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开发智能教育之探索

2019-07-19王光胜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5期
关键词:心理学智能心理

王光胜

[摘           要]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里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其中比较宝贵的教育内容之一就是开发“智能教育”。开发智能教育的方法很多,但都离不开“定能生慧”“静能生慧”。

[关    键   词]  传统文化;开发智能;探索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5-0314-03

医学类专业及教育类专业所用的心理学教材里面的心理学家几乎都是外国人。难道我们中国人对心理学的研究是一片空白?这是年轻时读书之一大疑问。随着年岁的增长和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热爱,才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里面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在灿若星河的传统文化瑰宝中,比较艳丽的珍宝之一是“开发智能教育”。古圣先贤在这方面有独到的认识途径,他们不是用逻辑的论证方法,是用高于逻辑的方法亲身实践而得,他们所走的道路是不同于今天西方心理学所走的道路,或者说古圣先贤有一套现在被普遍遗忘的研究心理的逻辑体系。我们不能割断传统,更不能浅薄地否定古人,古圣先贤不求名,不图利,出生入死,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智慧,实在值得今天求知者学习。中共中央多次在一些重要會议中提出,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中国科学院提出研究传统文化心理学的课题。我作为一线教师,拟定这个题目,有现实意义。下面我将从下面几方面进行论述和探讨。

一、人人本有无穷的潜在智能

要开发智能,首先必须要有智能,这是基本前提。犹如挖掘宝藏,如果没有,不管如何开发,还是开发不出来。这里所说“人人本有”,是没有包括先天性疾病导致之智障以及神经和精神疾病导致的智障。虽然大脑是个“黑匣子”,人类现有科技是无法真正把它打开并研究清楚的,但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充分地说明了人具有“无穷的潜在智能”。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相结合,产生了一门边缘学科——人工智能。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关于思维科学》一书中写到“人脑是一架具有大约1010-13开关的巨型数字计算机,只不过比今天的电子计算机要复杂”。脑科学研究认为一般人的大脑细胞只利用了3%~5%。科学家、发明家、大思想家的大脑细胞只是开发利用了15%~18%。就是说对一个人来说90%多的大脑细胞(包括潜在的智能)白白地被浪费,一生皆被潜伏而蒙蔽。“人皆有无穷的潜在智能”,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有类似说法,他的潜意识理论就认为“人的显意识(常人常态的意识状态)只是浮出海洋的冰山,而潜意识才是浮起冰山之海洋。”中华传统文化的“心意识理论”之核心是心性理论,认为心性之本体是空性,就是说心灵有无穷大,有“无穷的潜在智能”,可以有无穷之妙用。古书把人的心智的本体说成“本地风光”“本心”“本来面目”“大圆镜智”等。如果把上述深奥难懂的古代语言转换成今天的语言,就是“心之本体”“心之本能”“心之容量”等。现代西方心理学所研究的只是心理活动之现象、心理之作用、心理之变化。而对心的本体、心的来源以及安心与放心的方法就没有研究清楚。心的“本来面目”是一种静态之心理,是人人可复现而绝大多数人未能体验到的心灵状态。如何让杂乱纷飞的意念停下来而复现静态之心灵?将有助于心理学创造性的发现和发明。

二、传统文化里提供的钥匙

《道德经》:“致虚静,守静笃”(十六章)“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十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二十二章)“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

《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能后而虑,虑而后能得”(明德章)“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格物致知章)

《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二十二尽性章)“至诚之道可以前知。”(二十四前知章)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工夫到,滞塞通”(《弟子规》)“外离相为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坛经。坐禅品》)“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圆觉经》)。

上面我从浩如烟海的文化古籍引用这些话,“静”“定”“专一”等字眼都是心灵所达到的状态,都是开发悟性,引发直觉与灵感的心理方法。上述文化古籍涉及儒家经典、道家经典以及佛教经典,这些典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起到代表性作用。当我们从生命科学的角度,重新诠释古人留下来的这些东西时,就为传统优秀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赋予了时代新的意义。“用心专一”的开慧效果,犹如用凸透镜把分散的太阳光聚集成一点可以把柴火点着一样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人人皆有一种认识万事万物以及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穷潜在智能,它无形无象,无声无息。它必须借助“专一用心”的途径才能有次序地生起(或循序渐进地产生)。比如“金诚所至,金石为开”“制心一处,则无事不办”“滴水石穿”“铁杵磨成针”等,都在说明持续不断地努力用心之后的效果,高中语文课本的《荀子·劝学》就是这个要义。

三、古代众多优秀知识分子之实践方法与经验总结

(一)静坐反思(又叫坐禅)开发智慧

古人有这种说法“半日静坐,半日苦读,非此不能达到圣贤境界”。庄子提倡“心斋”“坐忘”,留下“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而同于大道”之语。宋朝大学者朱熹“用心专一”后,把达到之心灵境界写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工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何水来。”明朝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被罢免官后于贵州龙场静坐反思而“悟道”(明白〈大学〉的中心思想),而后成为儒家学派划时代的开拓人物,建立起他的哲学体系。孟子说“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这句话是说把“学问”不断“放在心里”来“反思”,让所学知识与自我对性命之觉悟融会贯通,认知与生命合一,凸显自己的超然独立人格。诸葛亮的《诫子书》里“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强调心静对学习与品格修养的重要性,只单一地“静”,就是“枯木”而不会开“智慧之花”,同时要“反思”,不断地思考再加上不断地学习与实践,知识与智慧的泉水才能不断地涌出。古人认为用心专一到一定程度,功夫用到佳可以达到“一通而百通,一经通而百经通”。

(二)用书法、绘画与音乐开发大脑潜能

传统文化教育讲究琴、棋、书、画,这对开发大脑潜能、调节心理和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当一个人专注地集中所有精神练书法、或绘画、或搞音乐时,在这种一念代万念的情况下,同样能产生一种相对平静的静态心灵,这容易引发灵感与直觉。苏东坡在高度集中精神画画时产生一种忘我的直觉状态,是这样描述的:“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唯不见人,嗒然忘其身”。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钱学森学过:“凡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又说:“从前自己头脑中框框多,所以对一个新问题的思索百思不得其解,要求灵感思维,于半梦境中突然解决。”高度灵敏的心灵状态不但可以很好地诠释身体内部产生的信息与能量,还有可能接收到来源于宇宙中的信息与能量,这种心理状态相对于意念纷纭的动态心理来说,显然是一种静态心理,这就是《道德经》里描述“致虚静,守静笃”,或“复归于婴儿”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正是灵感之源,智慧之钥匙,因此传统文化里的心理学是一种创造心理学,是真、善,美的心理学,是健康心理学。

四、今天对教育之启发

(一)教育要面对一切学生

美国教育家斯特思说“只要有机会,大多数孩子都是有天分的”。按古人之划分:人之智能有利根,有钝根,有不利不钝根之分别。按今天的说法就是人有上智、中智、下智之不同。古代教育针对钝根之因材施教而大有作为的例子很多。《论语·先进篇第十一》里“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按照今天之说法,高柴与曾参是“愚鲁”之人。曾参是孔子很有名的弟子,他是很有成就的,是继颜回之后传承孔子道统的中心人物。这说明孔子很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古人很善于因材施教,利根有利根之方法,钝根有钝根之方法。特别是对钝根的开智方法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二)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一首诗里写到“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有人问大发明家爱迪生成功之要素时,爱迪生说:“能够将你身体和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会厌倦的能力……你整天在做事,不是吗?每一个人都是。假如你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你做事的时间就是整整16个小时,对大多数而言,肯定是一直在做事,唯一的问题是,他们做很多事,而我只做一件。假如你们将这些时间运用在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上,你们就会成功。”二十多年前我读医学院的时候,学院在期末考试前两个星期停课复习,复习时没有老师上课,也不打考勤,到教室复习的人不算多,但我所在班级有四五个女生准去教室。这几个女生就是前五名的学生,她们现在都是当地医院的一流专家。她们一到教室就非常安静地学习,除了上厕所,一坐就是3~4个小时。我心理非常稀奇她们的“坐功”,连同她们非常优异的考试成绩。当时我就从医学院图书室借一些关于静坐的书来看,学静坐。一开始时,坐个把小时就腰酸了。但下决心坐下去,腰反而不酸不痛了,头脑特别清醒,平时所学的但没理解的许多知识忽然之间“恍然大悟”一样,总有一种“原来就是这么回事”的感觉。这就是刻苦地研究与钻研,激活并加强大脑细胞间的网络联系,联想能力与理解能力加强。类似于古语“定能生慧”“静能生慧”的心灵状态。

(三)训练培养学生重视基础知识学习,进而“举一反三”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中子曰:“赐也,女(汝)以予为多而识(志)之者与(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段话就是记载孔子的学生问孔子的学问是不是靠记忆累加起来的,孔子回答说:“不是,是把握住一个最基本的东西之后,再进一步加以发挥出来的。”显然这是孔子“一以贯之”的开发潜在智慧的经验之谈。这“一”是什么?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四十八章》)从现在教育教学的观念来说,“一”可以是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用传统文化语言说,就是复通为“一”,上升为“道”的求学境界。这个从“一”(基础)到“多”(多学科专业知识),又从“多”到“一”(将知识融会贯通)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过程,体现了较完整的认识历程。我高中的一位同学,现已是地区级领导干部,当时的重点大学毕业生,擅长数理化。对学习经验他这样说:“一有时间就把公式、定理,原理思考,思考……”这一思考不是简单的回忆,乃是一种“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功夫。对学习知识,基础部分为什么那么重要?因為它是能生“多”之“一”。国家级中医名家谈治学经验时,都非常强调读中医经典,比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他们都认为“万变不离其经”,因为经典是能生“多”之“一”。我所上的医学专业课,涉及临床课内容难理解时,回到基础课就能理解。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1963年2月讲授“数学归纳法”时,在讲到“数学归纳法帮助我们深思”时说:“大家都知道,数学归纳法有帮助我们‘进的一面,现在我想谈谈数学归纳法帮助我们‘退的一面。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原始的问题,把这个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用数学归纳法来一个飞跃,于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华罗庚用数学归纳法说明了由“一”进到“多”,又从“多”退到“一”的数学方法。上述所说的“一”与“多”的关系的认识方法,显然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内容,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就是一条正路。今天我们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来探讨并研究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许多内容是古人对生命的认识、对“天人关系”研究与探讨、对自我人格成长、自我人格的独立宣言,这是民族深层心理的凝聚力。本文是用现代心理学的方法,试图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传统文化益智的原理与方法,虽是“拙见”,但有亲身实践作基础,都是真实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1]翟翠娟,王义杰,崔胜威,等.“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2018,17(4):13-16.

[2]王凤仙,钱道明.当代大学生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J].河南农业,2018(6).

[3]白静.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民办高校的探索与实践[J].经济师,2018(4).

[4]范万年,吴万胜.互联网+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路径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3):54-57.

[5]程红艳,周金山.“传统文化复兴与教育中国化的探索”[J].教育科学研究,2018(3).

[6]孟迎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

[7]郭红.新时代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索[J].时代教育,2018(7):190.

[8]马国辉.辅导员利用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3).

[9]张标,刘尚莲.“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8(1):38-40,46.

[10]李冉,殷万清,赵崇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师,2018(6).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心理学智能心理
“没有用”的心理学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智能烹饪机
超智能插秧机
跟踪导练(二)5
自由光2.4L专业版+智能包
心理小测试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