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进程下村转社区党建问题探析
——以F区H社区为例

2019-07-21

观察与思考 2019年6期
关键词:党组织党员社区

徐 海 峰

提 要: 在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村转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的社区形态越来越多的出现,它不同于传统的行政村和城市社区,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和发展逻辑。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人群特征、利益诉求和治理体制等方面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村转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对党的执政基础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从“社会党建”概念界定入手,结合F区H社区个案的剖析,总结归纳村转社区党建的一般问题和做法,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村转社区党建工作更有生机活力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在加速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村转社区作为城乡融合发展而产生的新生事物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一种新生的公共领域和社会空间。它既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产物,也是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政策实施导致的结果,具有区别于传统农村和城市社区的独特性质和发展逻辑。处在这一区域内的城乡基层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应的基层党建工作的环境、对象、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社区党组织是离群众最近的一级组织,把社区党建工作抓好,党的各项任务才能真正落地落实。”①《赵乐际同志在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组发[2017]第15号。村转社区党建作为社区党建的一种新形态,在整个社区党建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作为村转社区的领导核心——社区党组织,如何科学界定自身职责、呈现作用价值、实现核心领导,如何构建合理权力结构和运行体系,实现“党社关系”和谐,如何提升执政能力、社会整合能力与基层治理能力,实现社区善治,如何强化服务功能,推进社区发展,服务好党员、群众,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如何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切实发挥、放大党员主体的先锋模范效应,等等,这些问题只能从村转社区党建的客观存在和实践中去探寻。鉴于此,加强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村转社区党建问题的研究,对于基层党建理论的延伸、丰富和务实应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村转社区概念界定

费孝通先生作为我国“社区”概念的创建者,他认为:“社区是由若干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①费孝通:《社会学概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页。自这一概念被提出后,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社区内涵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可谓异彩纷呈。尽管有概念之争,但学界普遍认为社区的基本要素主要有:1.一定的地域范围;2.一定数量的人群及生活在社区中的人;3.一定规模的物质设施;4.一定的组织管理机构和相关制度;5.共同的利益;6.特定的文化和共同的情感联系和价值认同。

村转社区作为一种新兴的社区类型,伴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在行政区划调整、城市有机更新、城中村改造以及小城镇综合整治等政府主推的工作中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学界对其内涵的解读也意见纷呈。沈小红从社区产生的机制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在这一过程中新出现了征地农转非居民这一特殊群体,由于征地农转非群体往往被整体迁移、被集中安排在一个社区,这种社区便是农转非社区。②参见沈小红:《论征地农转非社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小城镇建设》,2007年第3期。赵伦从社区构成主体认为,由失地农民这一社会实体在某个地域形成的社会共同体应该被称为失地农民社区。③参见赵伦、林茂松、蒋勇杰等:《社区自治制度变迁与失地农民的制度适应——成都市X社区典型个案实证研究》,《调研世界》,2008年第5期。路小昆和谢丽娟从社区的主要功能指出,为了解决失地农民的民生问题,政府在给失地农民支付补偿金、变更户籍身份、办理养老医疗保险的同时,把他们安置到新建的集中小区,这种社区就是村转社区。④参见路小昆:《如何管理城郊的“村转”社区》,《社区》,2007年第10期。于洪生从社区的地理位置指出,由于老城区扩张或因设立经济开发区农村整体拆迁,村民集中安置的社区形态是过渡型社区。⑤参见于洪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过渡型社区的党建创新——基于苏州市吴江区“融入式党建”的启示》,《长白学刊》,2015年第3期。笔者认为,村转社区这一术语涵盖更广,故而本文采用村转社区这一称谓。综上所述,城镇化视角下的“村转社区”的含义可以界定为在城镇化进程中,因土地开发利用而征收集体土地导致整村(部分)拆迁,政府进行集中安置建立的新型社区形态。其构成要素与传统行政村和成熟城市社区有着明显的差异。

二、村转社区党建的理论分析

(一)村转社区党建的内涵

社区党建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社区属于社会学范畴,党建属于政治学范畴。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与社会转型的复杂现实,促使党在大力推动农村基层党建的同时,致力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不仅希望以此来推动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且力图以此来进一步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从根本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⑥马西恒:《城市社区党建的内涵和体系》,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村转社区党建作为社区党建新兴形态,是社区党建的下位概念,用社区党建的理论框架来分析,村转社区党建的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村转社区所在的街道党(工)委以及驻地单位(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其次是以自治为基础的村转社区党组织;最后则是村转社区内各驻地单位党组织以及“两新”组织、群团组织的党组织。三者有机结合、条块互动、相互补充,共同致力于村转社区党组织建设。

(二)村转社区党组织面临的任务目标

加强村转社区党建是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社区转型和实现政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造就了村转社区面临的党建大环境,给党建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实现城乡整合发展和“内需外压”的政治生态下,社区党组织只有进行持续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创新和自我变革才能走出一条新路,适应党建环境的变化。

1.加强自身建设,实现顺利转型。村转社区处于农村向城市过渡的历史维度之中,它的党组织缘于农村党组织的“改造”,因此,在诸如强化党组织队伍建设、铸造核心影响力;构筑党建物质基础,确保党建工作有效开展;创新模式机制,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丰富组织活动内涵和形式等方面都面临着挑战。可以说,具有过渡性、二元性和复杂性特点的村转社区党组织从成立之日起就面临着调整转型的任务。

2.优化社区治理,实现社区善治。村转社区从产生来看本身也是新型城镇化推进和政府政策安排催生的产物,地理空间上是当地政府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各种要素和大量流动人口聚焦,使得社区管理难度加大。这就要求党组织不断增强社会治理能力和优化社区治理结构,并在创新社区治理模式的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协调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党组织自身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理顺社区的治理体制”①马兆明,刘秀华:《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定位》,《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最终实现社区善治。

3.强化利益整合能力,构建和谐社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伴随着社会利益的不断调整,村转社区内的失地农民由农村(自然人)转变为城市(市民),他们的利益主张和实际需求日趋多元。再加上外来人口的涌入、社区成员的分化、组织形态与文化结构复杂,以及原来征地、拆迁补偿等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使得村转社区成为利益冲突和各种矛盾的交汇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组织肩负着整合不同群众利益诉求,处理好社会矛盾,将“方向不同、利益各异的社会力量引导到执政党设定的社会发展的基本轨道上来”②王韶兴:《正常政治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42页。,维护社区和谐稳定可谓任重道远。

4.加强价值引导,提升政党认同。新型城镇化不仅带来经济、人口、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导致人们的文化价值认同趋向多元分化。一些失地农民在成为“城市人”过程中,有钱、有房、有时间,其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观点不断地冲击人们的政治信仰和削弱党的理论感染力。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对于党组织引领社区文化建设、加强价值导向和政党认同来说,无疑极富挑战性。

5.创新组织动员方式,夯实群众基础。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有关党的基层组织条文规定,组织群众是其基本职能之一。由于村转社区人口构成复杂,社会关系网络调整频繁,每个成员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获得感大小不一等因素,导致社会整合难度加大。而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合作共建。这势必要求党组织要发挥黏合作用,除了传播好党的声音外,还要不断创新社会组织动员的方式,协同其他组织力量,调动社区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工作合力,进而带动村转社区党建工作的进步。

(三)新型城镇化对村转社区党建环境的影响分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村转社区,在地域位置、社会结构、人群特征、利益诉求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客观条件都呈现出不同于传统行政村和城市社区的复杂态势。这也使得社区党建工作的内涵、任务、目标和环境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可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这关乎党的基层执政地位的巩固,关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关乎农民转为市民的质量和获得感,关乎社区整合治理的成效,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首先,党组织面临着自身现代化的挑战。政党本身就是现代化的产物,政党的发展也是一个自身不断适应现代化而革新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现代化的政党,必然有一个自身现代化的问题。①参见王长江:《对“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几点思考》,《理论参考》,2010年第3期。客观环境的变化倒逼着党组织的组织形态、功能结构、运行体系、工作方式等方面实现变革,尽快从“单一的只有领导职能的行政村党组织转变为复合的既有领导职能又有指导和整合协调功能的社区党组织”②刘文罗:《村改居后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以济南市历下区为例》,《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

其次,党组织面临着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挑战。新型城镇化实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是一个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在这中间,政府、农民和市场主体进行着多方博弈,也是问题凸显的集中期。处在利益链底端的失地农民,在进城后衍生出利益分配、社会保障、生活成本增加、心理调适等新的问题,导致各种显性和隐性的社会矛盾潜伏在村转社区。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的瓦解,社区成为城市社会的一线阵地,党组织管理重心必然向下延伸,对社会进行整合和协调各方利益,发挥好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纽带作用。

最后,党组织面临着党员教育管理难的挑战。作为城市新地域空间,大量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涌入村转社区。社区党组织又成为所在社区的部分农村党员、居民党员、大学毕业生党员、退伍军人党员和流动党员、企业下岗党员和失业党员的实际“管理人”。整个社区党员队伍呈现出“四个多样化”——思想观念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态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人数多、覆盖面广、流动性强成为村转社区党员队伍的鲜明特征。他们在年龄结构、职业状况、个人偏好上的差异,导致了各自的行为意识、思维观念、生活方式上的不尽相同,传统的单位型党员的教育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实际需求。这就考验着社区党组织的政治智慧和管理能力。

三、村转社区党建的现状分析——以F区H社区党建为例

(一)H社区概况

H社区是F区中心街道辖区内一个位于城市内缘的典型的村转社区。社区成立于2003年8月,占地面积0.89平方公里,房屋821幢,现住人口2.3万余人,其中户籍人口4200人,流动人口8000余人,现有工作人员13名。H社区党委现有在册党员151名,下设8个支部,另外还有在职党员531名。辖区内有区法院、商业圈、中小学等20余家单位。多年来社区两委一直致力于“睦邻”建设,通过“先锋党建”“睦邻自治”“三社联动”等参与式社区工作方法,鼓励社区居民达到自我管理、相互尊重、增进交流、促进整合的目的,建立起新的社区生态系统,提升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参与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H社区根据自身发展规律和内在特点,在社区党建工作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宝贵的经验。

(二)H社区党建工作基本做法

1.探索组织设置模式,着力构建村转社区党建新格局

社区内设社区党委、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居委监督委员会、社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四大机构,社区党委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在组织部和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组织构建了完整的社区党建工作体系。目前,H社区已经形成了层次分明,运行良好的“社区(党委)——路段(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内部组织体系,并建立起党委成员联系支部制度、工作考核责任制、工作例会制度、支部领办项目制度等。2015年以来,社区在原来8个支部的基础上又细分为11个网格,每个网格由社区党委委派一名专职网格长,每个支部挑选三名党员担任兼职网格长,把支部和网格融合在一起,网格内采用网格化管理模式开展“党务宣传、民生保障、公共秩序、居民自治”等社区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社区精细化管理。

2.创新区域化党建联营模式,增强社区党组织生机活力

社区党组织面临着掌握资源有限的实际情况,社区党委还充分利用驻地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在职党员的力量,创新区域化党建联营的模式。H社区投入150万元建成“社区党员党性锻炼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先锋报到站”“先锋议事厅”“先锋会客厅”“先锋加油站”等设施。先锋报到站接受在职党员报到,根据党员单位性质、特长进行资源评估,统一造册登记,为认领社区项目奠定基础。先锋会客厅每月5日下午由居住在社区内的两代表一委员、区管领导干部进行专门接待,仅2017年就收集各类社情民意80余条,不但条条有反馈,而且对提出的问题在公示栏公示,以督促事件的办结效率。同时把区管后备干部的力量充实到原社区党员自己组建的“服务团”中,让社区居民感受到身边党员的奉献精神,体现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服务团成立以来,帮助解决社区群众实际困难逾1000件,解决基础设施问题12件,政策性问题25件,法律援助10余起。此外,社区党组织还积极与驻地单位沟通协调,建立党建共建机制,发挥好驻地单位的资源优势,运用好区域化党建协同发力的作用。

3.完善多元化社区模式,扎实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

近年来,H社区始终秉持“居民需要是我们努力的工作方向,居民舒服是我们最合适的工作方式”理念,不断强化服务。积极开展“三项服务”活动(服务提升党建、服务凝聚人心、服务促进和谐),建立党员服务资源库(党员特长、服务时间、地点、内容进行登记)和实施党员先锋岗,安排社区党员积极参与社区环境整治、政策宣传、平安巡防、帮扶结对等活动,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此外,还加强对党员的关心关爱,着力落实关爱机制,及时看望慰问困难党员、老党员、生病住院党员和去世党员家属,极大地增强了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以2017年为例,H社区慰问党员40余人次,发放慰问金2万余元,新党员服务老党员60余次,看望慰问住院党员和去世党员家属7人次。并且把这些关爱范围逐步扩大到社区孤寡老人、困难户等特殊弱势群体。同时在“先锋加油站”学习内容中增加理发、烘焙、家电维修等技能培训,提高党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H社区特色创建唱响了社区党组织与社区成员之间的“大合唱”,使党建工作较好地带入到社区建设和居民生活中,有利于实现党的建设与社区成员命运同频共振、互融共进。

4.实施党员积分管理,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

H社区的党员来源比较复杂,整体年龄偏大、文化较低、能力偏弱,制约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为此,一方面,社区党组织严把党员发展“五关”(思想关、行动关、选拔关、程序关和出口关),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另一方面,按照F区区委组织部开始推行的党员先锋指数考核管理办法,通过基层党建平台用市民卡刷卡积分制来加强对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实现对党员定量测评和定性考核的有机结合。先锋指数的积分选项涵盖了党员日常学习、活动和发挥作用等方面,切实提高了党员的参与意识、先锋意识、形象意识和宗旨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H社区将学习活动安排在社区先锋加油站,科学设置好年度培训计划。党组织对先锋指数的积分遵循汇总——核实——公示的考核程序,每月进行打分,每季结果进行公示,并每季度推选一名先锋党员,在社区先锋墙展示其形象,发挥好正面激励作用,形成赶学比超的良好氛围。同时对积分达不到底线的党员列为警示党员,支部进行告诫谈话,进行帮扶教育。

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村转社区党建的路径选择

村转社区是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背景下特定的阶段性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H社区党建工作探索出一套自己的做法。这些做法既有适用性,但也存在着诸如体制机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人员素质、作用发挥等方面的共性问题。因此,加强村转社区党建工作,必须将其放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去谋划,把握其内在的规律和本质,找准问题的缘由和根源,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路径,进而开创社区党建的新局面。

(一)坚持条块结合,做好制度顶层设计

就一个政党而言,其制度化的水平是衡量治理能力、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强弱的总标尺。从目前情况来看,对村转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缺乏必要的制度顶层设计和后续性建设,各地一般仅停留在指导意见层面的实务性条文规定上。因此,进行完整的制度设计,建立正常的体制机制是加强村转社区党建工作水平的关键。从纵向来看,要构建起村转社区党建工作管理的总体框架。可分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三级设立村转社区党建工作组织机构,形成以县(市、区)为指导、乡镇(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落脚点的纵向工作管理体系。并且要明确村转社区党建三级机构职责任务,建立起相应的考核制度。从横向来看,要加强横向协调,构建“契约化”共建模式。打破条块分割,突破管辖壁垒,开展好城市先进社区、大型企业、机关部门与村转社区之间的捆绑结对。建立村转社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沟通情况、共商难题。把共建单位履行社区党建和建设责任情况纳入共建单位考核内容之一,考核时主动听取社区党组织对共建单位的意见。从社区自身来看,要建章立制,探索社区党建规范化工作机制。主要包括党组织的组织设置、人员配备、工作职责、运转机制等方面的细则。

(二)优化组织架构,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

村转社区党建是政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状态和过程性存在,是由农村党建转变而来,因此,其组织设置必须要跟社区成熟度相匹配,要放到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去考虑,要在坚持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下,局部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党的工作及时有效地覆盖到各个领域。在社区起步阶段,仍保留原有行政村建制党组织,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合二为一,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村级经济对社区组织的支持,但从长远看,两者职责不清,社区党组织的职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社区逐步发展阶段,可以探索建立“联建型”,特别是原村集体资产量化和股份制改造后,可以采用村居联建、村企联建、村村联建等设置模式,实现以大带小,以强带弱,逐步实现过渡。在社区发展成熟阶段,考虑建立村居整合模式。推进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社区公共服务站(中心)为依托、以物业管理机构和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区单位和群团组织密切配合,社区党员居民广泛参与的新型管理体系。

(三)增强服务意识,构建社区服务新格局

服务意识是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前提,决定了社区党员干部的服务态度、服务行为、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社区党组织要通过理论学习、思想教育、培训考核等方式,实现党员干部的理念塑造和观念更新,让他们在社区工作中自觉树立“领导就是服务,指导就是帮助”①周多刚、徐中:《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内涵、现状和对策》,《党政论坛》,2013年第3期。的服务意识。打造一支“想服务、能服务、会服务”的社区服务队伍。一是围绕提升社区服务创新活动载体。以社区党员和志愿者为主体,建立多种形式并存,有偿无偿互补、门类齐全、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网络,并坚持拓展社区服务,完善社区服务内容。二是围绕党员发挥作用创新活动载体。要在社区党员干部任期目标公开承诺、无岗党员设岗定责、党员进社区等活动,引导党员积极参与社区组织开展的志愿者无偿服务活动,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进而引领社区群众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工作。三是围绕平安和谐创建创新活动载体。以维护社区平安稳定为目标,从解决矛盾纠纷入手,开展综治、接访、帮教、社区矫正等服务活动,及时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把不稳定、不安全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四是围绕丰富居民生活创新活动载体。社区党组织要深入挖掘社区文化内涵,建设好阅览室、图书室、影视室、健身室等文化娱乐场所,支持成立文艺队伍,利用传统节日、文体活动等形式宣传党的政策、进行民俗文化传播、普及法律法规知识,既活跃社区文化生活,又使社区居民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严格党员管理,激发党员队伍内生活力

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和主体,也是党组织在群众心中形象的具体体现者。对党员队伍进行严格管理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首先要实施“领头雁”工程,选优配强一把手。通过公推直选、招聘选聘、公开选拔、组织任命等方式从更大的范围、更宽的视野把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熟悉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善于做群众工作、沟通协调能力强的同志选拔到村转社区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其次对党员个体要按实际情况分类管理:对居民党员要进行“直管”,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党建、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对离退休党员进行“共管”,充分发挥他们在思想教育、民事调解、治安联防中的“示范”作用;对流动党员实施“协管”,充分发挥他们在转变观念、传播信息、发展社区经济、促进再就业方面的“桥梁”作用;对下岗党员、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实行“接管”,充分发挥他们在支持改革、促进再就业、维护稳定方面的带头作用;对在职党员实行“双管”,充分发挥他们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促进社区共筑共建等方面的“带动”作用。最后,对党员的教育管理通过量化积分考核的方法,通过“分项积分、考核结合、全程亮分、公示监督”的办法,严把入口关、放宽出口关,通过正向激励,反向淘汰的办法来强化党员意识,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五)加大资金保障,凝聚党建合力

要做好村转社区党建工作,资金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要合理规划社区规模大小,按规模来确定社区建设经费基数,并建立社区建设经费自然增长的机制,逐年提高社区工作经费的支出和社区工作者待遇。要强化党建经费的保障,党建经费的来源可以是财政给一点、党费退一点、共建单位补一点、社区筹一点,以此来确保社区党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要配足配强基层党建工作者队伍。社区党组织要发挥领头作用,带动群团组织和企业、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合力来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六)鼓励探索创新,激发基层活动

现阶段,对村转社区党建工作的理论研究在逐步增多,但作为新生事物,很多地方对此项工作都还在摸索实践当中,对基层探索创新取得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升、推广使用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经验也必将对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是要培育创新文化。要发挥好组织部门的统筹领导,在组工干部例会上对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进行讨论、观摩和点评,激发大家的智慧,形成行之有效的创新成果,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二是要创新工作载体。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党建工作创新要有信息化的思维方式。“任何政党都要处理好自身建设与信息化的关系,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为自己服务。”①曹泽林:《信息时代的党建创新》,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293页。社区党组织也要利用好手机和电脑两个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手机APP、社区论坛、基层党建信息系统等途径,及时开展好理论宣传、政策法规解读、社情民意发布、党员教育管理、民生服务和重大事项公示等工作,把工作触角延伸到每一个社区居民生活当中,实现党员群众的“零距离”接触,提升社区党员群众对党的领导的价值认同。

猜你喜欢

党组织党员社区
我是党员向我看
“倔”楼长是个老党员
党员之家
对67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巡诊”
村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与确定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党员标准是什么?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