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作品 如何更好地得到广泛认同
2019-07-20郑斌
郑 斌
在当今艺术多元的时代,为使地域性作品得到广泛认同,任何艺术门类都需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与时俱进,更需要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汲取新鲜血液,刺激中国艺术作品的嬗变与更新。
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党中央提出全面复兴传统文化,这是新时代赋予艺术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有相应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传播途径。艺术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将地域性的民族文化、历史形象用合理的、有效的、艺术的、高水平的形式凝练起来,使之成为具有全国性和世界性的一种文化符号,并将其发扬光大。近些年,山西省新创的作品有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为有牺牲多壮志—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大型原创音乐剧《火花》等。这些作品受到国家艺术基金的扶持,它们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弘扬时代主旋律,宣扬真善美的艺术理念,思想高度和教育意义贯穿作品的始终,得到社会的理解与认同。
发展地域性作品,需要我们脚踏实地进行创作。在地域性作品之民歌方面,我们可以将山西民歌旋律经过发展作为主题,创作成二胡、扬琴、琵琶、笛子等独奏曲,如《杨柳青》《开花调》《绣荷包》《亲圪蛋》《打酸枣》等,这些作品为我们发掘更多优秀改编作品作了良好的铺垫;再者,我们可以将地方民歌运用到影视插曲中,如描写山西人民在艰苦卓绝的年代,为了生存而艰苦奋斗,不向命运低头的影视剧《走西口》,剧中插曲山西河曲民歌《走西口》就是对这一生活现实的反映,其地域特色浓厚;还有根据曲调“祈雨调”改编的具有陕北民歌风味的插曲《祈雨调》以及陕北民歌整理改编的《一对对鸳鸯水上漂》,这些大都描述了在跌宕起伏的年代,人们为了生活艰苦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剧中插曲能够烘托主题,与剧情相呼应,辅之以现代艺术形式,更好地引起了全国观众的共鸣。这些作品启示我们,需要发掘更多的地域性作品,加入现代音乐元素与之结合以带给我们更多视觉、听觉的盛宴。
为使地域性作品获得大家的广泛认同,我们可以将其与地域景观文化相结合,依据地方文化特色将其融入地区景观之中,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剧,在山西永济地区盛行,我们可以将其优秀传统剧目《西厢记》与山西永济著名景点——普救寺相联系。寺中的莺莺塔是中国历史名剧《西厢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的发生地,“愿有情人终成眷属”就是普救寺对天下儿女美好爱情的祝福,每年七月初七普救寺都会举办“七夕特别活动”,旨在传播景区文化。我们将其与本土蒲剧相结合,在活动中于景区内上演《西厢记》,既丰富了景区文化,也促进了蒲剧的发展与传播,以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我们要保存好古文化、古遗迹,将他们与地域文化作品相结合,创作出更多更好人们接受、认同的作品。
《清明上河图》为何能得到世界的认可?当然不只是因为画家精湛的技艺,图中也生动地刻画了北宋时期都城的商业、交通、建筑、自然风光、民俗、农业等景象,内容深刻有意义,值得我们探究。我们可以通过课本、照片、美术、纪录片等形式展现地域面貌,通过课本的形式让大众领略到自然风光的秀美,并以自然风光为出发点,将中国千千万万著名的自然风光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相结合,创作出人们为之向往且具有地域特色的歌曲、舞蹈等来传达地方文化、思想。我们可以将地域性作品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将创作动机、创作阶段、完成阶段真实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更直观地击中人心,得到大家的认同。还可以通过开发课程将地域性作品呈现出来,编排在小学、初中、高中、高等院校、艺术院校课程中,让学生对地域文化作品加以了解,通过文化交流传播给更多的人。另外,我们可以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以巡演、讲座的方式带大家了解地方艺术作品,使学生了解文化的魅力,进而得到认可。
在当今中国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对我国各民族文化保持认同。每个地域都有其自己的文化特色,与其他地域文化存在差异,求同存异是我们对文化大繁荣的方针政策。部分地域文化能够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我们国家的进步。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的,地域的文化是属于民族的,对地域文化作品的认同即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地域作品的创作也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具有深远的意义。任何地域文化作品都是祖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需要再接再厉继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保护和传承先辈留下的优秀作品,通过与时俱进的发展得到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认可。
任何一个民族的团结前提都是文化认同,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社会稳定都是基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通过国家文化部、宣传部举办关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重视文化发展,发掘具有实用性、可塑性的文化,刺激优秀地域文化作品的生产,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思想高度、教育意义,融入新的艺术元素,这样推广出去才能够更深入人心。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文化、科技、教育等都出现趋同的现象,发掘地域特色的文化作品迫在眉睫。但是单纯的地域性文化作品在表达上欠缺张力和连贯性,这也是这类作品的欠缺之处。通过当代艺术家的新处理、再加工,以及新时代的新元素、新形式,使作品更富表现力度。同样,艺术作品需要贴近生活,具备思想高度、教育意义,通过宣扬真善美的艺术理念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生活,以获得广泛认同。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弘扬长征精神,文艺界以多种方式纪念了红军长征胜利,旨在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山西大学为此组织创办了主题为《信仰的力量》交响合唱音乐会,是山西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也是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系列活动之一,对宣传山西形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交响合唱音乐会中的作品以长征精神为主线,有对长征的讴歌,也有对山西在战争年代为全国解放做出贡献的颂扬,更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憧憬,饱含浓郁的民歌特色,同时汲取了《十送红军》等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作品有《峥嵘岁月》《红军的歌还在唱》《你信长征我信你》《延河水、宝塔山》《东征、东征》《太行丰碑》《这条路》《新征程》《信仰的力量》,包括独唱、领唱、重唱等表现形式,生动再现了红军战士在枪林弹雨中的勇敢顽强、父母送儿上战场的担忧期盼、妻子送郎去参军的深深不舍。《信仰的力量》从词曲、朗诵、背景音乐等不同角度诠释着长征精神,也是对山西革命精神的赞颂。
由鹤壁市文化局创作,鹤壁市豫剧团演出,豫剧名家金不换先生主演的豫剧《唐知县斩诰命》,讲述了清苑县令唐成审结诰命夫人严雪姣行凶害命案,唐成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战胜邪恶势力,实践着以民为本、依法施政、廉洁自律的为官之道,体现出强烈的人民性。它结合豫剧特有的唱腔、表演形式、伴奏乐器等,再塑了七品芝麻官唐成的新艺术形象,并于2004年5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喜剧片《七品知县卖红薯》,荣获了第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戏曲片奖。
近年来以习近平为中心的党中央在反贪问题处理上做出了卓越贡献,豫剧《唐知县斩诰命》体现的社会意义与当今社会形势、走向相吻合,响应人民的心声,拉近人们与社会现实的距离,以平易近人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既展现思想高度又贴近生活,是地域性作品得到广泛认同的经典佳作,为我们后续创作更优秀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又如陕西的华阴老腔,因其独特的声腔、伴奏乐器,且具有鲜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种表演方式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摇滚”。由于华阴老腔属于家族戏这一特殊情形,目前也处于行将消亡的濒危状态,迫切需要我们的保护与传承。它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6年,因电影《白鹿原》与华阴老腔艺术结缘,谭维维和华阴老腔的老艺人们在央视春晚上为观众带来一首《华阴老腔一声喊》,歌曲当中保留华阴老腔最为原汁原味的声腔,填入新词,重新编配,创作出了符合当下大众口味的新作品,它以其最原始的风貌带人们走进历史的画卷。作品是艺术源于生活的见证,其内容取材于历史战争、三国故事、自然风光等,唱腔亢奋激越,充满阳刚之美,因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民族精神价值。
我们通过对老作品的改革创新创作出顺应时代的作品,同样能得到大家的认同,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任何成功的地域性艺术作品都是基于历史故事、人物原型等加以改编后创作而成的,它们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极易引起大家的共鸣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