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程管理类专业“互联网+”信息化教学研究
2019-07-19斯庆
斯庆
[摘 要] 通过高职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基于建筑业协会、建筑施工、工程管理类咨询企业、高职院校三方主体构建产教融合的工程造价专业、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等工程管理类专业“互联网+信息化教学”共享云平台,共建共享专业资源,创新探索产教融合“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新模式、建立产教融合工作室,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驱动要素,建筑业协会、企业同参与招生决策、教学培养与职业发展的职业教育新常态。
[关 键 词] 高职;工程管理类专业;“互联网+”信息化;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2-0116-02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育将迎来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变革,“全面滿足每个人的学习需求成为这次教育变革的核心要义”,但在教育实践领域,“学校的教育实践和新技术的驱动之间极度不协调”,表现在学习理念的“统一学习”与“用户化”,学习资源的“单一化”与“多样化”,学习环境的“封闭化”与“开放化”等。目前,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之间存在多个脱节环节,如果能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前提下,通过互联网和信息化平台,行业、企业和学校间资源整合共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合作架构体系,培养新时代需求的互联网+知识型+实践强+复合型的工程管理类专业专门人才迫在眉睫。
因此,如何基于“互联网+”高职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变革教育管理与评价方式,满足创新驱动的社会新常态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就提出了“互联网+”与教育结合的改革观点,从国家层面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在国家政策的有力保障下,职业教育已逐渐走出低谷并加快发展。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提前五年实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标,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职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因理论和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的需要,更应该从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就业竞争力等方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丰富教学资源、建立保障机制、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构架“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构架,以提高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若干意见》(2018)中指出,要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中。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院校设立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
二、研究思路
1.构建从建筑业协会、建筑施工、工程管理类咨询企业、高职院校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研究团队,以高职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教师为主要研究主体,其他各方均各自承担共享云平台建设、招生和就业创业信息收集、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全程研究以及多主题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等任务。课题负责人总负责,全体课题研究人员分工负责,保证进度同步、质量同步,按计划完成课题所有任务。
2.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思路,以工程管理类专业招生和就业为前提,重点研究高职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教育教学改革,集各方优质资源于共享云平台,服务教学、服务学习、服务高职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3.组织以课题负责人所在院校为试点单位,至少开展一次全过程的试点,验证、完善课题研究相关内容。
4.借助“互联网+”共享云平台,以三所高职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的三届学生为例,进行实践检验,并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三、研究主要内容
1.建筑业协会、建筑施工和工程管理类咨询企业、高职院校三方主体构建产教融合的工程管理类专业“互联网+信息化教学”共享云平台,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与数据中心、差别化的门户界面与功能授权,有效整合来自参与主体各方的信息、资源与服务,形成面向高职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泛在学习空间,通过对职业教育资源与信息的分析与整合,向学生提供报考咨询、培养支持、就业指导、创业培训等服务。促进人才需求信息、教学培养信息、就业反馈信息的双向循环,并以此构建“培养过程数据库”和“教学资源数据库”,这两个数据库是云管理平台运行的重要载体。
2.设计高职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改革方案,以基于互联网的共享云平台为基础,创新产教融合“互联网+”高职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资源,探索产教融合“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新模式,创建产教融合工作室,完善信息化评价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核心环节,而“互联网+”融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核心过程中,应坚持育人为本,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并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资源库”共建共享、个性化与网络化教学和数字管理与评价的综合应用,以期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进而构建以优质资源和智慧环境为基础,以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创新为核心的“互联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工程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互联网+信息化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资源。
(1)“互联网+”智慧招生:需求与反馈结合的招生决策机制
招生决策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环节的起点,同时也是对其办学实力与办学水平的综合检验,高质量的生源是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通过互联网实现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互联互通,并发挥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分类、关联和预测等分析功能,进而为职业院校招生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人才需求预测与反馈信息,以期促进职业教育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针对性与支撑产业发展的吻合度,并根据建筑业协会、企业和院校网络平台中在校生的培养反馈与毕业生的就业反馈,确定招生规模与招生结构。做到人才需求预测、人才培养反馈和就业创业反馈相结合的综合信息。
(2)“互联网+”智慧培养: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核心环节,而“互联网+”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坚持育人为本,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并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资源库”共建共享、个性化与网络化教学和数字管理与评价的综合应用,以期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进而构建以优质资源和智慧环境为基础,以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创新的智慧应用为核心的“互联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
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是借助智慧管理平台,整合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规模信息、岗位需求信息与能力结构需求信息、行业的发展信息与从业人员职业标准信息,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案,以期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针对性。
②“资源库”共建共享模式是充分发挥云计算技术的分布式存储优势,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元参与、共建共享,以职业教育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的优质资源的“资源库”模式来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数据库,如行业标准资源库、实训项目资源库、教学案例库、技能竞赛资源库、教学资料资源库等,以支撑个性化学习为目的,开发碎片化、关联性的优质微型化资源,从而为网络化的教学方式变革提供资源支撑。
③创新探索个性化与网络化教学和学习模式是基于高职院校理论和实践优质教学资源库和校企网络协作平台,资源收集各方利用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翻转课程等多元教学和学习手段,促进在校学生、社会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终身学习,达到资源共建、共享、共收益的目的。
④学习成果数字化评价机制是基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数据库,对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进程进行常态化的跟踪与动态监测,进行评估和测试。
3.进行“互聯网+”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建筑业协会、建筑施工和工程管理类咨询企业、高职院校基于共享云平台建立内部质量评价制度,运用高职院校、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相对独立的社会专业教育评估机构等多主体质量保障体系新架构,构建相互促进、信息互通、共同发展、运行有效的保障体系。
通过高职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基于建筑业协会、建筑施工和工程管理类咨询企业、高职院校三方主体构建产教融合的工程造价专业、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等工程管理类专业“互联网+信息化教学”共享云平台,共建共享专业资源,创新探索产教融合“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新模式,建立产教融合工作室,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驱动要素,建筑业协会、企业同参与招生决策、教学培养与职业发展的职业教育新常态。为了形成高职工程管理类专业招生—培养—就业良性循环,在“互联网+”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过程中,组织教学改革与服务社会的互动机制研究,培养更多符合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温建平,张国锋.信息化背景下对我国高等教育现存问题的再思考[J].教育研究,2012,10(3):47-52.
[2]解继丽.“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2):85-108.
[3]林业.“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因和突破口[J].新课程(下),2015(7):59.
[4]殷学强.“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中国新通信,2015(20):111-112.
[5]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