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地铁建设带来的效益
2019-07-19资燕仙
资燕仙
摘 要:地铁是一种安全舒适、快捷高效、节能环保的大容量公共交通设施,地铁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方面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昆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轨道交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也积极的推进地铁的建设。首先了解了昆明地铁一号线运营的现状,其次结合相关资料,来分析地铁建设后对当地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取出了影响经济效益大小的因素:节约人们出行时间、提高舒适度、节约能源、减少交通事故、环境保护—空气,最后将这些因素通过数学模型进行量化可知地铁建设后确实提高了当地经济效益。
关键词:运营优化方案;地铁;经济效益评价
一、主体
根据前期问卷调查分析知,地铁周围新建的商场能提高人们消费的积极性,并且有接近一半的人认为他们会乐意去这些地方消费的,这说明地铁的建设可以刺激人们的消费;另有53.85%的被调查者认为地铁沿线周围新建的商业圈扩大了他们的消费空间,凭借地铁的便利性,相较于以往,他们外出购物的次数也会稍有增加。为了直观的反映出地铁建设对当地经济效益的影响大小,首先找出了影响效益大小的主要指标,最后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将指标量化来计算分析地铁建设前后对昆明市经济效益是否有影响。
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确定出影响经济效益大小的因素主要反映在:節约人们出行时间、提高舒适度、节约能源、减少交通事故、环境保护—空气几个方面。
二、节约人们出行时间的效益
从前面的问卷中可得人们选择乘坐地铁的理由主要是乘客认为地铁准时、快捷,相比较于公交车乘客可以节约大部分时间投入到生产和研究中去,创造出更多人类需要的物质。乘客选择轨道交通较选择其他交通工具节约的时间根据出行方式的速度差值和乘客平均运距计算而得。将所节约的时间和乘客单位时间的价值的乘积作为节约时间的效益。
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中属于工作时间按8小时工作制的较少,因此在计算时间价值时可以近似使用休闲出行时间价值(按国际惯例休闲时间价值为工作时间价值的25%-75%,根据文献,本文取0.5),采用的计算模型如下:
因地铁具有省时的特点,因此乘客选择乘坐地铁就可以相交于公交节约很多时间,乘客利用节约的时间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即为节约时间的价值。经查阅资料和询问地铁站和公交站的专业工作人员得知,目前地铁的平均运行速度为42公里/小时,公交的平均运行速度为15.8公里/小时,乘客平均运行距离为10.5km,从昆明市区到大学城乘坐地铁较公交平均节约的时间为0.35小时,每天的客流量达20万人次,全市机动化出行量年均增长量为40万人次。根据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知,轨道交通分配给公交的年客运量比例为0.6。假设每人每月工作小时为168h(21天*8),一年按12个月计算,经济稳定增长,则昆明市人均小时GDP约为29.72元/小时。
将上述指标带入上式可得 元
上述指标值是修建地铁以后,人们较以往选择公交出行所节约的时间创造的价值,且这个值为正说明地铁的建设确实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间接的对当地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环境保护——空气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国近十年在环境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评价法》中明确要求对工业、水利、交通等十类专项进行环境评价。对于轨道交通,主要从噪声和空气污染方面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效益。
四、噪声的减少
地铁是完全封闭运行的,大部分是在地下运行,产生的噪声远远没有公交那么严重。据查阅相关资料知,城市噪声大概有70%--80%是由道路交通引起的。噪声不仅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使得工作效率下降,而且也会损伤人们的听力。噪声的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今年来道路建设都采取了有效的防护和治理措施,有效的减少了噪声的污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环境,有利益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益带来收益。
五、结论
地铁的运行相比较于其他交通工具达到同一目的地所花费的时间较少,而且车内环境也较舒适,使得乘客有充分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进而直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城市轨道交通使用廉价的电能,相较于公交车而言,减少了石油能源的使用,进而政府可以将一部分石油资源应用到其他的生产用途中为社会创造更多人们需要的物质;城市轨道交通主要是以廉价的电能为能源,有效的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为改善恶化的环境和城市人民生活水平和减少环境治理的支出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地铁的运行对昆明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邓毅.地铁对沿线房价变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南昌大学,2014
[2]高慧芳.北京地铁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微行政学院学报,2013,4(16)
[3]付涛,吕慧明.关于宁波城市地铁建设对宁波经济影响的研究[J].宁波大学国际交流学院,2010.
[4]刘超.城市轨道交通大小交路嵌套模式下车体应用优化模型方法[J].北京交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