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束或开始(随笔)

2019-07-19蒋浩

星星·诗歌原创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央大街阿西松花江

蒋浩

二○○○年夏天,因了事出偶然牵动的情感的必然,诗人马骅(1972-2004)建议我应该去趟哈尔滨,记得他还赞助了些盘缠。在哈尔滨那些天,与诗人们(张曙光、桑克、王来雨、冯宴等)玩得自然很高兴。意犹未尽时,还去了中俄边境小城绥芬河,与诗人阿西、杨勇等也是相见欢。这是我第一次去东北。回到北京后,我写了组诗《旅行纪》来记录,在形式上自觉或不自觉地第一次使用了双行体,我想是因为轻松快乐的缘故吧。双行体有种天生的跳跃感,开放的转换只需要在上下行之间就完成了,对情感的表达不拖泥带水,更不矫揉造作。她不像三行体更注重运动和往复的节奏,也不像四行体追求一个封闭而完整的结构。

二○○九年夏天,我和诗人阿西、孙文波从北京开车又去了东北。哈尔滨还是哈尔滨,但很多人和事都改变了,甚至是彻底不同了。哈尔滨标志性的建筑——霁虹桥正在重新改修,我几乎认不出她了。九年前的夏天我和朋友在上面来回走过数次,每一次我都很珍惜,仔细地体会着两颗心在杠杆似的桥梁上的碰撞和分离。但这一次,只是我一个人了。我曾经是这桥上的作者,现在变成了过去生活的读者,过桥变成了看别人过桥。那段时期,诗人桑克给了我不少帮助,所以这首挽歌气质的诗自然就送给他,也许更是送给我们背后都熟悉的故人。

波特曼可能是哈尔滨中央大街最著名的咖啡廳。我也是一个人去寻找她九年前的样子。事实上我已记不清楚她九年前的模样,但她的墙壁和柱廊上镶嵌着的张张金色的古典音乐CD唱片也深深地镶嵌在我脑海里。这个气质高贵的咖啡厅在我心里,代表着一种“信”,尾生抱柱似的“信”。但尾生不再有,所以我觉得是“墙在抱柱”。批评更是自我批评。我想起了发生在咖啡厅的一些细节,追述到更早的北京往事。各种情绪,无论多么伤感,至少这里的咖啡现在还冒着唏嘘的热气。

从咖啡厅出来在中央大街继续前行,我是要去看松花江。看有时是一种仪式,尤其是一个人在观看一个大而开阔的事物。过去的生活通过现在的观看不仅获得了记忆,更是一种雕琢般的反思。和九年前不同的是,那天下起了大雨,我躲进一座江边建筑物的高大的落地玻璃墙后,继续看雨中的松花江。雨改变着所见,尤其是通过雨中的玻璃来观看雨中的事物,这种改变仿佛和时间没有关系,是在一个平面上共时发生的。比如,渡船和出租车是相互叠加的,度人其实也可以是抢人。但我度我。

回酒店的途中,我背对着中央大街,想起了曾经流亡在这里的白俄贵族,虚构着他们的生活,我写了《啊,生活》。我试图通过想象别人的生活来理解我的过去和现在。但这些都像是从中央大街某幢临街的阳台上飘下来的钢琴与小提琴的协奏曲,捉摸不定,变幻莫测,骨子里是高傲而缥缈的美与伤感。那时我觉得我对人生已经没有新的理解了,也没有那颗想要去探究生命真实的激情之心。但某个恍惚的瞬间,我对诗似乎有了意外的发现。比如,我仍然用双行体来记录这次哈尔滨之行,上下行不仅仅能表达轻逸和快乐,也可以是迟缓而悲切的,每一行都像一把在往事上拉动的锯子,展现的动作不是来,就是去。也许,这样的双行诗其中的一行是你,另一行可能就是我,保证了过去和现在同时出现在一个开放而朴素的节段中。

猜你喜欢

中央大街阿西松花江
家乡的中央大街
On the Necessity and Teaching Method of English Education
纤秀的松花江
为你撑伞
我家的邻居
阿西是个防损员
草 戒
纸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