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价杠杆撬动课程向儿童转身
2019-07-19李士彪
李士彪
无论我们喜欢与否,变是我们面对的唯一不变的事情。面对变化,教育不能及时应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身处教育实践中的教师是否愿意改变。自2014年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以来,我们的这种感受更加强烈和深刻。在深度推进课程游戏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做事情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要转变课程指向,转变思维方式,进而转变墨守多年的教育行为。“以前不都是这样的吗?”“人家XX幼儿园(老牌名园)都还没变,我们为什么要变?”这是在改变进程中,经常会在我们耳边响起的声音。但是我们也相信一句话:请你告诉我,你是如何评价我的,那么我就会告诉你,我将会怎样行事。一种方向明确、有效、能发展的评价,可以激励教师主动进步。
为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实现课程视角从原来的比较强调教师的教向重视幼儿的学的转变,从原来的比较依赖固有课程用书向面向幼儿的生活、游戏的转身,我们以教师月评价改革为切入点,通过教育教学工作评价的变革,推动教师真正改变,更好地对接儿童本性,在和儿童共同的生活中共建美好生活。
研究评价核心,聚焦“体现在幼儿
身上的成长”
我们将改革方案最重要的标准聚焦在“体现在幼儿身上的成长”,多次和全体教师讨论评价改革方案。在讨论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而不是为了审判,那么被考评的对象就比较容易接受”。经过几轮的讨论论证,我们确立了评价改革的5个核心指向,如下。
引导教育(课程)视角向儿童转身。“需要什么才去评价什么……”
让积极主动(优秀+发展意愿)看得见。“每个人都有被肯定的需求,每位老师都需要‘自己很重要的感觉……”。
坚持以交流、反馈促进步。“我们都需要能给我们反馈信息的人,这是我们不断自我发展的方式。”
重视团队力量的整合,看个体更看团队。“打破固步自封,传播优秀做法,共同做事,共同进步。”
严守职业准则。评价改革的核心是教育视角向儿童的转向,并不意味着工作中其他的东西不重要,比如教师的备课、观察记录、行为规范。为了保证评价的针对性和真实性,我们把评价和检查分开,用检查来保障基础和底线,用评价引导教师集中力气做重要的事。
在核心指向的指导下,我们从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机制与方法、评价的过程、评价结果的呈现、教师的有效参与等方面确立了评价改革的具体方案。
明晰评价内容,接轨班级计划的调整
课程要真正向儿童转身,需要让儿童在一日生活中有更多行动的机会,需要把儿童对自己一日生活管理的权利还给儿童,但这种还给不仅仅是放手,而应该提供支架和工具支持儿童能对自己的一日生活进行管理。因此,针对教育教学的月评价内容就不能停留在老师做了什么,而应该将评价的内容调整为:老师为了儿童在一日生活中更好地行动,提供了什么样的支架和工具,使得儿童可以更好地管理、参与班级的一日生活。为此,我们将原来事无巨细的评价细则调整为“3+X”的方式。
我们站在儿童对自己一日生活管理的视角提出了时间管理、空间管理、生活管理,通过教师加入幼儿的行动,在一日生活中有路径、有工具、有方法地共建美好生活,在实践层面落实“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想。
根据“3+X”(X项)的实践路径,我们调整班级计划的框架,并在2016年的寒假前请班级教师根据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思考如何在班级计划中具体落实。在次学期开学初的准备阶段,教科室针对每个班的班级计划,进行一对一的交流研讨,力求老师在观念与理念上能够达成一日生活向儿童的转身,考虑如何通过支架与工具,更好地关照儿童一日生活中的学习与发展。同时,通过X项,老师们也可以有机会发挥自己在课程中的主动权、自身的特长,做自己热心的事。
调整评价方式,关注每位教師
叶澜教授说:“要把教师当作一个人,去感知,去读懂,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具体的人,去寻找怎么可能对他有帮助,只有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才能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针对教育教学的月评价改革,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向是:让每位老师都感受到自己被肯定,通过评价方式的调整,都能发展、会发展。
调整如下。
将原来的教科室主导的评价,改变为教师成为评价的主角。在每个月的月评价中由一位骨干教师作为组长,业务园长为副组长,每个级部三人共同组成评价团队,确保在每个学期,每位老师都有机会成为评价的主角。
将原来的班级被动接受评价,调整为班级充分表达自己认为有成就感的想法、做法。每个接受评价的班级都可以充分地向评价人员介绍班级在支持孩子方面的思考、观点、做法。同时,为避免以往经常发生的,有的班级为了在评价时能获得更好的分数,会把一些好的做法藏着掖着,等到评价时再拿出来分享,我们的评价不再停留在级部内部的比较(避免级部内部的消耗),也不再仅仅指向教师个体,更强调整个班级,整个级部大团队,强调班级发展是教师、保育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级部共同努力、共同分享好做法的结果。
将原来的教科室检查、翻阅、定级,调整为亮点发现制。评价人员的评价不再仅仅是我看到了什么,然后给出评价等级,而是转变评价的视角,先站在班级老师的视角,聆听班级是如何在时间管理、空间管理、生活管理上支持孩子的学习与发展的,是如何支持孩子与孩子、老师和孩子共同做事的,再结合自己的听、看、观察梳理被评价班级的亮点,梳理支持孩子在一日生活中的有效做法。同时,为了避免在评价的过程中为了亮点而亮点,我们在评价中既看创新,更看好的做法的持续,以及问题的不断改善。在每次的月评价考核中我们强调:不看突击,看平常。
环境:先看实效、实用,孩子在其中的学习与发展,再考虑美观。
做事:先看儿童的行动,再看家园共同的行动,再考虑老师的行动。
行动:先看行动是否关切更好的生活,再看行动是否在持续,再看行动的进一步改善。
在落实以上改变的过程中,我们也形成了如下评价流程。
在评价方式调整的过程中,我们努力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参与评价的老师提炼其他班级亮点,给出点评建议的过程中,专业性获得了显著提升。市、区级骨干教师从2016年的12%提升到目前的30%,仅2018年,我园就有2位教师获评市学科带头人,1位区学科带头人,4位区教学新秀,教师追求专业成长的意愿与共同成长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呈现评价结果,汇聚向儿童转身的
支架与方法
评价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怎样将评价结果呈现给教师。评价结果是重要的反馈信息,但如果教师获得的评价结果只有“满意”“分数”“级别”,那么评价结果就很难发挥反馈促发展的作用。
在评价结果的呈现方面,我们坚持两个方面相结合。一方面是由园长室和教科室共同推进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半日调研,协助教师解决日常班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方面是所有参与评价的教师共同梳理的亮点推荐,以汇聚、传递优秀的支持儿童的支架与工具。通过两者的结合,共同实现协助儿童创建更好的生活的教育期望。
1.即时反馈的共同调研,寻求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
我们对儿童的了解越多越会发现,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儿童的生活也是一个整体。因此我们将原来的指向具体环节的调研,改為由园长带头的指向半日活动的调研,并坚持每月完整地跟踪小、中、大班各一次的半日活动。调研的改变表达的是基于儿童的课程必须持续跟踪幼儿的学习生活,掌握其学习特征,如果能够了解孩子的个人时间表则更好。
每次的半日调研,不是检查、评分,而是将共同解决问题作为最主要的目的和意图。比如在2017年上学期,我们在对大班持续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一日生活中老师和孩子都很忙,通过统计发现,半日活动有多达7次的集中组织。老师的精力大部分花在了集中组织上,没有静下心观察孩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问题:一日活动组织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基于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考虑儿童的自由自主,支持儿童的行动?并请大班老师们共同讨论提出了解决方案,如下。
室内、户外活动统筹安排,减少幼儿来回往返教室和户外的次数。幼儿上午半日活动的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是否有效保障了孩子的深度学习。
上午半日作息进行调整,减少不必要的过渡环节。由原来的一个活动到下一个活动就分散集中一次,调整为只集中两次。在由分散到集中的环节,巧妙利用“音乐领头人”的游戏过渡,避免无效等待。
通过半日调研的转变,管理人员和老师成为了共同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者,并形成了操作共识:即每次的半日调研结束后,开展半日活动的老师会对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并通过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一次中班调研结束后,老师们自己对自己进行反问,男老师赵宏灿提出:“孩子们刚进入中班,我们特别想和孩子就班级的半日生活达成各个方面的共识,但是我发现因为要达成的共识涉及的方面较多,所以,在这个时间点,我思考的是我们老师和孩子是否可以将达成共识的脚步放慢一点?”接着这个话题,姚佳老师马上将把脚步放慢迁移到户外活动结束回教室的问题上,提出:“每次一起做完操,回教室的路上,不同班级相互交错,老师和孩子都很着急,有时还会有孩子因此被冲进其他队伍。”针对这个问题大家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慢下来”,有条不紊,让孩子真正过安定、平顺的生活,受安定、平顺的教育。
2.汇聚策略的亮点反馈,积累协助儿童的更多支架
在由教师共同参与的月评价中,我们重视形成园部和评价老师共同梳理的亮点推荐(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自2017年2月开始,从时间管理、空间管理、生活管理、X项方面,每月都形成了相应的亮点推荐作为评价结果呈现的重要内容,发布在校内平台上。同时,将亮点推荐作为园部教研的内容,及时反馈,跟进研讨,逐步形成将一日生活有方法、有策略地还给儿童的共识和方法。我们努力通过月评价的亮点呈现和园本教研的有效结合,寻求课程向儿童真正转身的有效支架、策略和方法。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们发现,当老师们思路更清晰,更有策略和方法时,就可以更好地在一日生活中解放自己,让自己有时间观察孩子,有时间和孩子一起认真对话,共同做事。
当然,在评价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我们坚持“体现在幼儿身上的成长”;坚持教师在参与评价过程中的学习和成长;坚持不断追问,在追问反思中坚持本源,理清各项工作的核心,以整体的思维有节奏、有步骤、有路径地有序推进。我们希望,经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我们的一日生活在内容和组织形式上是更加生动、有趣、多样的;是充满了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和各种可能性的;是能够引导儿童追求过更好的生活的。我们期望能够通过共同做事,实现我们的课程追求,让儿童的行动充盈校园,充盈一日生活,让我们共同在行动中“追寻儿童心中的百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