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本位的技师院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策略研究
2019-07-19孔宪林孔亚菲
孔宪林 孔亚菲
摘 要:技师院校所开展的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课程,为了满足新时期课程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培养要求,有效的解决传统教学工作中过分关注理论,忽视能力的弊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寻求改革策略,以此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并在教学实践工作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能力本位;技师院校;电力电子技术;改革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16.188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机电、自动化专业的重要课程,其内容牵涉到电力学、电子学以及控制理论等诸多内容,教学的难度相对较大。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思路在不断的变化,授课的学时也在持续压缩,有限教学时间内对于学生应用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为了有效的解决这种矛盾,更好的满足人才培养的基本诉求,需要对课程教学内容、理念以及方法进行改革。
1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课程内容设置科学性较低,具体体现在课程内容之后,和目前实际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冲突,不适用于当前的工程领域。此外,课程内容和学生基础水平匹配度不高,很难满足因材施教的诉求,不利于培养应用型的人才。
其次,教学方法丰富度差,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讲授式的,搭配多媒体技术,很少会为学生预留自主实践操作,没有能够在教学中引入simulink仿真演示技术。
最后,系统性实训教学欠缺,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性,但是现在的技师院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很多学校所开展的实践教学依然将验证性以及演示性的项目作为主要内容,利用学生搭建基础性电力电子电路这种形式,很难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总而言之,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技术水平,技师院校教师要充分的使用能力本位理念改革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工作,有效提升教学活动有效性。
2 技师院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策略
2.1 健全教学内容
电力电子技术可以分成四个主要模块,分别是器件、主电路、电能变换技术以及实践应用,以器件作为基础,电路以及控制技术作为核心,实践应用则是其重要的延伸。从内容的安排上看,传统的课程标准把各项内容进行分开讲授,这种形式在理论知识学习中具备了内容连贯以及层次清晰的特征。可是,伴随着授课学时的持续压缩,对于学生实践能力所做的要求不断提升,需要充分掌握不同部分间的联系,尽量缩短各个单项内容的学习以及使用之间的时间间隔,提升教学节奏。所以,我们需要将电子电路作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核心,将实践应用以及器件的相关内容并入到电路章节当中,学生在某个器件特征学习完成以后马上就要在电路中灵活的应用这些知识,电路将某个具体装备技术应用作为研究背景,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课程组按照过去的教学经验,充分的结合各个阶段的授课内容优化调整内容设计,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内容选材要与生活贴近。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需要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入手,比如:变频空调、充电器等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家电,引入不同电能变换电路的相关概念,使得学员能够充分的感受到课程内容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有效的打破电力电子技术本身的神秘感,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
第二,电路讲授要遵循相关规律。在讲解电力电子主电路这一课程核心问题的时候,要充分掌握不同电路的联系以及规律,防止出现罗列式的讲解。电能变换内容能够分成四种类型,每个大类当中按照不同电路负载性质以及拓扑,衍生出了很多电路形式。假如一一讲授这些电路,会让学生感到迷惑,从而产生厌倦以及畏惧的情绪,教学效果相对较差。为了有效的解决该问题,依据电能转换的基本目标,触发控制方法、基本拓扑结构、实践应用举例规律等组织授课,使得学生可以从变化需求上不断的了解电路结构设计,进而从控制方法上对工作过程进行分析,从工程应用层面深化对于电路特性的基本理解,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基本的专业素养。
2.2 优化教学方法
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理念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使用互动式以及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可以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的不同环节。使用实践以及理论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营造出创新与自主化的宽松环境,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首先,学生利用教材,能够自己探究、阅读、领悟,并且动手操作、按图索骥、归纳总结,灵活的掌握各项职业能力。此外,教师按照任务引导的形式,层层递进、示范技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能力本位的有效运用在某种意义上能够转变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可以实现将学生技能使用能力作为核心,凸显职业教学特色。比如在“开关电源的制作”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组织知识能力分析,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并且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基本的开关器件的特征与使用方法。然后,教师借助互动提问环节,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系统的评估,并对所有的学生分组,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决策进行集中讨论,明确计划以及任务实施的整个过程。然后,学生自主构建,整定与调试电路,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在评价以及总结过程中,有效的搭建自主平台,充分鼓励学生现场答辩,使用教师讲评、点评以及学生之间互评的形式,深化印象,优化方案的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唐贤伦,罗萍,严冬.“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过程规范化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2):145-147.
[2]花有清,苏红富,楼蔚松.高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武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04):70-73.
[3]王海伦,吕梅蕾,叶冬芬.基于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J].福建电脑,2012,28(02):68-69.
作者简介:孔宪林(1967-),男,山东曲阜人,学士,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