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研究的热点与前沿*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2019-07-20王金伟张赛茵韩雨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年6期
关键词:京津冀

王金伟,张赛茵,秦 静,韩雨桐,赵 洋

(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北京 100024; 2.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北京 100024; 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北京 100070; 4.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管理学院,英国伦敦 WC2A 2AE)

0 引言

京津冀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地带,是我国三大经济增长极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先导区域。多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一直受到中央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1982年,在《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最早提出了“首都圈”概念,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初始理念。2006年,国家发改委编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规划》,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到一个全新阶段[1-2]。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的国家战略。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迎来实质发展期。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战略,并明确指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路。

随着京津冀问题的提出和日益凸显,学术界开始关注该领域的相关议题。对京津冀问题的探讨始于20世纪80年代,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提出后,各方学者更是从公共管理、社会经济、环境治理等多个角度展开了丰富的研究[3-4]。近年来,京津冀的探讨已经由现实问题逐步发展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阶段性地总结梳理京津冀研究成果,识别京津冀研究的知识聚类与研究网络,有助于从整体把握其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但纵观现有相关文献,对京津冀研究的综述相对较少。仅有的少量回顾和综述文献也多从“协同发展”或“一体化发展”的单一视角展开,且多为定性归纳和总结性分析[3-5],对于深入认识该领域内部知识结构和研究演化关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知识图谱(Knowledge Mapping)属于科学计量学的新兴分支领域,它可以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分析、科学计量和图形绘制等一系列处理,可视化地展现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图景[6-7]。近年来,知识图谱已成为揭示科学知识之间联系及其演化规律的重要方法,并为学科理论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知识图谱,并对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教育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知识谱系进行了分析和刻画[8-11]。文章借助CiteSpace科学计量工具,绘制京津冀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对其研究动态、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和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该研究采用的分析工具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它着眼于分析科学领域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并能通过可视化的手段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在国内外的众多学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2-13]。该研究的数据处理采用该软件的V.5.3.R2(64bit)版本。

1.2 数据来源

该研究的数据样本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CNKI)。由于CNKI收录期刊众多,期刊间差距较大,所以该文选择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作为最终的样本来源数据库[14]。在数据检索过程中,原始数据的准确性与全面性十分重要,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检索策略,并一一排除无关文献的干扰。该研究首先以“京津冀”为主题词,时间跨度为“1992—2017年”,精确匹配检索(检索日期:2018年1月14日),共得到3858条初始数据; 然后,对检索结果去重、整理,删除会议综述、新闻报道、期刊目录等非学术研究和相关性较小的条目,最终得到发文时间为1992—2017年的3114篇相关文献。

图1 京津冀研究文献数量年度分布

2 结果分析

2.1 文献年度分布

京津冀研究文献的年度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可以发现,京津冀领域的研究文献数量在25年内迅猛增长,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1992—2005年)、缓慢发展阶段(2006—2013年)、迅猛增长阶段(2014—2017年)3个阶段。1992—2005年,京津冀研究的年均发文量较少,普遍在20篇以下。2006年,国家层面制定了“京津冀都市圈”的综合发展规划,引起了学术界一定关注,因此2006年后发文量开始增长,但增速较为缓慢,2013年不足120篇。2014年后,“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出台了诸多相关政策,故该领域的文献量开始迅猛增长,2017年达到近800篇。这表明,2014年后该领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蓬勃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该领域研究热度与国家政策导向的正向关系。

2.2 研究力量

2.2.1 发文作者及合作网络

利用CiteSpace对样本文献发文作者进行可视化分析,生成京津冀研究学者的共现知识图谱(图2)。图中共有507个节点,562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4 4。可以发现,京津冀领域的研究者群体数量较多,研究者网络基本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

图2 京津冀研究发文作者共现图谱

在发文数量方面,发文10篇及以上的作者共计10人,是京津冀研究的重要核心学者。其中,李国平、魏丽华和孙久文的发文数量最多,达到或超过15篇,是图谱中最为显著的3个节点。同时,王跃思、高素英、张贵、王自发、李健、刘玉、苑清敏等学者的发文量也较为突出,在图谱中形成了重要节点。从主要研究领域来看,核心研究者群主要来自经济地理、区域经济、公共管理、环境保护等学科领域。

在合作网络方面,京津冀研究的学者群中形成了多个团队,其中以王跃思和王自发为中心的合作团队规模最大,由超过10位研究者组成; 同时,孙久之、李国平等学者也都形成了各自的研究团队。在核心部分之外是许多研究小组或独立的发文作者形成的外围圈层,大部分不存在或仅存在较弱的合作关系,多以独自研究为主。

2.2.2 发文机构

对样本文献的发文机构进行分析,生成发文机构分布知识图谱(图3)。图3共有220个节点,188个连接,网络密度为0.007 8。可以发现,京津冀研究的发文机构高度集中在京津冀三地少数高校和科研院所,同时研究机构间合作相对较少,学术交流不甚频繁。

从发文数量来看,发文前5位的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发文量占总数的逾10%。这说明京津冀领域的研究机构相对集中,且主要为北京和河北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在该领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总体来说,天津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京津冀研究方面并未表现得特别突出。

从研究合作来看,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核心的合作网络,但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普遍较少。同时,研究机构之间倾向于与该领域的其他机构进行合作,交叉学科间的合作相对较少。此外,由于主要研究机构分布在京津冀三地,因此研究机构间的合作网络也主要集中在该区域(京津冀),且北京市的研究机构间及其与津冀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较多,而河北省的研究机构则普遍处于孤军奋战或内部合作状态。

2.3 研究热点

关键词(Keyword)是文献核心内容的浓缩与提炼,高频度出现的关键词能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15]。因此,利用CiteSpace的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功能,绘制出京津冀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以把握该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图4)。同时,结合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后得到表1(已剔除检索词“京津冀”)。

图3 京津冀研究发文机构共现图谱 图4 京津冀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如图4和表1所示,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出现频次最高,分别为206、189和185,成为图谱中最为核心的3个节点。同时,城市群、京津冀一体化和京津冀区域的频次也较高,均超过100次。如果排除京津冀地区、京津冀区域等研究区域限定词,同时结合图谱中其他主要关键词统计结果,可以发现京津冀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协同发展、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等3个方面。其中,尤以“协同发展”受关注度最高,是该领域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

表1 京津冀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前40位)

(1)协同发展研究。此主题包括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一体化等与“协同发展”直接相关的高频关键词,同时也包含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都市圈等同义衍生概念(关键词)。三地之间不平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各自为战的利益出发点、中央相关制度设计不合理以及非政府力量发展迟缓等诸多原因导致京津冀协同发展艰难,虽然历经30余年却未取得实质性进展[16-18]。也正因为如此,京津冀协同发展一直保持着较高研究热度。目前,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已突破早期的政策解读和管理框架构建,经济协同、环境治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也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

(2)区域经济研究。该主题包括区域经济、产业转移、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等高频关键词。20世纪90年代以来,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快速,然而经济发展失衡格局不断加剧,经济空间差异不断扩大,严重制约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9-20]。长期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主导下,人们更多地关注如何提高区域经济总量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成为解决京津冀现存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与此相应,经济差异、产业空间布局、现代服务业与绿色经济发展,以及针对三地经济发展差异采取的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措施等都成为重要的研究主题。

图5 京津冀研究突现词时间线视图

(3)生态环境研究。该主题包括PM2.5、大气污染、生态环境、碳排放等高频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给京津冀区域带来了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空气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21]。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成为制约京津冀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2-23]。近年来,学者们围绕京津冀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治理、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等问题进行了诸多研究,成为京津冀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

虽然上述3个研究主题看似相对独立,但又存在一定关联,尤其是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研究在许多情况下是在“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展开的,甚至有的研究内容本身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中的一个部分。此外,除上述研究主题,雄安新区、新型城镇化,以及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研究,也是近年来京津冀研究领域的热点。

2.4 研究前沿

通过对研究前沿领域的探究,有助于把握学科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突现词(Brust Terms)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出现频次变化较大的词汇[24]。CiteSpace所提供的突现词探测功能,可以通过从大量文献主题词中提炼出突现词,从而清晰地展示出某一学科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图5和图6为京津冀研究的主要突现词图谱,包括突现词、突现强度、起止时间等信息。可以发现,京津冀研究呈现出从宏观到微观、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化趋势。

从突现强度来看,“京津冀都市圈”最大,高达21.935 8。该主题词代表了早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较具影响的研究前沿热点。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的突变强度也较大,分别为5.760 5和5.570 2,是京津冀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此外,“协同发展”也具有较高的突变强度(5.346 8)。综合来看,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尤其是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经济协同和都市圈建设成为京津冀研究的核心前沿热点,广受研究者关注。

图6 京津冀研究的前沿突现词(前18)

从突现时间来看,“京津冀经济圈”是出现时间最早(1992年)且持续时间最长(22年)的主题词,成为持续型的研究前沿热点。同时,区域经济、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集群、区域旅游等主题词的突现时间跨度也都大于5年。此外,如果从最近3年(2015—2017年)的突现词来看,“协同发展”和“制造业”一直从2015年持续至2017年,成为延续至今的最新研究前沿。

此外,结合对最新发表文献的研读,可以发现雄安新区建设、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文化创意与现代新型服务业、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建设等也是现今研究的前沿领域。

3 结论与展望

3.1 研究结论

该文利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对中国京津冀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研究力量、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如下。

(1)发文时间方面,京津冀研究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1992—2005年)、缓慢发展阶段(2006—2013年)、迅猛增长阶段(2014—2017年)3个阶段。尤其从2014年开始,该领域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研究成果快速增长。综合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可以发现京津冀领域的研究热度与政策导向呈正向关系,受相关政策影响较大。

(2)研究力量方面,形成了以李国平、魏丽华、孙久文等为代表的研究群体,同时学者群中形成了多个团队,但大部分学者间合作交流较少; 从研究机构来看,总体呈现“大体集中、少量分散”的状态,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且以北京和河北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居多,但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较少,有待加强。

(3)研究热点方面,京津冀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等3个方面,其中“京津冀协同发展”受关注度最高。“协同发展”既成为了诸多京津冀研究的背景和框架,同时也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内容。除此之外,雄安新区、新型城镇化,以及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研究,也是近年来京津冀领域的研究热点。

(4)研究前沿方面,协同发展是京津冀研究长期以来的核心前沿主题,且呈现出从宏观到微观、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化趋势。同时,环境治理、产业转移、雄安新区、非首都功能疏解、科技协同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成为现今京津冀研究的前沿领域。

3.2 研究展望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国家相关战略的推进,京津冀发展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给京津冀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和创新空间。未来需要进一步重点关注如下方面:

(1)拓展研究内容。近年来京津冀相关研究数量激增,但多数研究仍停留在以“协同发展”为导向的对策性探讨,研究内容较为单一,且缺乏理论梳理和知识体系建构。未来有必要突破“协同发展”框架,把“京津冀”上升为一个知识领域,拓展研究范畴,从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生态环境等视角对京津冀进行多元研究,构建京津冀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

(2)创新研究方法。现有京津冀相关研究大多采用传统的定性讨论,为数不多的定量研究也高度依赖于政府统计资料和面板数据,这使得研究结论严重受制于研究者的经验和政府资料。今后,应广泛采用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视角,适时采用网络大数据、文献研究、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定性和定量方法对京津冀进行全方位研究。

(3)构建研究网络。京津冀领域的研究者众多,但主要集中在三地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缺少京津冀地区以外研究者的参与和关注。同时,现有研究者及研究机构之间合作交流较少,严重影响相关研究的发展和学术传播。因此,有必要构建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学术研究网络,鼓励京津冀三地学者内部及其与国内外学者间的学习交流、增进研究机构间的协同合作,以进一步提升京津冀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层次。

猜你喜欢

京津冀
2019年京津冀家庭教育大家谈活动在津举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加快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交通率先突破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京津冀医保如何协同发展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