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9-07-21黄初敏
黄初敏
[摘要]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很重要。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过程与小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引导小学生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模式,它对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信息素养;获取信息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速,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素养也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作为小学阶段必修科目的信息技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既然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要联系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一、树立科学的生活化教学理念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完善都需要科学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要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首先要确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模式的构建都要以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为前提,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认知水平、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限,在学习信息技术时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全面了解小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做到以生为本,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
二、设计新颖的生活化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小学生普遍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外界干扰,如果在教学中缺少课堂导入,直接进入枯燥的信息技术知识学习将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的设计。新颖、有趣的课堂导入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大大提升教学效率。对小学生来说,生活中的事物是他们最熟悉的,也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时要选取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让课堂导入更具应用性和趣味性,以更好地引起小学生的共鸣。例如,在学习“画图工具”时,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制作邀请卡”活动:学校要邀请不同职业的人来学校参观,让学生针对不同的职业设计合适的邀请卡。活动开始时先让学生自己确定卡片内容,然后选择喜欢的图形和文字在纸上设计,设计完成后,教师询问学生“想不想把自己的卡片在电脑上制作出来,变成更加漂亮的电子邀请卡”,这样一来,大大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再顺势导入本节教学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安排丰富的生活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只有保证教学内容科学、丰富,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较为晦涩难懂,同时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很多教学内容对他们来说难以理解,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进而影响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选择和编排,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教师不妨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生活化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和生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例如,在学习“文件管理”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玩一个小游戏,就是快速地在自己的书桌中找到某份试卷。有的学生很快找到,而有的学生则花费很多时间。教师让找的最快(慢)的学生总结一下自己速度快(慢)的原因,他们认为找的速度跟自己书桌的条理性有关,这时教师可以导入教学内容:电脑就像一个书桌一样,电脑桌面上的“我的电脑”就相当于书桌,打开“我的电脑”里面包含C、D、E等不同硬盘,这些就相当于学生不同科目的学习资料,每个硬盘中的资料分门别类整理清楚才能更好地查找,就像整理书桌一样,只有将不同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整理好,才能在查找时做到迅速准确。这样一来,将抽象的计算机存储和文件管理知识,以小学生比较熟悉的书桌为例进行讲解,学生可以轻易地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创设生动的生活化教学情境
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奇心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会压抑他们的天性,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他们熟悉和喜爱的情境中学习。例如,在学习“如何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时,教师首先制定搜集资料的主题是“环境污染”,然后通过展示一些生活化的图片和视频,如垃圾污染、河流污染、雾霾等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这些随处可见的场景认识到环境污染的现状和危害,将学生带入到现实情境中,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迫切希望获得更多的资料来了解污染状况。之后,教师可以介绍网络搜集信息和资料的方法,并引导学生上机操作。
五、设计实用的生活化课堂练习
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有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课堂练习是锻炼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要重视课堂练习的设计和完成,而且所设计的课堂练习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要贴近生活,提高课堂练习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存在问题。例如,为了提升小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旅游主题的课堂练习:家人打算一起去北京旅游,希望能游览故宫、长城、天安门等几个景点,让学生安排旅行路线、住宿、门票等事宜。面对这一练习,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理清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要熟悉网络定车票、酒店、购买门票的流程,设计最佳旅游路线,然后让学生按照这几个板块逐一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不但能提升学生运用网络的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大有裨益。
六、建立完善的生活化评价體系
教学评价是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渠道,通过评价结果,学校和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除了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要掌握大量的实用技能,因此,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不能简单地通过考试分数来衡量,而应该增加更多生活化的元素,重视学习的过程性评价,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用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首先,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以及过程评价,通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其次,评价过程中使用生活化的方式,学生在完成一项任务后,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如“今天的题目觉得困难吗?在哪一个步骤时感觉困难较大?”“通过网络搜索信息和资料时遇到了哪些问题?”“今天完成的课业很好,分享一下你的经验和亮点。”这些生活化的评价标准能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评价。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引导小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挖掘各种生活化素材,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断丰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陈三林.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学习方式转变的尝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2).
[2]王小林. 怎样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19).
[3]张若愚.优化课堂导入,让信息技术课堂“活”起来[J].中学教学参考,2015,(23).
[4]杨文艺.创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策略探究[J].中小学电教月刊,2014,(10).
[5]郑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导入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5).
[6]甘海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设计[J].学周刊,20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