担当的制度根源: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监督机制不够科学、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在一些地方,基层干部考核、评价、任用、问责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干部任用机制不完善,善于干事、不擅长“拉关系”的基层干部得不到重用,伤害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干部问责机制不够健全,使部分基层干部产生了思想顾虑。当前,各地干部考核机制不断完善,各个部门的考核指标不断增多,有些基层干部变得缩手缩脚,时时处处害怕考核不合格。
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制度、审计制度、环保督察机制等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基层工作作风有了较大改善。但有些地方监督部门对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的思想认识有偏差,甚至在考核基层干部时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动不动就“一棒子打死”,挫伤了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积极性。比如,有的地方对基层干部的细节问题“吹毛求疵”“上纲上线”,个别基层干部产生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干事别惹事”的心态。
人是趋利避害的理性人,基层干部也不例外,如果干部激励机制不健全,担当责任、开拓创新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甚至受到偏见、遭遇排斥,那么基层干部就会变得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一些基层组织并未严格落实容错纠错机制,一些基层干部在推进改革、大胆创新的过程中为避免犯错而不愿担当。
营造有利于干部担当有为的制度环境,让基层干部敢担当、愿担当、想担当、能担当
只有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干部担当有为的制度环境,才能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应深入研究部分基层干部不敢担当、不愿担当的原因,通过优化制度设计、推动制度创新等方式营造基层干部敢担当的制度环境。
健全教育培训制度,营造干部敢担当的思想环境。从微观层面看,基层干部不敢担当、不愿担当与其思想素质、个人能力等密切相关,只有解决好基层干部思想“缺钙”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干部不担当的问题。要完善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制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头脑,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针对基层社会治理、基层党建工作等方面的新问题开展专项教育活动,提高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完善干部管理机制,营造干部愿担当的制度环境。许多基层干部是愿意担当的,但由于害怕探索经验、摸索路子产生失误,被问责和追责,所以不敢担当。应完善干部管理机制,明确基层干部的工作规范及行为准则,让基层干部清楚地了解什么地方是禁区、什么地方可以大胆创新、什么领域可以先行先试,使愿意担当的基层干部有预期、有底线。应以制度为基层干部撑腰壮胆,旗帜鲜明地保护和支持敢于担当的基层干部,将能够担当、敢于担当的优秀基层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要以科学合理的问责机制为敢于担当的基层干部保驾护航,将问责机制变成腐败分子身上的“紧箍咒”、敢担当干部身上的“护身符”。应明确干部问责的领域、内容、方式等,激励基层干部大胆创新、勇于担当。
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营造干部想担当的政策环境。要破解基层干部不担当问题,需要建立鼓励创新、合理纠偏的政策机制,营造宽容、平等、包容的文化环境。首先,应科学确立容错边界,分清错误和失误、主观与客观、失职渎职与工作创新之间的界限。比如,基层工作中的哪些情形、条件、范围是可以容错的;容错的实施主体是谁;容错的适用标准为何,等等。其次,应健全容错工作程序,为基层干部敢担当提供保障。在基层干部开展工作、开拓创新过程中,应当不断完善基层干部容错程序。此外,应正确运用容错结果,正确处理问责与免责的情形。
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建构干部能担当的政治生态。从政治生态视角看,基层干部不担当影响着基层政治生态系统的高效运行,会弱化党的执政能力。应当完善基层干部管理的各项配套制度,建构基层干部能担当的政治生态。首先,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党内生态。改善基层党组织的党风、学风、作风,构建清正廉洁、纪律严明的组织环境;完善基层党组织的民主生活会制度、党课学习制度、群众监督机制等,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其次,将敢担当的制度建设与反腐倡廉结合起来,保护干事创业的基层干部,保护敢担当的基层干部,对举报不实、捏造事实、恶意诬陷的行为予以回击。最后,开展教育宣传活动,营造敢于担当的文化氛围。树立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典型,宣传敢担当的典型案例,营造敢担当的舆论范围,让全社会为敢于担当的基层干部喝彩。
(作者为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王长江:《构建敢于担当型干部评价体系势在必行》,《人民论坛》,2018年第8期。
②杨丹华:《用制度为干事创业者营造良好的环境》,《学习月刊》,2015年第6期。
③张忠军:《让担当者敢于担当的制度思考》,《理论视野》,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