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的班级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2019-07-19方亚风寿菲
方亚风 寿菲
[摘 要] 现代职业教育学生管理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人性化、弹性化、多样化的管理理念。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多变性等特点,不同院校的学生管理环境和模式都会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产生重要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探究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基于学生生源情况,多采用封闭式或者半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在这种中职学校封堵式的管理模式下,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学习。而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基本为开放式,进入高职院校后,与高职衔接过程中将会存在学生主动性不够等许多问题,很难实现高职阶段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通过中、外文献等优秀班级管理机制搜集,总结得出适合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班级管理机制。
[关 键 词] 中高职;衔接;班级管理;管理机制;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2-0192-02
现代职业教育学生管理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人性化、弹性化、多样化的管理理念。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多变性等特点,不同院校的学生管理环境和模式都会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产生重要影响。中高职衔接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何增强中高职衔接学生的管理实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在管理的实效性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其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实现职业教育所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为国家培养所需人才贡献力量。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管理的问题
学生管理方法不够恰当,作为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中职学校班主任已经适应了高考统招类学生的,没有拿出足够的时间去调查研究分析总结中高职衔接学生的特点,认定只要不犯错误就是一种进步,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自信心不足。目前中职学生通常是中考分数不理想的学生,而在中职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后,到高职的衔接过程就会难上加难,学生思维固化,无法适应高职灵活的学习模式。学生管理模式上的脱节,中职普遍采用封闭式管理,而高职的管理模式是开放的,因此这两种模式的不同给衔接的平稳过渡带来了不少的波澜。
(二)家庭的问题
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弱势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家庭收入水平多处于中低阶层。有些学生父母离异或感情不和,家庭情况比较复杂。在基础教育阶段也属于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大多数学生的文化成绩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为留守儿童,缺失父母的爱。而许多父母以孩子年龄还小推迟就业为目的将孩子送进中职学校。学生已经被盖上了“低能”的烙印,对他们的高职学习机会不予重视,毫不关心。
(三)学生的问题
学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自我管控能力差、集体意识淡薄、叛逆心理强。他们在成就动机、求知欲、自尊与自信、综合素质等方面明显低于普高学生,而最终他们都将进入高职共同学习。这种能力的差距就是起跑线的落后,需要后天更多的培养。知识目标上的差距,中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而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工作一线培养技能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文化基础课知识掌握上的脱节,中职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兴趣不大,基础薄弱而高职许多课程需要学生掌握比较扎实的高中理论基础课的知识。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脱节,中职学生的学习教育环境不同。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高职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有许多文献提出不同的课程体系建构,在知识的衔接过程中不得不下大力气。
二、管理应对措施
(一)目标衔接
中职学生与高职学生有着不同的认识层次,但是在中高职联手打造教育一体化时,中高职的教育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群体的特征和需求,制定不同阶段的分目标,最终实现共同的终极目标。同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考评机制,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创新管理方式,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体验式学习模式,匹配职业教育生源特点。实现“三能融合”:自我管理能力和自觉行动能力;护理基本技能;护理操作技能。
中职生入校后,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中职班主任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也有所调整:(1)对成绩好、就读高职护理意志坚定的学生,着重培养他们适应高职阶段教育的各方面能力;(2)对成绩中等,又想争取就读高职护理的学生,通过班级管理激发他们学习动力与积极性,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争取就读高职护理;(3)对成绩一般的,可以考虑就业方向引导。各有所用,各司其职,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二)心理衔接
本阶段突出的是,中职的学生在进入高职学习后,会面临一个心理极大的“放松期”,这个时期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顺利完成自己的大学梦,而放松了学业。因此中职教师在这个衔接特殊期来到之前就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督促学生在胜利到达终点时也要记得这是一个新的起点。而高职的班主任也需要配合中职教师,通过设定目标等方法引导学生顺利渡过这个心理的“放松期”。
思想工作说来简单,施行确有困难。随着社会的发展,學生一年比一年更有现代感,尤其中高职衔接学生的个性非常突出,他们讲求平等与民主,教育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少谈大道理。如果能够做到很好的换位,就能最大限度地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依靠感,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与老师成为好朋友。
(三)衔接渠道
1.“生生”互通:首先实现中高职院校学生互通,让中职学生定期到对口高职院校参观学习,给他们提供免费的学习场所,允许他们在规定时间段内修高职部分课程。若参加考试,成绩合格者可提前获得高职阶段学习的课程学分,在后两年的高职学习中可免除该门课程的考核。这样既可以提高中职学生学习该专业的兴趣,在这样互通的过程中,还可让他们提早接触并慢慢适应高职环境,实现真正的“一体化”教学。其次是对在中职期间过程考核或职业技能考核成绩高的学生给予奖励,并且邀请这些学生参与高校活动,从而给学生在中职期间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技能考核的动力。最终对表现良好的中职学生,还在中职阶段学习期间,允许他们同高职学生共同学习,从而提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多师”结合:两线教师、多维管理。班主任和辅导员是传统班级管理团队的主要构成,负责管理班级日常。专业任课老师负责专业知识的讲解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班主任和辅导员通常通过社团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活动的参与性和态度来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专业任课老师通过学生课堂表现直观地了解学生。这两种方式都无法全面、客观地判定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这两线教师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形成互相配合的关系,任课教师可以辅助班主任,从而优化班级管理效果。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班委是合作管理模式的主干。班主任要充分发挥统筹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引导任课老师、家长等团体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使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和班委之间的作用和影响能够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全面完善的班级管理网络,优化班级管理的效果。
3.“师生”合作:借鉴“学徒制”模式创新学生管理體系,班主任以“传帮带”的方式教育引领学生,最终实现以学生自治为主,学校管治为辅的理想管理状态。“传”即班主任要将校园文化、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管理方法等潜移默化地传输给学生;“帮”就是帮助与指导,不仅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还要在思想上、理念上以及分析问题的思路上教会学生怎么办,提高学生独立开展工作、处理问题的能力;“带”就是亲自带着学生去实践,以实际行动做示范、做表率,离手不离眼,在实践中让学生领悟。与我国的“导师制”不谋而合,外文文献中就提到,要有效地将学生(学生)与业内专业人士(导师)配对,为期一学年。一旦匹配,学生和他们导师之间的关系被允许发展和遵循它自己的自然过程。该研究的结论是,这样一种关系可以通过学生学习的情境化和个人发展,为学生提供显著的回报。导师也获得了很大的个人满足感,他们的雇主组织也获得职业资格并且毕业。因此在这种中职的“导师制”引导下,在衔接过程中也将更加顺利。“网络”联手:构建家校体系、多角度管理。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沟通的途径丰富了很多,班主任可以通过微信、QQ或电子邮件等工具加强家长和学校的联系。鼓励有条件的家长登入校园网或班级群了解孩子的在校生活,增加家庭成员间的共同话题和亲密度。
(四)管理制度
与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相比较,高职院校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相对充裕些。因此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必须完善作息管理制度,班主任在管理中职生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高校辅导员要培养学生从“他控”到“自控”状态之间转换的能力。
院级及以上的文明学生等各类表彰都应严格评价流程,并且要将这种评比时刻衔接起来,评比方式要一体化、连续化。为了完善学生管理的机制,可以成立一个合适的学生管理机构,明确机构里的各个工作人员的管理职责,让所有工作人员共同管理学生。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可以按照班级管理的计划阶段、班级管理的实施阶段、班级管理的检验阶段、班级管理的改进阶段四个步骤循环进行,缩小管理范围、分组管理、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分步走,实现管理制度上的科学化。注重可持续的教学能力培养,以利于适应高职院校以及顺应社会的发展。
准军事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效果立竿见影,在本校就开展得非常成功,学校采用7S管理手册,随时督促学生整理整顿,这种制度的潜移默化保证了学生在高职的良好学习生活习惯。
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为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为了贯彻职业教育方针,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目标,需要不断改进管理方法,从而保障中高职衔接的顺利平稳过渡。时代不断地进步,我国高职院校生源多元化已经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趋势,高职院校只有加强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完善学生管理的管理机制,才能解决学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管理效果。而中职教育也需要不断提高基础知识培养,帮助中职生完成知识、生活等各方面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王志明.中高职衔接背景下增强学生管理实效性的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0(4).
[2]向耀连.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探究[J].广西教育,2015(38).
[3]孔庆红.中高职一体化学生管理工作衔接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3(3).
[4]黄.中高职衔接多层次学生管理问题探究[J].广西教育,2017(27).
[5]庄志勤.中高职教育衔接背景下混合生源班级管理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4).
[6]黄芳.对我院中高职衔接班级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28).
[7]费晓丹.“1+X”:叶圣陶教育思想关照下的中高职衔接班级管理模式探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5).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