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分层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9-07-19贾金豹任建林
贾金豹 任建林
[摘 要] 数学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是一门比较枯燥和抽象的课程,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因为听不懂或者觉得无趣而对数学产生一种厌倦的情绪,改革传统数学教学方法,积极寻找简单易懂又能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分层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做以下研究。
[关 键 词] 分层教学法;中职数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2-0090-02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生也是如此,每位学生情况不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不一样,学习成绩也参差不齐,尤其是数学学习,每位学生理解能力不同。作为一名中职数学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不能以学习成绩的好坏去评价任何一位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法”就非常有必要。开展分层次教学实验,教学班级在知识、能力、技能、情感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分层,分为上、中、下三层,但是分层结果不公布,做到心中有数,以免使学生产生自傲或自卑的心理,打破传统教学格局,形成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形成“提优”和“补差”的分层次教学格局。
一、中职学生数学学习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薄弱
中职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一些基础的数学定理和公式掌握不完全,缺少相关的数学练习,甚至不知道如何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关于数学方面的问题,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受挫,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导致学生数学学不好,如此恶性循环下去。
(二)学习方法不当
学生学习成绩好坏很大一部分是与学习方法有关的,学习方法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成绩的好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很认真、很细心,但就是学习成绩跟不上。而中职数学是环环相扣的,如果某一节课听不懂,后面的课听起来也会很吃力,长此以往也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找到对的学习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至关重要。
(三)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个体情况
每位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授知识,学生听,可能面对同一问题,有的学生理解,有的学生不理解,但是课堂时间有限,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位学生,这就致使某些学习不好的学生越来越听不懂,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长期听不懂、学不好也会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压力,甚至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二、教学分层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中职数学是相对学起来有些困难的科目,加上学生理解能力不同,使学生数学成绩有好有坏。分层教学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教学内容分层等方法来提高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成绩,通过分层教学,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既不会使学生感到压力太大,也不会使学生觉得学习内容太过简单,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轻松又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学习,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分层教学在中职数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进行教学目标分层要明确班级学生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目标分层,分层目标不仅要明确具体,而且各级目标的梯度要平缓,做到教学易操作。以“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为例,将本节课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正确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解等差数列的首项、公比、项数及指定的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通项公式,认识等差数列的性质,能够灵活运用通项公式,举一反三,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程学习,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牢牢掌握本堂课的所有知识,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探索欲,从而能更好地学好数学。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明确每个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使其掌握基础的知识点,成绩优异的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所学课程的重点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对难点可以使其中一部分学生掌握即可。
(二)课堂提问分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学生问题也要做到分层次提问,对一些较难回答的问题,可以提问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对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但又很重要的問题,可以提问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自信心不会受挫,也能很好地巩固课堂所讲知识,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分层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要照顾到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例如,在讲圆的标准方程时,根据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给成绩稍差一些的学生出以下题目:已知圆心为(2,-3),半径为5,求圆的方程;已知圆心为(-2,5),直径为6,求圆的方程等这类比较基础性的练习;对成绩中等的学生,则在此类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延伸,如已知圆心为(1,-3),且过点(4,-1),求圆的方程;已知圆的一直径两端点坐标分别分(-2,4)和(6,10),求圆的方程;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设计难度大一些的题目,例如已知圆心在x轴,过点(2,-3),(8,-3),求圆的方程。也可以让学习成绩差点的学生做成绩中等学生的题目,让成绩中等学生做成绩优异学生的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有所收获,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四)教学内容分层
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如果老师分层不明显,很难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明确哪些是这些学生必须掌握、理解的,哪些是这些学生只需了解不必深究的,针对必须掌握的内容要反复教,反复练,加深学生理解。
(五)小组成员分层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体,教师在讲授完课堂知识后要靠学生自己去理解和练习,加以巩固。所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自己学习加上与同学间的交流学习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非常有帮助的。小组成员也要进行分层安排,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合理搭配为一组,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六)课后作业分层
学生接受课堂知识的能力不同,学到的知识自然也各有差异。作为一名中职数学教师,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要想到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这样既能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不至于布置的作业太难使学生自信心丧失。布置的作业太难会使学生自信心丧失,甚至抄写他人的作业,布置的作业太简单易使学生骄傲自满,不把作业放在心上,也起不到巩固课堂知识的效果,进行作业分层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七)课后辅导分层
课堂讲课时间有限,学生学习的时间也有限,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会有些地方听不懂,老师没有较多时间去照顾到每位学生、每个问题,容易导致课堂上听不懂的学生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好课下的时间给有问题、跟不上的学生进行辅导,利用课外时间给成绩差的学生补习,使其跟上老师的步伐,跟上班里其他学生的步伐。
(八)阶段测试分层
作为中职教师要明确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清楚。每位学生理解能力、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学到的知识也不同,因此,在学完一章节后,可以对学生进行一次系统性测验。在进行测验时也要进行分层测验,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这一章节的学习掌握情况。例如,教师在出试题时可以按比例出题,60%是基础题,这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30%的试题是稍加难度的题目,这保证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可以答出来,另外10%的试题是难度比较大的题目,保证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答出来。这样既能保证老师清楚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使学生自己清楚自己哪些地方学得好,哪些地方有些欠缺,重点要学习哪些地方,不至于使学习太过盲目,没有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大有益处。
四、分层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预期效果
通过分层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要使每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有一定的提高,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要达到中等水平,要保证掌握最基础的课堂知识,对所学知识反复练习,加以巩固;成绩中等的学生要在自身基础上提高学习成绩,对稍有难度的数学题目要有自己的思路和理解;成绩优异的学生要做到不耽误其时间学习新的知识,拓宽数学学习的思路。通过分层教学,教师也清楚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展开教学。
教育教学要紧随时代潮流,不论学生处于哪个阶段、哪个层次,了解学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永远是正确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来进行不断改进。分层教学就是要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不同教学方法,保证让每位学生都能尽可能多地学到知识。教育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情况进行教学,尤其是中职数学,学生情况不同,加上数学本来就枯燥,学起来也有些困难,作为中职教师就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授,但是要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中职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心智正在逐步健全,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導学生,极有可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伤害,所以,分层教学一定要时刻想到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使学生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刘雪英.中职数学分层教学有效方式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6(22):237.
[2]吉全.中职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7).
[3]唐晓芙.浅谈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能力与自信的培养[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4]任爱存.中职数学课堂分层次教学初探[J].现代教育,2015(4).
[5]杨坤.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开展分层次教学的探讨[J].新经济,2015(11).
编辑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